【摘要】道德是人類社會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僅因為道德在調節人與自我、人與他人及人與物等廣闊的關系中重要作用,更在于道德調節社會關系時對人性與人的尊嚴的堅持與關注。基于道德對人生活構建的重要作用,對道德實現方式更需要探索與思考。尊重人的道德主體性,尊重人對于道德自我認識與追求是實現道德最理想的方式。
【關鍵詞】道德;引導;道德自律
道德總是離不開人們的視線,人們對于道德的討論從未停歇,且這樣的探討深入到眾多學科與領域,道德在人類社會中的位置、作用與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人們總是想不斷豐富道德的內涵擴大道德作用實現的范圍,在現實中卻忽視了道德本身的要求,這也是道德實際作用展現有限的原因。道德是人類精神的財富,道德的進步與完善離不開人對自我探索與發現,離不開人對自我的完善與追求。對于道德的實踐依舊離不開人對道德的追求與承諾。
一、道德內涵的解析
從古至今,中外學者對于道德本義有著各式各樣不同的見解與闡述。在《道德經》中道德被這樣理解,“道,天地萬物的本體,是積萬物之理而成就的。德,道體現的人之內在本性”。“道”在中國道家中有著本然性的存在方式的意味,如此理解,道德可以解釋為人的本性使然,也就是現在學者簡而稱之“成人之道”。在《中庸》中論及的道是萬物存在的必需,對于其適應的范圍則是萬物,“道者,日用萬物當行之理……無物不有,無時不然,所以不可須臾離也”。西方對于道德的理解也有著異曲同工之處。海德格爾對道德有著這樣的理解,“使人隨時隨地都要去他所是的存在”。這里的道德體現兩點,首先道德是融入人融入個體的存在,而不是外在的道德規范;其次道德是實現人稱之為人的存在。亞里士多德認為道德所導向的是人的目的的實現。這里的“德性”不僅僅是狹義意義上的道德品格,這里的道德關系著人的根本問題,關系到人的目的與對人類美好生活的討論。簡而概之,道德是人稱之為人不可缺少的內在法則,道德的目的在于人的本身,在于實現人們對自我的認識與完善,在于引導人們對生活的構建。
在此意義下,道德的內涵不能狹隘地理解為具體的道德行為規范,而在于引導人們以人的存在方式去生活,實現人們對生活的構建。生活中的人并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在社會生活中與其對象相互聯系的。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以及人與物等交互活動構成了人的生活與存在的社會。道德實現對人的生活的構建離不開對人與自我間的構建與調節,更離不開對人與他人、人與物間的構建與調節。社會在人類的推動下不斷跨入新的歷史狀態。現代社會呈現出更為復雜更為多樣的公共關系,處于社會重要位置的人需要面對與解決這樣紛繁復雜的公共關系。如何處理這樣復雜的公共關系是每個個體需要思考的問題,也是道德需要思考的問題。
二、對道德引導的探討
道德做為成人之道在實現人們自我完善意義上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做為道德實現的方法——引導同樣是毋庸置疑的。道德引導是道德本質的自我要求,對已為公民所廣泛接受與適應于公民的那些樸素道德的道德觀念的認可是道德實現引導的基礎。只要不與根本價值觀念相違背,道德不應拒絕、批評任何一種合理的道德觀念。采取引導的方法是給予個人對道德自主選擇、判斷的權力以及道德選擇的自由。在這樣的前提下,人們才能在自我內心深處正視人性的尊嚴,對于道德的認可、追求才能來自于內心而不是來自于外在的壓力。這樣對道德的追求與認可不是一種妥協、臨時的結果,而是從自我認可的內心承擔起道德責任實現道德義務。在引導的方式之下,不合乎理性的道德觀念在人們理性的道德判斷審視之下有了可供商榷的余地與可能。
道德通過引導方法實現人們對生活的構建,但如何引導是值得思考的。這里的引導并不是通過對某一種具體的道德內容、規范及準則傳授給公民。道德的引導應在于幫助人們培養對道德具有自主選擇的能力,對價值觀念具有理性的判斷能力,以及對認可、贊同與追求的道德價值觀念具有實踐的能力。對于如何引導本文將做出以下幾點探討:第一,道德是文化中的一部分帶有一定的文化敏感度,道德內容應從中國傳統社會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開始,是由一系列已為公民所廣泛接受、適應于公民的那些樸素道德的道德觀念構成的;第二,道德引導人們應為人們提供處理個人與自我、個人與他人以及個人與物等關系的推理方式與檢驗標準,而不涉及對個人具體道德觀念的評價;第三、允許公民對道德以及道德教育的內容提出自我的判斷與選擇,對道德提供引導的內容、推理依據及檢驗標準是否滿足相互性標準進行實際檢驗。
道德與道德教育走向引導,這必然減輕了外界對個人道德選擇與追求的壓力,與此同時卻也增加了人們自我對道德選擇、判斷與實踐的責任。然而,對于人們的道德自律卻總是得到質疑的態度。
三、對道德自律的探討
自律是實現道德有效性的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最體現道德本質的方式。人們對道德的承諾不僅在于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承擔一定的道德責任,也在于享受同等條件下他人承擔道德責任帶來的良序公共社會關系。在此我們暫將道德稱之為道德權,受保護且神圣而不可侵犯。由此,人們既具有享受道德的權利,也具有履行道德的義務。將道德比擬為受保護的權利并不只是在于顯示道德權利同樣神圣而不可侵犯,更為重要的是道德具有如同其他權利一樣的存在條件。道德與法律都為實現良序公共生活做基礎性保障。法律是在國家強有力的公眾力基礎上以法律條文的形式強制性約束實現社會秩序的穩定。道德則是在社會公共關系的基礎上社會成員中形成的無強制性無條文式公約實現社會秩序的有序,保護公民的權益。但兩者是相似或是相同的,都是為了維護公民不受顯性、隱性及間接侵害。就道德存在的一方面的意義人們遵守道德公約已具備充分的依據。
人們形成了道德公約意識卻未以法律形式般強制規定要求道德公約,缺乏強制性的道德公約何以存在?公民選擇普遍尊重道德公約是完善自身實現人生目標與追求所要求的,另一方面或是對道德公約的尊重將會增進某些重要的價值,或是同時能實現這兩點,讓人們明白對這些道德約束的尊重與遵守是來自于對某些權利和實現某些價值的必要性。一個秩序良好的社會才能有能力維護公民合理的需求,保證公民享受到普遍權利。而一個良序社會的形成離不開每個公民對法律的遵守對道德公約的踐行。公民對道德的尊重與踐行不僅僅是為成之為人完善自我,更是道德對人們基本價值維護的需求。
對于道德的闡釋盡管千姿萬態,但是其根本價值關懷卻是一以貫之,即使人成其為人,引導人實現完善自我。人們對道德的追求,其根本原因在于道德的基本關懷與根本目標都在于人以及人類的發展。對尊嚴、價值、幸福的渴望是人們踐行道德的基礎,而這也是人類共同的憧憬與追求。外在于內心的道德壓力往往與道德本質訴求偏離了方向,將道德的主動權交予自我內心將道德歸于引導,這才是人類與道德前行的未來。
【參考文獻】
[1] 羅爾斯. 政治自由主義(增訂版)[M]. 南京:譯林出版社, 2011.
[2] 魯潔. 道德教育的根本作為:引導生活的建構[A]. 教育研究, 2010(06).
[3] 夏慶波. 正義概念的政治哲學闡釋:四川行政學院學報[J]. 政治學研究, 2009(06).
[4] 馬克思, 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作者簡介】
李慧子(1990—),女,江蘇鹽城人,安徽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西方馬克思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