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夫妻財產制,又稱婚姻財產制,是近代家庭財產制度的中心,是婚姻法的有效性的重要內容。但是,由于立法技術,認知能力等因素都會對我國的《婚姻法》產生一定的影響,現階段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不利于立法實踐的進行。本文將重點研究存在的問題,并根據中國立法的發展方向,對各種因素對立法的影響進行分析,并提出了對立法趨勢的一些建議,以完善中國的現行夫妻財產制度。
【關鍵詞】夫妻財產制;發展趨勢;原因;制度
一、夫妻財產制度的概念
夫妻財產制度,也被稱為婚姻財產制度,是指男女雙方結婚之前和結婚之后所有財產的所有權,管理,使用,收入和支出的配置,償還債務的負擔,以及丈夫和妻子的財產在婚姻關系不存在時怎樣進行處置等相關法律制度。丈夫和妻子兩個人結婚前和結婚后的財產性收入的所有權問題是夫妻財產制度的重點問題。
二、我國現行夫妻財產制度
(一)法定夫妻財產制
中國所采用的的法定財產制是婚后所得共同制,其特點有1.主體:合法夫妻,必須具有法律上的婚姻關系。2.取得的時間:只能是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3.來源:丈夫或妻子兩人或其中一人所有的財產,法律另有限定的除外。丈夫和妻子對他們共同擁有的財產享有相同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二)約定夫妻財產制
約定夫妻財產制,也叫做夫妻財產約定制,也就是即將確立婚姻關系的男人和女人商討決定他們結婚前、結婚后財產的歸屬、占有、管理、使用、收益和處分等事項的一種法律制度。
通過對《婚姻法》中的有關約定夫妻財產制的第17、18、19、40條等相關法條進行研究,我們可以對我國約定財產制有這樣的認識:
1.條件及方式。主體應是夫妻雙方,且都應有完全行為能力;須是夫妻兩人的真實意思表示;內容必須符合我國法律規定;應以書面形式,口頭協議不具有法律效力。
2.時間及范圍。時間:婚前婚后皆可。范圍:夫妻婚前財產或婚后所得財產。
3.有效性。內部效力:雙方同意成立后,立即發生對內效力。外部有效性:夫妻財產的約定使第三人得知,即具有外部效力。
4.變更與終止。約定完成后,丈夫和妻子兩人可以以原來成立約定的方式對約定進行變更或終止。
(三)個人特有財產制
個人特有財產制,也叫做夫妻特有財產制,也就是夫妻男女雙方結婚后,在應用夫妻共同財產制的同時,按照法律的規定或者丈夫和妻子兩人的自由商討,丈夫和妻子兩人每個人都留下一定的財產作為個人所有財產的法律制度。2011年修訂的婚姻法的第18條對個人特有財產作了相關規定,該法條明確規定了屬于夫妻個人財產的范圍和外延,以求最大限度地保護夫妻雙方的利益。
三、當代中國夫妻財產制發展趨勢
我國的夫妻財產制度經過了1950、1980年的婚姻立法和2001年的修訂,經歷了六十余載的發展歷程,呈現出一些顯著的演變趨勢。
(一)注重男女平等理念,夫妻財產關系日趨平等
現代夫妻財產制的立法越來越注重男女平等的這種趨勢,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1.在婚姻法中明確規定“夫妻平等”的原則。2.具體的制度設計。在夫妻財產制度立法時,我國首先注重的是夫妻財產制度的確立能否有利于丈夫和妻子的平等在實踐中轉化為現實。3.對立法用語的修改。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前期立法都存在單就夫或妻進行規范的立法方式,但后來都對其進行了修改,“夫”或“妻”這種有特定指向對象的立法用語被“夫妻一方”或“一方配偶”這樣的中性詞語所取代。
(二)日益重視對財產的立法
1.針對婚姻財產的法律條文變多
婚姻家庭法的兩個重要的內容,就是身份法以及財產法。要怎樣去平衡這兩者的關系,往往會受到其本國對婚姻和財產的理念的影響。我國在對待婚姻與財產關系方面與西方國家有著迥然不同的觀念,我國認為人身關系是占主要地位的,而財產關系則是從屬性的,因此有關婚姻財產立法的重點偏向于規范人身關系。但是總的來說,財產關系的比重也在逐步增加。“在當代市民社會中,身份關系漸趨弱化,財產關系日趨加強,傳統親屬法的固有性能逐漸消亡,基于此,現代婚姻家庭法在立法內容的重心本位上,己經或正在從親屬身份法向親屬財產法傾斜”。例如,1950年的《婚姻法》有關夫妻財產的法條只有一條,到了2001年的《婚姻法》已規定有數條。越來越多的關于夫妻財產的立法,越來越清晰、具體的闡釋,從這些方面我們可以發現,為了適應當今社會的法制化進程,在夫妻財產方面,我國已經從昔日的依靠道德調整與個人選擇向今天的以法律為主要調整手段為主轉型。
2.由法定財產制到約定財產制的轉化
1950年婚姻法的第十條規定了典型的法定財產制。1980年的婚姻法的規定賦予了約定財產制一定的存在空間,但是對具體操作約定的過程則規定不甚詳細,致使其規定的約定財產制存在著很多不完善之處。2001年修訂的婚姻法第十九條保障了夫妻兩人的契約自由,也完善了1980年婚姻法在約定財產制上籠統的、模糊的規定。
(三)越來越重視解決措施的多元化
在古代中國,財產權利義務的觀念還沒有存在于當時夫妻的意識里。女方的財產權雖然在近代的立法上得到了一定的尊重,出現了一些規定女方財產權利的法律條文,但大多沒有能夠被貫徹執行,實際上仍由父方支配。伴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夫妻財產關系也變得愈發多元和復雜,夫妻財產制的演化也越來越多元化。從一般共同制到以法定財產制為主,約定財產制為補充再到現在實行的以夫妻共同財產制、約定財產制和個人特有財產制三者結合,說明我國夫妻財產制日益考慮到現實生活的差異性,適合于我國當下的社會經濟發展形勢。
四、影響當代中國夫妻財產制發展趨勢的原因
“任何時期、任何國度或地域的夫妻財產制,都不是立法者任意規定的,它是特定的社會制度、社會經濟背景和婦女地位在夫妻財產關系上的集中反映,同時,還受著諸如立法傳統、風俗習慣和其余思想、文化因素的影響”。夫妻財產制也有其發展規律。
(一)生產力發展水平對夫妻財產制具有決定性影響
一個時代的生產力如何,就決定了有什么程度的夫妻財產制度與之相對應。在古代社會,對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男女之間的婚姻家庭中的財產關系是合并關系,因此,夫妻財產制度的不足基礎上,可實現夫妻一體主義。建國后,長期戰亂對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生產力水平低下,亟需恢復和發展,此時整個社會個人財產有限,丈夫和妻子兩人的財產必須被共同管理和使用,只有這樣才能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維持家庭的正常運轉,因此1950年《婚姻法》適應國情而規定了一般共同制,男女結婚前和結婚后的財產都由丈夫和妻子共同擁有。之后,我國改革開放繼續深化,市場經濟取代了計劃經濟,迅猛地提高了生產力發展水平,2001年修訂的《婚姻法》更加重視個人特有財產制,特別予以規定保護。但因為我國現在生產力水平依然不高,夫妻財產制也有待進一步完善。法律作為上層建筑,不該跨越經濟基礎而制定,所以我們不能過于激進,必須使其發展緊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步伐前進。
(二)夫妻人身關系對夫妻財產關系的影響
在傳統的觀念中中國一直是集體的利益,倡導家庭的團結,對個人權利的概念很淡薄,也即強調身份關系調整的重要性,而輕視財產關系。“個人被束縛在家族的身份網絡之中,沒有獨立的意志,沒有自己的財產,甚至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身體”。近代西方列強對我國進行侵入和西方文化和思想的侵襲,再加上小農經濟的崩潰和波浪般的促進民族民主革命運動的推動,廣大婦女參與到社會生產活動中,中國女性的家庭地位也開始上升。與此同時,丈夫和妻子的人身和財產關系也在發生著巨大變化。加之在共和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進行了相關建設,這一系列的變化使得女方在夫妻財產方面也享有權利的意識開始為人們所感知。1950年的《婚姻法》作為新中國的第一部法律,吸收了特定歷史背景下的政治性因素。“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目的和正義的概念,對社會公共利益的概念,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有著天然的聯系。因此社會主義法律重視對社會公共利益的保障也具有必然性”。因為在新的形勢下,整個社會婚姻家庭的和睦和社會的穩定都會受到夫妻對財產權行使的影響,因此應當盡力促進對夫妻財產關系的立法,使其更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以便更好地服務人民、服務社會。
(三)外來文化對我國夫妻財產制的影響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西方多方領域合作交流迅疾而頻繁地開展,我國不可避免會吸收一些西方社會的文化和意識形態。
我國接受了大陸法系的立法傳統,在夫妻財產關系方面也學習了大陸法系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的婚姻法受前蘇聯的影響很大,“但是,由舊俄時期到原蘇聯,夫妻財產制的某些內容,親屬立法的編制方式,從淵源上看也是出自大陸法系的”,即我國婚姻家庭法也是由羅馬法影響的。德國民法對我國的影響很大,“從德國法繼受而來的這套概念、原則、制度和理論體系,已經融入中國社會之中,成為中國立法、司法、教學和研究的理論基礎,成為中國法律傳統和法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和大陸法系在夫妻財產制度上的具體規定是不一樣的,但總的來說,中國、大陸法系都采用法定財產制、約定財產制的夫妻財產制度,在夫妻財產制方面也都存在共同財產制和分別財產制的內容,但是當下我國夫妻財產制的立法還很不完善,可以向大陸法系多多學習。
五、結語
夫妻財產分配成為丈夫和妻子之間爭論的焦點,解決好這一問題是維護家庭和諧和社會穩定的重要條件,而且有關婚姻財產的問題也已成為目前全世界婚姻法制所關注的焦點問題。我們的立法部門要全方位掌握各種婚姻家庭財產糾紛的案例,以公平和正義為原則,以促進家庭和睦、社會穩定為目的,持之以恒、不斷努力探索和實踐,只有如此才能完成這項夫妻財產制改革的偉大工程。
同時,夫妻財產制度的發展也應當重視夫妻財產制度立法的國際化、現代化。只有更加重視立法的國際化、現代化,積極學習和吸納世界上其他國家可用的立法技術和立法經驗,才能盡快縮小在夫妻財產制上我國與世界上其它法制先進國家的差距,以促使我國夫妻財產制度日趨完善。
參考文獻:
[1]楊大文.親屬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汪萍.婚姻家庭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蔣月.夫妻的權利和義務[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4][德]K.茨威格特、H.克茨著,潘漢典等譯.比較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5][英]馬丁·沃爾夫.國際私法[M].李浩培、湯宗舜譯.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
[6][意]桑德羅·斯奇巴尼.婚姻·家庭和遺產繼承[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7]陳葦主編.家事法研究(2005年卷)[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6
[8]王洪.婚姻家庭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9]楊晉玲.夫妻財產制比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0]卓冬青,劉冰,甘世鳳,白云.婚姻家庭法(2).[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
[11]陳葦.外國婚姻家庭法比較研究[M].北京:群眾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黃曉旭(1992-),男,河南永城人,上海大學法學院2014級民商法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