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仁德
為提高和增強校園文化的親和力、感染力和號召力,彰顯校園文化的特色,我認為應從以下四個方面為抓手:
(一)融合思想性于校園文化建設實踐中,彰顯校園文化的真理特色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既需要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同時也需要在其中滲透深刻的思想指導。顯然,校園文化和活動組織在思想深度上是有差別的、分層次的。在組織活動過程中,應該針對其具體形式、內容、特點進行分析,滲透思想性于其中。通過真理性指導和事實佐證使廣大學生既要積極參與活動,又要明白道理,既要明其知,又要信其理、遵其行。如果缺乏思想性,校園文化活動就會顯得干癟、膚淺甚至混亂,傳遞的道理也會缺乏說服力和吸引力,影響預期的效果。思想性是突出校園文化主題的關鍵。可以說,校園文化建設中注意突出主題和滲透思想性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目標本身的要求。因此,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必需發揮主觀能動性,投入必要的時間和精力,不斷改進方法,增強文化活動的思想性,把真理性貫穿到校園文化活動的每個環節中。
(二)融合時政性于校園文化建設中,彰顯校園文化的時代特色
融合時政性于校園文化建設中,就是有選擇性地把國內外發生的時事和黨和國家的政策或政策調整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佐證或延伸,從而使校園文化內容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廣泛的適用性和現實的說服力。我們常說,理論聯系實際是校園文化的生機所在,實際上,把校園文化建設與重大時事政治和社會熱點問題機密聯系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方面,也是校園文化的時代特色的體現和表征。通過時政資料和社會熱點的實證效應可以解決平時校園文化中部分內容落后于實際的不足,使校園文化建設充滿生機與活力,富有時代氣息,進而提高校園文化的熏陶學生的實際效果。在校園文化建設實踐中,時政性的貫徹顯得更為重要,因為時政性更能突出校園文化的時代特色。可以說,時代特色的彰顯是校園文化弘揚主旋律的支柱。如在我國探月工程“嫦娥一號”發射期間,就可以進行“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活可以通過大量的事實說明自主創新的重要性,也可以通過介紹參加這項工程的科學家們的人生經驗說明團隊精神、合作意識的重要時代價值,使學生認識到只有投身改革創新的偉大實踐,才能報效祖國和人民,實現人生的價值的道理。
(三)融合鄉土情于校園文化建設中,彰顯校園文化的區域特色
融合鄉土情于校園文化實踐中,就是把校園文化建設與學校所在地的省情、縣情甚至包括校情在內的本土的歷史與文化結合起來,通過富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傳說、故事、史實、案例、景觀、民歌、民俗等各種形式的鄉土輔助資料和文化基礎,增強校園文化教育的趣味性、親和力和可信度。在確定校園文化建設的具體活動后,要注重把鄉土性材料吸納到具體的校園文化活動中,把鄉土資料與校園文化內容密切結合,通過互補作用達到彼此補充和證明的目的。這樣更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在活動中親身體驗實際,以生動鮮活的實例引導學生,使他們在實際活動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有利于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活躍校園文化氛圍。可以通過歷史名人、革命先烈、道德模范等鄉土人物教育資源,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奮斗意志和道德情操;。
(四)融合生活場于校園文化建設實踐中,彰顯校園文化的場景特色
“場”具有多層涵義,在此引入的是其物理概念,原指“物質存在的一種基本形式,具有能量、動量和質量,能傳遞實物間的相互作用。”這里主要借喻學生活動的區域及相互影響的場景。融合生活場于校園文化建設實踐,主要是指在校園文化活動中,從活動的預先準備到活動的組織實施,從文化活動的具體內容到文化活動的具體形式,都要力求貼近生活、反映生活、融入生活,用生活事例、生活活動、生活體驗、生活哲理來影響和感染學生,印證和詮釋校園文化的所要傳遞的基本信息和內涵,進而使學生受到啟迪,從真實生活中悟出深刻道理,從身邊生活中體驗文化熏陶。在組織有關網絡道德的活動時,就可以通過同學們身邊的典型案例和實際的確存在的不良習慣入手,引導學生正確利用網絡,自覺避免沉溺網絡,進行健康的網絡交往。這樣通過同學們生活其中的現實的“場”的作用,達到相互之間的良性影響,規避環境的不良傳染源。實際上,也就是突出校園文化的場景特色。通過場景的教育效應和引導效應使學生產生心靈的共鳴,增強校園文化的感染力,讓學生自覺體驗、自覺選擇正確的方向和自覺實現品德的良性躍遷。可見,場景特色的彰顯是增強校園文化感染力的杠桿。
綜上所述,融合時政性、鄉土情、生活場于校園文化建設實踐中,就能夠彰顯校園文化的時代特色、區域特色、場景特色,進而突出其主旋律,提高和增強校園文化的親和力、感染力和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