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泠
要想學好語文,既要注重語文的使用價值,也要關注語文的文化教養功能。語文學科就是要對人進行長遠的、精神層面的教育,而非功利性的、短視的教育。即便從教學實踐來看,語文要想取得高分,離不開日常的積累和情感的熏陶,離不開人文性的教育。對我們而言,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是很重要的。教師要有指引我們的能力,也要有淵博的知識,積極地調動課上的學習氣氛。使我們踏實、用心地去鉆研學習語文的方法和策略。
一、了解字詞
我們進行課前預習的第一步就是要掃清課文中陌生字詞的障礙,了解字詞的讀音、意思以及在本課中的意思。這是最為重要的一步,不了解字詞的意思就無法理解文章的意思,無法解讀文章中所蘊含的作者意圖。因此,這就需要我們在課前通讀課文,找出里面沒有學過的字詞,并通過課下注釋或查字典、詞典了解它們的讀音和意思。對于還是無法理解的字詞,可以在文中標出來,在聽課時重點聽老師講解。這樣,教師不必為解釋字詞花費太多的時間,可以很快地進入課文的講解,提高課堂的效率,也使我們能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二、查找資料
我們除了要了解字詞的讀音和意思外,還要了解課文的基本意思。我們要想理解文章的意思,就要查找參考書、校園網上的學習資源以及互聯網的資料等。這些資料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作者的生平,明了文章的寫作背景,解讀文章的含義,知道課文的重點和教學目標。我們知道這些后,上課時就能很好地配合教師的講課,對文章的重點和難點也會集中精力去聽,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教師在講課時也可省去不少時間,可以針對我們的疑問點進行重點講解,對我們都會的問題一點而過,使得我們的自學能力不斷增強。
三、努力提高閱讀能力
閱讀是語文的一個重要的板塊,閱讀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一是要把握常用的字、詞、句、篇的知識。閱讀即是要通過與字、詞、句、篇打交,從中獲取知識,假如不把握這些基本常識,那么閱讀就無法進行,缺乏這些基本常識,則需要迅速補救。二是要把握一些基本的科學常識。有人說,現在到了21世紀,假如不明白生物化學、生態學,也許連報紙都看不明白,事實的確如此。比如報紙上經常出現的“生態平衡”“生態系統”“基因”“納米”等專用名詞,不少人似懂非懂,即是由于缺少有關科學常識,因此不妨也看一點科技普及讀物。三是要具備一些必要的工具書。在閱讀過程中難免有不認識的字,也會有不能理解的詞語,這時假如手頭有《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漢語成語詞典》等工具書,就可以及時地查一查,以掃除閱讀擋礙,同時也使自己的語文常識進一步豐富起來。閱讀材料要精選,最好是名家名作,時文美文,值得一讀的文章。閱讀時主要注意以下幾點:一要把握所讀文章的文體特征,掌握各類文體的基礎知識。如記敘文常涉及記敘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記敘的線索、記敘的方式、表達的方式。議論文則具備三要素:文章的論點,論據類型,論證方法。散文則應把握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二是閱讀過程中要注意“三抓”。一抓題目。標題是文章的眼睛,讀懂題目,就知道了寫作方向及文章大概意思。二抓關鍵詞和關鍵句。關鍵詞和關鍵句是文章內容的主要基石,是題目的闡述和延伸,抓住了關鍵詞和關鍵句,就能對文章內容準確把握。要抓議論、抒情句,議論、抒情句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題的作用,是作者感情最鮮明的體現,抓住這類句子有助于抓住文章中心,理解文章的主題。三抓文章的內在聯系。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結構,學習文章的表達方式。三是要加強背誦。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選擇全文或段落或有關語句熟讀或背誦,以求增強對語言的敏感性。同時為寫作積累素材。
四、作文的功夫在作文之外,“勞于讀書”可“逸于作文”
我們平時的學習中,可以感覺得到,如果班里哪個同學作文得分每次都很高的話,這個我們肯定是閱讀了特別多的課外書,也可以說這個我們特別喜歡讀書,把讀書當做自己消遣娛樂的一種工具,日積月累,作文水平自然就上去了。所以說,寫作水平的提高有賴于平日素材的積累,見多識廣,就是這個道理。做教師的也有這樣的體會:有的我們書讀得也不少,但是就是作文水平上不去,我們閱讀的材料也不少,但在寫作文的時候就是用不上這些材料,就是只會記,不會用,也就是所說的不能活學活用。我們在讀寫結合中把這些有用的素材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從而用到寫作當中,提高作文水平。魯迅先生說:“凡是已有定評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都說明著‘應該怎樣寫。”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除了完成教學任務,還要重視語文課文對我們寫作的啟示作用,尋找如何更好地提高我們的語文素養的有效方法。
五、課外的練習
課外的練習可使我們進一步鞏固學習到的知識,也使得教師能更準確地了解我們的學習情況。新課程理念提倡減輕我們的課業負擔,也就是要求教師減少課外作業量,改變以前題海戰術的做法。因此,教師需要精心選擇課外作業,不僅要有質量,還要兼顧我們的情緒。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我們的具體情況分層次留課外作業,也是說,課外作業分出不同的層次來。課外作業可分為基礎型作業、提高型作業和拓展型作業。學習有困難的我們,只要完成基礎型作業就行,中等我們和優等生再接著完成提高型作業,還有余力的我們可接著完成拓展型作業。這樣可使所有的我們都能鞏固學到的知識,鍛煉自己的能力,也使得我們樹立了信心,激起了學習的動力。
六、培養自學能力
除了以上介紹的一些學習方法之外,我們也要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培養我們的自主閱讀能力和探究意識,單純依靠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改變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依靠環境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我們自身的感悟。在學校這個大家庭中,同學之間相互影響的力量是無法估量的,他們之間會形成一種同化力量,能使環境和氛圍形成一種無形的力量,讓置身于這個大家庭的每個人都受益匪淺,感染上這個群體共同的風尚與氣質。因此,教師有意識地培養營造這樣一個美好的環境,對于培養我們良好的習慣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