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珍
摘 要:英語作為重要的交際工具,其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能。社會建構主義模式確認了學生、教師、任務、環境四個方面對學習過程的影響,而處在中心位置的是知識建構的主體——學生,后三者則構成學習的中介因素和外圍環境。這些方面相互作用,相互聯系,構成了一個“教”與“學”的完整體系。
關鍵詞:社會建構主義;教學;學生;教師
“任何一種教學法的形成和發展都與語言學研究、教學實踐以及社會需要有著密切的聯系。”英語作為重要的交際工具,其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可見,英語教學的關鍵在于學生,即學習主體,也就是說,“教”與“學”的中心是學生的“學”,教師的“教”是起中介作用的。
對于具體的課堂教學,許多教師及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許多教法,如啟發式教學法、聯想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等,并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實踐和深入的研究。英國教育家威廉姆斯(Williams)和布爾登(Burden)提出的“社會建構主義模式”對這些理論進行了整合與詮釋:學習者知識的獲取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也就是說,學習者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該模式確認了學生、教師、任務、環境四個方面對學習過程的影響,而處在中心位置的是知識建構的主體——學生,后三者則構成學習的中介因素和外圍環境。這四個方面相互作用,相互聯系,構成了一個“教”與“學”的完整體系。
大綱規定:“英語教學的目的是通過聽、說、讀、寫活動的訓練,使學生獲得英語基礎知識和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激發學習的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為進一步學習打好初步的基礎。”新教材充分的體現了這一精神,它以中外學生學習和生活為主題,設計了一定的語境讓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的語言實踐,使他們充分享受到交際的情趣,增強了主體意識,同時也學到了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當充分考慮到小學生年齡小,調皮、好動、活潑是他們共同的特點,傳統灌輸式教學要求他們被動地坐在教室里,安靜地聽每一堂課,對他們來說是難以做到的。雖然他們能自覺地安排作業時間,但在很大程度上還依賴父母或教師的督促檢查。否則,還會因貪玩或醉心于課外閱讀或其他校外活動,而耽誤學業或誤入歧途。因此,我們要善于從心理學角度去看待和分析教育過程,認識教育過程中的心理活動的實質、規律和作用,要善于從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和認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特點,尋求最佳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建構主義強調,學習是通過認知、獲得意義和意向形成認知的過程,強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過程,重視學習本身帶來的內在強化作用。教師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培養他們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能否習得新信息,主要取決于他們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有關概念及新舊知識的同化。
例如,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講座是學生成功交際的最好辦法:學生每次課前舉辦5分鐘的講座,之后,再用5分鐘來提問討論。講座人準備講座時挑選自己很感興趣的話題,把講座內容中涉及的生詞和短語寫在黑板上。講座結束后由講座人向聽眾提問或回答聽眾的提問,由此引發出激烈的討論和辯論。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教師將學生在提問、討論、辯論中表現出的能力傾向加以外顯和具體化,如學生在提問、討論、辯論的過程中可能無意識地運用了演繹、推理、歸謬等邏輯方法,教師在總結中應將學生這些無意識或潛意識行為以具體方法的形式告知給學生,從而使學生相信自己具備較高級的思維能力,并且能夠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感到自己能完成所面對的學習任務。
學生要學會靈活應變,學會創造和獨立學習,必須完成下列任務:⑴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掌握記憶規律。⑵發展學習策略,比如,學會把學習母語的經驗遷移到外語學習中;學會整理自己學過的知識,以便查找;學會從上下文中猜測新詞的意義;學會理性的推理判斷。⑶學會使用不同的體裁,分清口語和書面語的區別;學會在恰當的情況下使用固定說法;學會創造性地使用語言。⑷為自己創造機會,展示自己的語言能力。⑸學會產出,不被語言的正確性束縛;學會千方百計完成交際任務;學會克服障礙維持談話的策略;學會理解主要內容而不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語言形式上。⑹不要害怕犯錯誤,學會從錯誤中學習。⑺不要對什么都依賴教師的標準答案,要學會自己利用其他資源尋找答案。
建構主義強調以“學”為中心,主張英語學習不僅是獲得語言習慣,更是創造性地運用語言結構。因此,教師要努力促成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更為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在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進行交互活動。教師在課堂上使用英語不僅是為學習者提供模仿范例和增加語言輸入,而更應通過自己的語言調節學生的學習行為和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心理氛圍,也就是承擔各種中介作用。在“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交互活動中,教師通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組織好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提供必要、及時和具有個人意義的幫助,對學生的表現給予及時、適當的反饋。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作為中介者,應為學生提供富有個人意義的學習經驗,以組織者、指導者和幫助者的身份引導學習者構建起自己的認知和情感體系。
參考文獻:
[1]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章志光.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50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