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煜
小學數學課堂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提高解決問題能力的主要途徑。課程改革提倡多動手,少講多練,甚至可以“以練代講”。但是,如何設計有效的課堂練習,又是眾多教師感到棘手的問題。根據我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如何有效進行小學數學課堂練習。
一、讓課堂練習更具體、更豐富多彩
學生應脫離枯燥的純數學的沒有任何情境的學習,應該將學習的內容放到具體生活情境之中去。作業設計應緊貼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實際生活環境,使“數學生活化”,并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表現出來,讓學生在具體的、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學數學,解決問題,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他們身邊。只有這樣,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激情,才可能讓學生向更高目標挑戰。
在實際的教學中,我覺得以往的練習題目都顯得呆板枯燥,不能激起學生的練習興趣,于是就將題目名稱改為體現人文關懷的導語。如:給學生練習的題目前寫上一句激勵語言:“下列問題只要你仔細分析,一定能解答,我相信你一定能行”、“你真棒,能用多種方法解答嗎?”。還有將“練習混合算式”取名為“開心過山車”;文字題改為“暢游文字島”;應用題可改為“問題樂園”等,語言表述得很親切,使學生感到輕松有趣,讓學生在這些導語中充滿自信,更能激發學生練習的積極性。
再如,學習了5的乘法口訣后,我設計了這樣的課堂練習:1、對口令:同桌兩人,其中一位同學說出“二五”,另一位同學說出“十”;或者一位同學說出一句完整的口訣,而另一位同學說出兩個乘法算式。2、找卡片:一位同學出示一張數據卡片(5的倍數),另一個同學迅速地找出兩張算式卡片與此對應。3、用口訣:出示一首古詩(每句5個字),讓學生用今天所學的知識算一算共有多少個漢字.并讓學生舉例,生活中還有哪些可用到5的乘法口訣的?
以上這些練習設計,就改變了過去“讀、背、抄”的形式,而是將數學知識與動手操作、生活現象及其它學科聯系在了一起,讓學生倍感親切,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他們身邊。與過去單純的練習題相比,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練習興趣和創造激情,而且更豐富了數學的內涵,讓學生盡可能向更高的目標挑戰!
二、讓課堂練習更有目的性、更有針對性
教師在短短的一節課內,既要完成新授知識,又要及時的進行練習鞏固,那么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使課堂練習更為有效呢?我認為課堂練習的設計要緊扣教學目標,突出教學內容的重點,還要注意知識的前后聯系,尤其是對后繼知識的延伸和拓展。這樣就能使學生通過練習有所提高,“有鋼使在刀刃上”,從而真正的練在關鍵處。
在上了“認識東南西北”這一小節內容后,針對學生將生活中的東南西北與地圖上的東南西北容易相混,我專門設計了這樣的一道練習:1、看一看:讓學生任選一處觀察它的東南西北各有什么;2、說一說:你觀察到了什么?3、畫一畫:將你所觀察到的事物都畫在作業本上。
這樣的練習,既復習了生活中的東南西北,又鞏固了圖上的東南西北方向,更重要的是,將兩者同時進行,使學生更清楚的明白生活中的東南西北方向是不會變的,而地圖上的東南西北方向是人為制定的,只不過人們習慣于將上方定為北方。
所以,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巧妙而恰到好處的課堂練習,可以使教學過程優化,從而在教學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思維訓練
要使課堂練習的質量達到最優,教師所設計的練習一定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余地。有效思維,才是真正提高練習質量的有效武器!
那么,怎樣做到這一點呢?要求設計的練習一定具有其靈活性和開放性。如可以由一個題目拓展成一組題,真正體驗知識的內在聯系;還可以盡可能設計一些“一題多解,一題多問”式的題目,不要只滿足于結果,要讓孩子各抒己見。但一定要在“多中選優”——即可能思路簡潔或計算簡潔或思考計算都非常簡潔。
例如,學習完表內乘除法后,一位教師設計了這樣一道問答題:( )÷( )=7,雖說只是一道題,但它形式靈活,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學生動眼、動口、動腦多感官參與中,促進了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和思維發展。
四、全面、公正、藝術地評價作業,使學生的創造熱情更加地高漲
有效的練習不僅使學生鞏固知識,熟練技能,發展思維,培養能力,而且還需要及時檢測出學生鞏固與熟練的程度,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水平。教師對學生的作業進行全面、公正、藝術的評價,能起到激勵、觸動的作用,能使學生創造熱情更加高漲。因此,教師在批改作業時,既要客觀公正,又要靈活藝術地評價。
有的課在練習之后,常聽教師這樣問:“誰對了請舉手。”不管有多少同學舉起了手,教師掃視一遍后說:“請放下手。”就算了事。有的教師還喜歡這樣問:“會不會”、“對不對”、“是不是”。學生也會不加思索地齊聲應答,“會”、“對”、“是”。這樣的反饋是走過場,顯然是毫無意義的,只能是浪費教學時間。
我們要屏棄“單一”的對錯評價,提倡“多元化”的優劣評價。聰明的教師總是能抓住學生身上某一閃光點對其進行恰如其分的表揚,激起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對學生的作業評價也應如此,不僅要評價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還要評價意志、品質、興趣和習慣等因素,評價學生在作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創造意識、創新習慣。有優點的大加贊賞,有缺點則旁敲側擊,既保護了學生自尊心,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
“輕視”作業結果,“重視”作業過程。新課程標準強調:對學生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學習的水平。教師不應以作業的正確與否作為恒量學生作業唯一標準,應該看他是怎樣想的,是怎樣做的。同樣一個答案,有的方法簡捷,有的方法繁瑣,有的學生自己動腦筋的結果,而有的則是家長的“杰作”。如果給同樣一個評價,就有失公正,這樣也會大大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新精神。
采取多種作業評價方式,機智藝術地處理學生的作業等級,并說明理由;還可以讓六年級學生中作業做得好的同學制作學校各年級學生人數統計圖,畫氣溫變化折線統計圖,既為大家服務,又展示了自己的成果,使學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