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以及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體育教學不再是“副科”,不再是“牧羊式”的讓學生自由活動,而要以新課改理念為指導,通過教學優化的方法來為學生的終身體育打下基礎。《課程標準》突出強調要尊重教師和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性。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注重教學評價的多樣性,使課程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養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促進學生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諧的發展,從而為提高國民的整體健康水平發揮作用。
一、樹立“發展創新”的教學理念
時代的變化發展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產生了更多的影響。作為體育教師要與時俱進,創新教學理念來適應教學變化的發展要求。教師除了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讓他們發揮學習的主體地位之外,還要認真學習領悟新課改的精神,克服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注重教學方法的創新性、靈活性,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營造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實現由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轉變,讓每一名學生從體育學習中受益。
二、堅持教學方法的創新完善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我們必須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靈活安排、變換自主的教學方法,運用合理、新穎的教學組織形式來調動師生兩方面的積極性。教學形式要多樣,教師、學生、教材三者通過復雜的相互作用使教學成為一個動態的統一過程。例如,分組輪換、小組合作、競賽、展示互動、探究討論等,可以增強教學的吸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聽覺的變換除了哨音,可以通過音樂、小號、鼓聲來對學生產生刺激。如學動作時,播放點有節奏的音樂,會讓學生耳目一新,取得好的效果;比賽時,可以用音樂來渲染氣氛,用小號和鼓聲來加油助威,所有的學生都會身心愉悅的參與活動。在場地和器材方面也要多下功夫,注意開發設計,保持學生的新鮮感。學生知識的獲得與能力的培養,應當是在主體意識支配下的自覺行動,只有抓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抓住新課程的本質,更好的完成課程教學目標。
三、以“快樂體育法”培養學生健康心理
要使學生在參加體育活動中獲得運動愉快感,與積極倡導快樂體育密切相關。作為體育教師應充分關注學生的運動興趣和情感需要,結合本校實際開發出更加豐富多彩的體育課程資源為學生服務。讓更多的學生充分感受參與的幸福,活動的快樂,成功的喜悅。讓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進行合作與學習。體育教師要在日常工作中教會學生面對傷痛不畏懼,面對比賽失利不氣餒。有時運動中會出現拉傷、出血、骨折、肌肉酸痛等,教師應鼓勵學生不能因為這微不足道的代價而放棄努力。通過大量的體育活動培養學生頑強拼博、勇敢果斷,自強自信的優良品質。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轉移注意力,自我積極暗示,合理宣泄等方法進行情緒自我調控、學會寬以待人,快樂面對成敗得失,教會學生用贊賞的眼光看待別人,在融洽的人際關系中主動與別人交流與合作。對學生體育成績的評價應更加科學與全面,評價應以《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為基礎,同時結合學校實際。評價中逐漸減少終結性評價的比重,提高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為主的過程性評價的比例,使學生在快樂的體育過程中健康成長。
四、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學習動機是在一定誘因的條件下,意識到滿足需要的目標而產生的內在動因,是推動人們從事某種活動的動力。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有時是外部學習動機起作用,有時是內部學習動機起作用,二者輪流交替、互相轉化,貫穿于學習活動的全過程,直至到達既定的學習目的。教學中要以激發和維持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為主,適當利用外部學習動機,使兩者并行或輪流交替。如此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始終會使學生處于主動狀態,學習效果必定會大有提高。在教學活動中要建立密切的師生關系,與學生交朋友,拉近師生間的距離,為學生營造和諧、寬松、民主的學習氛圍.與學生進行行為、心理的“換位”,引導、激發、幫助學生,使學生獲得積極樂學的態度,產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的愿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例如:在游戲課中,教師參與游戲活動,與學生進行零距離的接觸,會使學生感到親切,從而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師生關系,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提高了教學效果。
五、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目前,現代化教育技術已逐漸走進課堂,向學生展示圖、文、聲、像并茂的教學內容,打破了傳統教學沉悶的教學空間和單一的學習模式,激活了學生的感官和思維,優化了課堂教學,提高了教學效果。同時,在進行體育課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把多媒體的展示,與師生之間的交流、學生之間的討論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充分發揮多媒體設備
總之,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體育教學要以全面育人為出發點和歸宿,面向全體學生,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注重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確保每一個學生全面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