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秀芹
摘要:目前,營改增減稅效果成明顯上升趨勢,但其中存在的問題,越來越突出,一些行業稅上升,企業稅負變化大相徑庭,引起社會企業和人員的軒然大波,營改上升,使企業不僅是稅種的變動,更是稅負的變化,這使企業要重新設計業務程序,提高控制,防止稅務風險,對此,本文就增值稅征管模式下,營改企業稅務內部控制,進行簡要分析,進而幫助企業轉型。
關鍵詞:增值稅 營改增 企業控制 改進策略
相對于營改增企業而言,政策的改革,對營業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所以,要提高控制節點、管理環節、程序等策略,進而促進企業長遠發展,營改增的目標是:降低稅負成本、防止征稅重復,進而提高企業經營。
一、研究背景
所謂的營改增主要是指:由原本的區域試點,轉向行業試點,現階段,我國的稅制改革,逐漸走向深水區。據相關數據顯示:至2013年,營改增試點有222萬戶繳稅,其中,一般納稅人40萬,小規模納稅人180萬戶。九月期間,營改增試點,申報稅款126億元,一般納稅人為:110億元,小規模納稅人16億元。充分說明:納稅整體,呈下降趨勢,但其中不乏交通業稅收,依然呈現上升趨勢;小規模納稅人,減負較為顯著,在享受優惠的過程中,逐漸考量營改對企業的作用;相同行業的企業,由于發展模式的不一,出現的稅負變化不一。因此,營改增效果顯著,其問題也隨之而來。如今,鐵路、郵政的加入,一些問題更是接踵而來。在完善稅務問題的基礎上,營改企業也要進行內部控制,立足長遠發展。不可否認,增值稅后,站在企業的角度分析,這是對稅種,以及企業管理提出的要求。
從多樣化的角度分析,理論者更注重試行制度的健全研究,對企業的改進,只是一概而過。而企業者,則充分意識到內部控制的缺乏,成為稅負提高的根本因素,因此,將主要的希望放置在政府的扶持上,但唯一確定的是:營改企業的轉變,是內部控制的必然途徑。
二、營改增企業稅務控制的不足
內部控制是企業的核心結構,在科學、合理的防范稅務風險條件下,提高稅務,進而確保企業有效的進行稅務管理。稅務風險,在企業發展階段,是一種必然條件。
(一)環境變化
營改增企業是指:營業稅變為增值稅,從表面上看,企業只是稅種的變化,但其實是稅務結構的變化、管理的提升。增值稅在票管稅的形式下,納稅人需要進行認證,以及發票單位的使用、管理等一系列問題,其中涉及財務部門的調整、辦稅人和稅務部門的交流等。
(二)風險指數較大
第一,政策風險。營改后,企業所接受的是更為嚴格的征管。在增值稅征管的條件下,繳稅人采取類別劃分,進行管理,換句話說,是一般納稅人、小規模納稅人的劃分。一般納稅人,采取以票抵稅的方法,可以使用專用發票,實行專業的管理,而小規模納稅人,采取的是從簡征收方法,沒有開具、使用專業發票的權利,若是出現違反,就要面臨稅務風險。另一方面,隨著營改增的變化,使企業稅收籌劃,具有一定的困難;第二,經濟風險。先征后退、先征收后的制度落實,使增值稅納稅人的經濟風險指數增加。
(三)控制要求過高
其一,內部核算。營業稅,它是單項的稅務類別,企業方面,只要參照應稅勞務營業全額核算,定期進行申報、繳納,稅務管理,由財務部門主管,因此,在控制上,呈現單項性。營改后,增值稅的納稅人,依托進項稅、銷項稅的聯系,使企業在核算上,較為繁瑣,這對會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另一方面,進項稅、購進業務,兩者之間出現矛盾時,可以進行抵扣發票,銷項稅,不包括銷售額核算,這對核算人工作能力也是一種挑戰;其二:內部管理要求。物流認為:物流企業的管理模式是一種制約,所以,整合內部管理,需要提高管理模式。
三、營改增企業稅務控制改進策略
根據相關條例規定:內部環境、控制活動、風險指數、監督等,是企業有效進行內部控制的主要條件。營增改的實行,使得企業需要參照實際經營情況,進行風險評估,進而提高內部控制。著重健全稅務控制,規范管理要求,升級系統,尤其是財務、發票、增值稅等系統,提高管理制度,進而實現長存。
(一)建立稅務機制
企業稅務風險管理中,最為主要的環節是:稅務內部控制。第一,企業要面對納稅人認證,根據相關數據表明,在試點中,小規模的企業大于70%,由此可見,小規模的納稅人,對企業的重視度。而企業要參照自身發展,合理的進行身份申請。通常情況下,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兩者之間的認證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所以,在權利和政策上,有所不同,影響著企業今后的發展。營改增政策,是我國結構上的減稅,當營改增落實后,其機制就有顯著的效果。通常情況下,納稅人以票抵稅的方法,會使一些企業淘汰,逼迫企業轉型。在身份認證的基礎上,才能夠準確對營改增在企業中的作用,以及利潤差距,進而防范風險,規劃未來發展。
(二)升級稅務控制系統
增值稅核算、營業稅,兩者之間具有一定的不同,營改增企業需要參照涉稅業務的條件,成立稅務部門,雇傭專業的人員,進行稅務核算和繳納。一般納稅人應該參照銷項稅額減進項稅額,但銷項和銷售相關聯,進項稅和購進相關聯,所以,在銷售、購進過程中,成為主要的控制。銷售定價和結算、購進和供應商的選擇,成為控制落腳點。一般納稅人要健全發票制度,從發票的開具、傳遞上,采取控制方式。企業也可以建立信息系統,進行實時管理。
(三)整合銷售程序
無論是在策略設計,還是在落實上,營改企業,要積極的參與。銷售者、稅務者,根據增值稅的特性,進行審查,從銷售合同至定價,逐一進行審查,檢查是否在其規定內,稅種有無變動,判斷客戶身份。檢查定價方法,一般納稅人、小規模納稅人,兩者之間定價有無差別,定價是否在規定范圍中,有無考量到利潤、稅負水平,能否列入稅務單位整合范圍,如果缺少科學、合理,那么就要進行方案整合。
四、結束語
怎樣使政府的改革,變為企業實際的經濟效益,筆者認為:只有通過企業轉型和稅務控制實現,筆者主要營改增企業稅務控制的不足、改進策略,進了詳細論述,希望為企業發展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繆桂英,黃林華.增值稅征管模式下營改增企業稅務內部控制的改進[J].稅收經濟研究,2014,(02)
[2]劉璐.“營改增”對企業稅務內控管理的挑戰和對策研究[N].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2)
[3]王聲吉.淺談增值稅征管模式下營改增企業稅務內部控制的改進——以中石油管道建設企業為例[J].財經界(學術版),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