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媛美,張 明,2 (.東華理工大學測繪工程學院,江西南昌 33003;2.東華理工大學流域生態與地理環境監測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重點實驗室,江西南昌 330000)
?
基于偏離-份額分析法的新余市產業結構優化研究
孟媛美1,張 明1,2(1.東華理工大學測繪工程學院,江西南昌 330013;2.東華理工大學流域生態與地理環境監測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重點實驗室,江西南昌 330000)
根據江西省新余市2009~2013年面板數據,運用偏離-份額分析法對新余市的產業結構以及5個代表性的具體產業進行全面剖析。結果表明,新余市三次產業結構存在不合理的現象,第一產業基礎較差,競爭力較弱;第二、三產業基礎較好,但競爭力差;第三產業結構單一。從新余市近幾年發展狀況看,新余市產業結構比重變化較為樂觀,但仍與發達國家和地區有明顯差別。針對新余市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新余市產業結構優化的建議。
產業結構;偏離-份額分析法;新余市
產業結構優化是指通過科技進步等方法,促使整體的產業結構素質和效率邁向更高層次,使各產業內部符合產業發展規律的內在聯系,保證各產業持續、協調發展的趨勢和過程。經濟的發展迫切要求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近幾年來,江西省新余市人均GDP逐年上升,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產業結構不合理已成為新余市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因此,如何促使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成為新余市經濟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經濟學家Fabricant[1]最早提出了偏離-份額分析法,這一方法被用來分析勞動力轉移對生產力的效應,并由Marquillas[2]將其發展擴大,應用到在企業內流動的勞動力和資本對經濟和產業結構的影響效應;Houston[3]和Mustafa[4]等將其做了進一步的研究發展。目前,偏離-份額分析法廣泛應用于產業研究中。在國內,最早引入這種方法分析三次產業結構的是陳朝泰[5]。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學者運用偏離-份額法分析區域經濟與產業結構,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葛新權[6]利用偏離份額分析法,對我國東、中、西區域發展進行實證分析;吳解生等[7]運用偏離份額分析法對甘肅省工業發展進程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原因進行分析;王宜虎等[8]運用偏離份額分析法,從行業結構和競爭力對山東省服務業具體11個部門進行全面分析,發現山東省服務業內部結構存在很大的問題。筆者運用偏離份額分析法,對新余市的產業結構進行深入剖析,并根據結論提出產業結構優化的建議。
1.1 模型構建假設區域i的經濟總量和結構在經歷了時間t之后,均已發生變化。則新余市的任一產業部門j在[0,t]時間段的變化率為:
rij=bij,t-bij,0/bij,0(j=1,2,…,n)
(1)
江西省第j產業部門在[0,t]時間段的變化率為:
Rij=Bij,t-Bij,0/Bij,0(j=1,2,…,n)
(2)
以江西省各產業部門所占的份額將新余市各產業部門規模化,公式為:
(3)
這樣,在[0,t]時間段內新余市第j產業部門的增長量Gij可以分解為Nij、Pij、Dij3個分量,表達式為:
(4)
式中,Nij代表份額分量即平均增長效應,指新余市標準化的產業部門按江西省平均增長率發展所產生的變化量;Pij為結構偏離分量,代表產業結構效應,指新余市產業部門比重與江西省該部門比重差異引起的該部門增長相對全國標準產生的偏差;Dij指區域份額效應,指新余市與江西省同一部門增長速度不同引起的偏差,反映了新余市相對于江西省的競爭能力,Dij的值越大,地區部門競爭力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越大。
引入Kj,0=bij,0/Bj,0和Kj,t=Bji,t/Bj,t分別代表新余市在初期與末期占同期江西省相應部門的比重,則新余市對于江西省的相對增長率為:
L=(bt/b0)/(Bt/B0)
(5)
可分解為:

(6)
其中:

(7)
(8)
式中,W代表結構效果指數;u代表區域效果指數。
由以上各式可知:如果L>1,且Gij越大,則新余市經濟增長速度比江西省濟增長速度較快;如果W>1,且Pij越大,則說明新余市的朝陽產業比重較大且增長速度較快,結構對新余市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新余市的總體經濟結構較好;如果u>1,且Dij越大,則說明新余市各產業總的發展勢頭良好,競爭力較強。
1.2 數據來源與處理從《江西統計年鑒》[9]和《新余統計年鑒》[10]中選取2009~2013年新余市和江西省GDP、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產值等數據(均按可比價計),并以2009年為基期,2013年為末期,進行數據預處理,結果見表1。

表1 2009、2013年江西省和新余市GDP和三產產值
2.1 新余市三次產業偏離-份額分析將表1中數據代入到“1.1”數學模型中,計算得到新余市三次產業的偏離-份額分析的結果(表2)。

表2 新余市三次產業偏離-份額結分析果
表2中,rij-Rj表示任一產業j在新余市的增長率與其在江西省增長率的差額,可以用來衡量新余市在j產業上所具有的競爭優勢,根據該項指標的數據發現新余市三次產業間的競爭力差別顯著。第二、三產業競爭力較弱,低于江西省平均水平,第二產業競爭力水平較平均水平低22.7%,第三產業競爭力水平較平均水平低8.7%,雖然第一產業競爭力較平均水平高,但是不顯著。由此可以看出,新余市第一產業發展相對穩定,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在競爭力上有很大空間可以挖掘,以提高競爭力偏離分量,加強對GDP的貢獻。新余市三次產業結構的總體情況見表3。

表3 新余市三次產業結構總體情況
從表3可以看出,新余市的結構效果指數為1.019,略高于江西省平均水平,競爭力效果指數為0.915,新余市產業總體競爭力弱于江西省平均水平;與江西省的平均經濟增長率相比,新余市經濟增長稍低。由此可以得出優化產業結構的兩點啟示:一是加強調整第二、三產業的結構,發展新興產業,幫扶主導產業,優化升級產業;二是加強對第一產業的競爭力培育,如營銷、質量品質提升和管理等。
2.2 新余市具體行業偏離-份額分析仍選擇江西省為參考系,對新余市第二、三產業中具有代表性的5個行業進行偏離-份額分析,計算得出新余市5個行業的增長量、份額分量、結構偏離分量、競爭力偏離分量,結果見表4。
從表4中可以得出以下結論:①在2009—2013年新余市工業增長速度緩慢,遠遠低于江西省平均增長速度,Pij較大,說明工業對新余市的GDP貢獻較大,但是競爭力偏離分量小于0,則說明新余市的工業發展在江西省缺乏競爭力;②新余市建筑業的增長速度與江西省平均增長速度基本持平;③交通運輸倉儲業及郵電通訊業及住宿餐飲和批發零售業的增長速度比江西省平均增長速度分別低了25%、14%,其區域競爭力偏離分量分別為-9.13和-7.82;④新余市金融業的平均增長速度高于江西省平均增長速度87%,區域競爭力偏離分量為6.92,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綜上所述,雖然以新余鋼鐵有限公司為代表的新余市工業企業發展勢頭良好,為新余市的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但是其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則顯示出許多弊端,比如技術落后、環境污染等。因此,新余市不能把經濟發展寄托在一兩個產業上,應率先尋找更好的發展路徑,采取多元化的發展路徑,以新技術、高科技產品代替原有的落后技術。

表4 新余市代表性行業偏離-份額分析結果
2.3 新余市產業結構變化趨勢分析新余市作為江西省新興的一個工業城市,是江西省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地處南昌、長沙2座省會城市之間,現轄分宜縣、渝水區、仙女湖風景名勝區、新余經濟開發區和仰天崗管委會“一縣四區”,總面積達3 178 km2,人口約112萬,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較大,高達69.3%,工業化率達55.9%。工業支撐著新余市經濟和社會高速穩定的發展,新余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為核心的鋼鐵產業和以江西賽維為核心的光伏產業,是江西省委省政府確立的3個“千億元”工程的其中2個。新余市經濟呈現出又好又快發展的勢頭,2009—2013年新余市3次產業結構變化趨勢見圖1[10]。

圖1 新余市2009~2013年3次產業結構變化趨勢
從圖1可看出,從時間序列上比較,新余市3次產業結構比重由2009年的6.9∶58.5∶34.6轉變為2013年的5.9∶58.0∶36.1。根據庫茲涅茲深化的“配第-克拉克”定律,3次產業的比例將呈現“一、二、三”到“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演變規律。“二、三、一”的產業格局符合新余市的產業現狀,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發展經驗表明:人均GDP為1 000~2 000美元時,第三產業比重約為40%;人均GDP為5 000~8 000美元時,第三產業比重約為60%;人均GDP為8 000~17 000美元時,第三產業比重為55%~70%。而2013年新余市人均GDP已達11 000美元,相應的第三產業比重應為55%~70%,但是2013年新余市的第三產業比重僅為36.1%,第二產業份額比重較大,表現出嚴重的產業結構不合理現象,經濟的主要來源仍是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發展緩慢。
3.1 結論從偏離-份額分析的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新余市相對增長率L的值為0.932,說明2009—2013年新余市的經濟增長水平比江西省平均水平略低。
(2)新余市三次產業結構相比江西省平均水平都基本合理。新余市三次產業的總體結構效果指數為1.019,略高于江西省平均水平,但相差不大;總體競爭力效果指數為0.915,小于1,說明新余市各產業部門總的增長勢頭偏弱,競爭力不足。
(3)新余市具有代表性的5個行業間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其中工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較高,但是競爭力不足;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訊、住宿餐飲和批發零售業建筑業的發展速度都低于江西省平均水平,其競爭力不足;僅金融業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4)2009—2013年新余市第一、二、三產業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新余市第一、二產業比重明顯下降,而第三產業所占比重略顯上升的趨勢,新余市產業結構正向科學合理的方向轉變。
3.2 政策建議優化產業結構升級必須長期堅持以調節促轉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始終堅持以“調”字為主,以科學發展為主要方向,以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主要路線,以調整產業結構為出發點,切實做到在發展中轉變,在轉變中發展,加快推進經濟轉變方式,把重心放在優化產業結構升級上,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努力走出一條可持續的經濟發展道路。
3.2.1著重改善第二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第二產業發展方式。第二產業是新余市的主導產業,其穩步發展是新余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基礎。新余市第二產業競爭力偏離份量較低,產業結構不合理,存在粗放式經營的問題。但其工業發展基礎良好,只要采取正確的方式方法,新余市的工業發展有望迎來新的局面。因此,新余市應尋求新的發展道路,比如加快發展麻紡企業。據統計,新余市夏布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1/3,用于出口的占90%以上,新余市分宜縣因此被授予全國唯一的“中國夏布之鄉”稱號,其麻紡產業發展前景可觀。另外,對原有的新余鋼鐵和江西賽維2大支柱產業,應采取“一企一策”的辦法,積極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加快改造提升鋼鐵產業,尋求發展新能源和新材料產業出路。
3.2.2結合新余市的環境優勢,加快發展第三產業。隨著人們收入的不斷增加,追求高質量的生活已經成為潮流。新余市作為江西省新興的旅游城市,其生態旅游資源較為豐富,擁有國家AAAA級風景區1個、國家級濕地公園1個、森林公園3個,形成了以觀光型為主的生態旅游市場。因此,可充分利用新余市較強的環境優勢,圍繞建設全國一流的文化生態休閑旅游勝地和旅游強市的奮斗目標,以仙女湖為中心,采用景區主題型旅游系統集群化模式,把新余市旅游產業培育成一個具有集聚效應的產業,助推全市第三產業優化升級。
3.2.3積極穩步發展新余市農業經濟。以農民增收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按照《新余市農業產業發展規劃》的要求,扎實推進農業產業化“1010”工程,大力發展新余市優勢農業,比如苗木花卉、蜜桔、高產油茶、優質早熟梨、有機蔬菜、中藥材、休閑農業等7大特色農業,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1] FABRICANT S.Employment in manufacturing 1899-1939:An analysis of its relationto the volume of production[M].[s.l.]:Ayer Company Publication,1975.
[2] MARQUILLAS M.Areinterpretation of shift-share analysis[J].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1972,2(3):249-261.
[3] HOUSTON D B.The shift and share analysis of regional growth:A critique[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1967,33(4):577-581.
[4] MUSTAFA D,KINGSLEY E H.Regional effciency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Integrated shift-share and date envelopment analysis [J].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1999,13(2):183-199.
[5] 陳朝泰.江蘇經濟增長的偏離份額分析法[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1996(5):72-77.
[6] 葛新權.我國東、中、西部區域偏離份額分析[J].開發研究,1994(3):18-22.
[7] 吳解生,王成勇.甘肅工業經濟增長的偏離-份額分析[J].開發研究,1998(5):51-52.
[8] 王宜虎,徐銀良.基于偏離份額分析法的山東省服務業競爭力實證分析[J].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09(1):85-89.
[9] 江西省統計局.江西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2014.
[10] 新余市統計局.新余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2014.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of Xinyu City Based on Shift-Share Analysis Method
MENG Yuan-mei1, ZHANG Ming1,2(1. Colleg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chang, Jiangxi 330013; 2. Key Laboratory of Watershed Ecology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N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Surveying, Mapping and Geoinformation,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chang, Jiangxi 330000)
By using the panel data of Xinyu City in 2009-2013, Shift-Share 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to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from 2009 to 2013 in Xinyu City, and to comprehensively dissect the five representative industries. Result showed that the three industrial structures in Xinyu City existed unreasonable phenomenon. The base of primary industry was poor with relatively weak competitiveness power. The base of secondary indust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in Xinyu was strong but the competitiveness was poor. The structure of tertiary industry had single structure. From the development status in Xinyu City in recent years, changes in industry structure proportion were relatively optimistic, but the difference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However, there were stil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ith developed regions and countries. There were several problems i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Xinyu City.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or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of Xinyu City.
Industrial structure; Shift-share analysis method; Xinyu City
孟媛美(1990- ),女,河南永城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地資源利用。
2016-09-01
S-9;F 293.1
A
0517-6611(2016)30-01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