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蕊
我國企業“走出去”戰略實施15年,經歷了商品貿易、工程基建出海、海外設廠、全球資產配置等四個階段,逐漸從一城一池的突破轉向產業鏈的布局,從產品的銷售轉為資產、品牌的獲取。近日發布的《我國企業全球化報告(2016)》顯示,2015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超過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00.7億美元,首次成為資本凈輸出國。
但近兩年,工程項目投標中的相互壓價、資源并購中的爭相抬價等不良競爭問題頻發,尤其是在非洲、拉美、東南亞基礎設施領域的電站、大壩、公路和鐵路等項目上,“熟人相見,分外眼紅”的無序競爭更加突出。參與企業利益受損,我國企業整體形象下滑。惡性競爭正成為我國企業海外之路的一塊絆腳石,挪不開,就走不動。
海外惡性競爭很大程度上是我國企業尚不成熟的管理水平、成長模式在地理上的轉移。企業間的競爭相對原始粗暴,反映出現階段我國優勢產業、優勢企業相對較少,在海外空間拓展中受限。而相較于日本綜合商社對企業出海的貼身服務和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情報信息支撐系統,我們的支撐和服務體系尚不完備。海外經營中所受到的文化差異、人才儲備、金融支撐、標準體系、對話機制、政治風險等方方面面的阻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我國企業在海外市場上的不良競爭。
可喜的是,在供給側改革的發力下,我國企業的經營水平正在提升,競爭手段也從無序的價格戰逐漸向以顧客為中心,積極創新,提升產品質和價值的方式轉變。企業間更趨向于生態化的構建和耦合,從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等更大的格局來尋求利益的最大化和共享式發展。
目前,共享理念在一些企業經營中得到了更大范圍的認同,它是在激烈競爭、快速變革時代企業整合優勢資源、發揮合力、價值分享的一種選擇。有利于化解海外競爭的難題,形成企業間的良性互動,有序競爭。
在海外經營中的共享式發展依賴于企業思維方式的轉變,更得益于企業外部共享平臺、共享載體的構建。企業必須認識到惡性競爭的不可持續性,積極轉變思維方式,用更廣泛的合作來代替惡性競爭,構建利益關聯和生態聯盟,實現企業到行業的良性、有序發展。目前,企業共享化出海主要有三種方式。
一是采用行政力量,推動強強聯合,提高我國品牌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近兩年,中車集團的成立、國家核電和中電投合并、中遠和中海合并、外運長航整體并入招商局等正成為這一趨勢的注腳。
二是,國企與民企組合“走出去”。如廣新集團和青山集團聯合在印尼建設60萬噸鎳鐵項目便是發揮國企擁有行政資源、規范管理等優勢,民企經營靈活、成本控制等的典范。
三是,以資本和市場化的手段為紐帶,實行專業運作,抱團出海。例如,中民投聯合三一集團、特變電工等龍頭企業建設中民印尼產業園,彌補了民營企業金融、風控、談判等短板,而浙民投、蘇民投、渝民投、廈民投的成立也預示著由資本牽引產業發展、推動企業抱團出海成為一種可以期待的方式。
一部統一的境外投資法是理順政府各部門之間職能權限,促進企業海外共享發展的法律支持載體。但我國目前仍沒有統一境外投資法,雖然各部門在簡政放權方面做了諸多努力,但對企業海外經營仍缺乏統一、簡明的指導和規范,政策法律載體方面仍有很大空間可以期待。▲
(作者是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人員、博士)
環球時報2016-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