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孝杰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一句話,道出了數學教學的生活性,體現了“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因此,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創設寬松、自然的學習情境,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悟到數學的樂趣,從而產生學習的需要,激發探索新知的積極性。根據實際情況,可直接選取教材中提供的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進行加工或自己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素材作為課堂情境,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活情感,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
因此,在教學中,要想體現生活——數學——生活的回歸,把學生生活與數學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數學教學生活化,首先應將教材內容生活化。那么怎樣把教材內容生活化,以下是我的幾點想法:
一、導入生活化
教師在教學前,要善于捕捉學生身邊的事例中的數學問題,結合所要學的新知,讓學生感到親切自然,易于接受。
導入新課是小學數學新授課必不可少的環節,是一節課的開始。良好的新課導入,能迅速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自然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日常生活中蘊含了大量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情境,從孩子熟悉的生活經驗出發引入新課,可以激發孩子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鮮感,從而使他們感到數學不再枯燥、抽象,進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1、創設生活畫面情境。小學數學教材的內容來源于生活實際,每一課都是由一幅情境圖片引出,但生動的內容被列入教材后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創造性地再把教材還原于現實生活,將數學教學與生活融合,勾勒出“生活畫面”,就可幫助學生學好數學。如:在教學二年級有余數除法的應用“派車”時,巧妙地把“25人要坐車去飛機場,需要怎樣派車?”轉變成“這個周末我們班要組織去春游,需要先根據人數去聯系好車輛,那么現在老師把這個任務交給你,你覺得應該怎樣租車比較合理?”這樣幫助學生勾勒出一個息息相關的生活畫面,讓他們身臨其境,激起他們的興趣,學生自然會開動腦筋,想出很多的派車方法,會去考慮怎樣比較合理,達到很好的效果。
2、創設生活體驗情境。在數學教學中,要求教師教學時去配置生活原型,把日常生活中的情境真實地展現在課堂之上,讓學生親自體驗。如:在一年級教學“元角分”時,認識了元角分是人民幣單位和它們之間的關系后,根據書本要求,創設一個游戲:模擬了一個商店,請一名小朋友當售貨員,其他小朋友是顧客,用學具人民幣來買東西。在輕松活潑的教學氛圍里,學生愉快地鞏固了知識,進一步認識了“元角分”三者之間的數量關系,并在情境中提高了應用數學的能力。這樣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從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入手,創設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來學習知識,定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3、創設生活游戲情境。學生喜歡做游戲,游戲符合他們愛玩好動的天性,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為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創設最佳環境,能吸引全班學生積極主動、愉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使教學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如:在教學二年級感受不確定現象“拋硬幣”時,設計玩硬幣的游戲,讓學生同桌之間互相合作,動手拋硬幣并記錄結果。這樣一個簡單的游戲,能有效地讓學生提高積極性,在輕松愉悅地情境下感受不確定現象。
二、例題生活化
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效率,教師必須仔細選擇例題,讓他們與學生生活相融。
1、求新。在二年級學習混合運算時,出現了大量的列豎式計算和遞等式計算,學生對這內容能得到鞏固,不過經常出現的老面孔容易使學生厭煩,為了激發興趣,調動學生參與,采用新題型或新題材可以讓學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此時,設計這樣的例題:結合購物圖,說一說上一題中每個算式的意思。例如:我買了3包花生和一袋糖,共花了7×3+5=……這樣可以讓學生在鞏固技能的同時,更深地體會混合運算的意義。
2、求活。為了讓學生在學習時保持興趣,可給學生提供一些能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例題。如:今天早上,老師去逛超市,看到買一盒餅干28元,買3盒送一盒,問每餅干實際多少元錢?比每盒原價節約了多少元錢?學生見題興趣橫生,能想出兩種方法。
3、求近。在例題中揭示知識的應用價值,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在他們周圍世界的力量,真切感受到所學的知識是有用的,學用結合,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學習7的乘法口訣是,出現這樣的例題:估計你一天喝幾杯水?一個星期呢?
三、練習生活化
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類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以一些實際應用型的題目讓學生鞏固所學,增強其解決問題的能力。教材中有一部分的習題與學生的生活聯系不太緊密,教學中難以調動他們練習的積極性。為此,在練習時我將這樣的習題,做適當的改編,引進相關的生活問題,以加深理解新知,提高他們的數學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
1、自主練習。實踐證明并不是每一個學生對于相同的練習都能承受,因此,練習設計須考慮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需求,尊重差異,盡可能地設計不同層次、不同功能的練習,供學生自主選擇訓練,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促進每一位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得到主動發展。
2、開放練習。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必須是開放而多樣的。課堂練習是使學生熟練地掌握知識,培養思維品質的具體措施,練習要刻意減少指令性的成分,增加練習的開放性,以使學生的思路更廣闊、更靈活。
3、實踐練習。“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為此,倡導數學練習設計的實踐性,在體驗中學習知識,在實踐中運用知識、盤活知識,通過實踐使之再學習、再探索、再提高,這不失之為一種好的練習方法。
生活中的數學是最鮮活的,脫離生活實際的教與學是蒼白無力的,從生活中收集利于學生學習的生活素材,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改編成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題材。這樣將教材內容生活化,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提高他們應用數學的能力。作為教師,應當做個有心人,在教學時應把數學融入生活,鼓勵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中,要善于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新知,自主參與,合作探究,提高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和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