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紅
摘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學生為中心,激發興趣,培養創造力,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生引入問題有關的情景中,使學生無疑處生疑。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讀書是教育之本,學習之母。《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搜集信息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是學生個性的行為。
小學語文教學對閱讀教學的關注越來越多。因為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培養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我們以前在教學中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始終不放心、不放手。無論是識字、寫作還是閱讀都是“滿堂灌”,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達到教師所期望的目標。這種教學方法束縛了學生的思想個性,阻礙了學生自主發揮自身的潛力。閱讀教學如果能從一下幾方面入手,學生的閱讀水平會有所提高。
一、轉變角色,以學生為中心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必須要形成發展學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為創造性活動從本質上講就是與眾不同,有創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須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發揮。在閱讀教學中,基本的對話就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但是教師要清楚的認識到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人,而不是我們教師。教師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構建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會閱讀。所以要從各方面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在閱讀教學中師生間應當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
二、激發興趣,變被動為主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閱讀的興趣,學生才能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投入到書的海洋中去遨游。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但興趣的培養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師耐心地加以引導和培養。一般說來,學生對某科的學習目的是能夠明確的,問題是小學生的自制力較差,教師進行閱讀目的教育時,學生就“熱”一下,過一段時間,又“冷”了。這時需要教師注意適時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一是當學生認為對課文內容理解得差不多,沒有什么可想的時候,就追問一個可以加深理解的問題;二是當學生思考遇到困難時,就提出有點撥作用、能使學生豁然開朗的問題;三是當學生的思維處于抑制狀態,不愿思考問題時,就提出可能引起爭論的問題,以激發他們探討的興趣;四是當學生滿足于自己能從一個角度提出問題時,就加以引導,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就能積極主動地學習。如小學四年級上冊學了《長城》時,教師可以提問同學:“課題中的‘長城指的是什么?‘長城是什么樣子的?誰去過‘長城了,給大家說說?”這樣引入,設疑布障,引起懸念,可激發學生的興趣,打開思維的大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在閱讀教學中,注重抓住一個“疑”字
題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內容是文章的“心靈”。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文本的題眼,細細的剖析課題,探索作者的寫作思路,揣摩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帶著疑問帶著任務有的放矢地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如在教學《普羅米修斯盜火》一課時,我先板書了課題,然后引導學生:“看題目就知道寫了一件什么事情,讀了題目你想問什么問題嗎?”學生在我的引導下提出了許多問題:①普羅米修斯為誰去盜火?為什么要去呢?最后成功了嗎?②普羅米修斯是什么人?他是自愿的還是別人強迫的呢?③課文題目中為什么要用“盜”字?他是個好人嗎?我把學生的問題展示出來,然后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在文中找答案,理出文章的思路。把學生引入問題有關的情景中,使學生無疑處生疑。
總之,學生樂學,想學,感學,會學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閱讀教學效果必將提高。所以教師需要認真鉆研教材,根據所授對象的年齡特點采用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多種情境中讀句子、領悟句子,讀通課文,讀出感悟,升華思想,讓學生在讀中悟,在悟中思,在快樂中閱讀,閱讀層次就會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