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麗紅
摘要:伴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初中《歷史與社會》這門教學學科的發展,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依然存在著諸多的問題,這些教學問題的存在,嚴重的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對學生的長遠學習非常不利。因此,在實際的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的認識到在目前教學中存在著哪些的問題,并且采取針對性的改革措施,以不斷的提高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關鍵詞:初中;《歷史與社會》;現狀;改革
一、前言
從目前的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的情況來看,其主要存在著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興趣不足以及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評價不科學等幾個方面的問題,因此,教師應該結合上述幾個方面的問題,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對其進行不斷的改進,以提高初中《歷史與社會》這一學科的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學習上的進步。
二、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現狀分析
通過對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情況的調查發現,其主要存在著如下現狀:①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導致學生上課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與教師的配合度不緊密。很多教師依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缺乏主動性,很多學生都是被動的接受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效率不高,在課堂上浪費大量的時間,長此以往會嚴重的影響到學生的學習。②學生缺乏對初中《歷史與社會》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趣。
三、改革措施分析
巴爾扎克曾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義地是問號。”可見,《歷史與社會》教師如何設計問題?如何提出問題?如何落實問題?這對于能否取得良好的課堂效果至關重要。但是,正如上文提到,在現在的中學《歷史與社會》課堂中,課堂提問依然存在很多問題,但提問的效果不佳。因此,如何加強對課堂提問的設計,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成為很多《歷史與社會》教師關注的焦點。 為了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教師要注意以下問題:
1、啟發提問,激發興趣。愛因斯坦曾說:興趣乃是最好的老師。 一個提問要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必定要巧妙地設置問題,要注意:問題的設計不僅要以知識點的落實為依據,還要善于在解決問題中提出問題,創設情境,以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投人到學習活動中。
2、問題設疑,留有懸念。古人有云:“學起于思,而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引起學生尋根問底的“思”。因而,在課堂教學中,設置的問題要有懸念,才能幫助學生打開探尋知識的大門。
3、巧設問題,把握兩“度”。在課堂教學提問中,教師設計的提問一定要有“ 深度”,有“力度”,真正讓學生有話可說,而不僅僅停留在表面,要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相反的,如果提問缺乏深度和力度,那么這樣的提問意義就不大,這樣的問題也無法牽引學生的注意力,只會讓學生覺得只是就事論事,就像一碗白開水,學生無法嘗到解決問題后的美妙滋味。
4、增強責任,提高技巧。從教師角度出發,要增強責任心,教師是關鍵因素。 要想提高課堂提問水平,就要從根本抓起,要從教師抓起。教師是個良心活,用不用心,有沒有責任心很大程度上取決去教師的道德觀。 如果要提高課堂提問的技巧,教師的責任心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擁有責任心,教師才會認真的去備課,分析每一個問題,都得精益求精。
5、引起重視,培訓技能。無論是教師、學校、社會,都要重視《歷史與社會》這門課程,因為這門課程對于塑造人、培養人具有獨特的功能。 社會呼喚文明,呼喚《歷史與社會》這門學科對學生價值的導向作用,只有對《歷史與社會》課引起足夠的重視,在對《歷史與社會》課提問的方式方法上才會有更多的人愿意來關注,來研究。
四、 結語
本文主要針對于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現狀及改革措施進行了相關方面的分析和探討,通過本文的研究,我們了解到,在初中《歷史與社會》的教學中,教師應該認清形勢,充分的調查在目前初中《歷史與社會》這門學科的教學中存在著的問題,進而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對其進行解決,這樣才能夠不斷的激發學生對初中《歷史與社會》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學習意識,使學生在初中階段能夠夯實基礎,促進學生更高階段的學習。
參考文獻
[1] 金俊軍.體驗式教學模式應用于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的價值分析[J].赤子,2015.
[2] 鄭星科.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促進學生個性發展[J].小作家選刊,2015.
[3] 蔡寶槐.改善初中.歷史與社會.課提問探討[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
[4] 徐潔瑤.回到“歷史現場”,做探史小主人--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關鍵性問題研究[J].考試周刊,2015(31):121-121.
[5] 潘益蘭.以生為本巧設問題--淺談“問題化設計”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的運用[J].科學導報,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