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朋
摘要:體育課的任務是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如果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忽視安全教育,就可能發生運動創傷,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健康。因此,在體育課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安全教育,了解并掌握運動創傷發生的原因、預防措施及發生運動創傷后的現場急救處理,以保證體育教學的順利進行。
關鍵詞:小學體育;運動創傷;成因;預防
一、小學體育教學的運動特點
1、力量素質的特點。在激烈的運動中,力量素質的特點表現在突然啟動、快速變向、擺脫搶位、連續跳躍。如用于準備活動的游戲、投籃和爭奪籃板球,以及不可避免的身體接觸,都要求運動員具有力量。籃球運動員所需要的力量主要是爆發性的快速力量,它要求運動員肌肉有迅速收縮和伸展的能力,要求運動員的神經高度集中,要求運動員能迅速轉化興奮和抑制過程,有較高的靈活性。
2、速度素質的特點。在運動中,速度素質的特點要求練習者能在短距離內迅速發揮出最快速度,在剎那間完成動作。移動的特點是根據場上情況的變化,及時控制重心的變化。
3、耐力素質的特點。運動中所需的耐力,是指在高速移動或激烈對抗中,運動員在較長的時間內保持快速運動和完成各種復雜動作的能力。只有具有這種能力,運動員才能正常發揮技術和戰術。
4、柔韌素質的特點。在運動中柔韌素質的主要特點是肩、腰、髖以及其他關節活動范圍較大。如在高空技術中伸展;在倒地搶球后能協調地做出相應動作,以自我保護,并迅速銜接后續動作。
5、彈跳素質的特點。在運動中彈跳素質的特點是,運動員要有絕對彈跳的高度和速度,還要掌握好起跳的時機,能在各種情況下向不同方向及時起跳,而且跳起時能在空中控制身體平衡,又能準確地落地,并迅速進入下一個戰術行動。
6、靈敏素質的特點。在運動中靈敏素質的特點主要表現是:在極其快速、復雜多變以及激烈對抗的過程中,運動員具有反應速度快、應變能力強和動作靈活多變的能力。
二、小學體育教學發生運動創傷的成因
1、思想認識不足。體育教師對教學安全的認識不足,思想上沒有形成防患意識,存在傷害事故在所難免的認識誤區,也沒有在教學中采取預防措施,傷害事故發生后也沒有認真分析和總結經驗,這就為教學傷害事故的發生埋下了隱患。
2、準備活動不理想。沒有做準備活動或準備活動做得不充分,準備活動與正式訓練、比賽的時間相隔過久,只做一般性準備活動而沒有做專項的準備活動,準備活動量過大,準備活動做得過急、過猛等,都違背了循序漸進的原則。
3、急于求成的思想作祟。由于急于求成、爭強好勝的心理,學生往往會做出力所不及的動作,或者因肌肉力量不足,柔韌性差,運動中反應較慢,動作不協調,局部負擔過重,不會自我保護等,都易造成損傷。
4、教學組織和安排不合理。教學內容安排是否合理,運動量和運動負荷是否適中,教學是否遵循了教學原則和教學規律,教學組織是否合理有序,器械練習時是否合理地保護與幫助了學生等,都與傷害事故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系。
5、場面器材不良。場地或跑道太硬、過滑、不平或有雜物,墊子破損或之間有較大縫隙,器械表面粗糙不平,器材安裝不牢固或安放不合理,器材大小、質量與學生的年齡、性別不符等,都是引起傷害事故的常見原因。此外,缺乏必要的護具、運動時服裝不合適、運動鞋大小不適中或穿硬底鞋等,也易引起傷害事故。
三、預防小學體育教學發生運動創傷的方法
1、加強思想教育。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始終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把安全教育貫穿于每個學期、每節課、每個動作的始終,要時刻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和防護教育,加強學生的組織性、紀律性教育,逐步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同時,教師還要積極采取各種預防措施,把預防傷害事故發生的措施納入備課工作內容。
2、認真做準備活動。合理充分的準備活動能提高大腦皮層對運動器官的有效調節,使運動員的動作更加準確,減少失誤和傷害事故的發生。在安排準備活動時,其內容與負荷應依據基本活動的內容、學生的身體機能、當時的氣象這三方面因素決定。
3、因材施教,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體現在:第一,運動前準備活動要充分,升高運動員的體溫,減少肌肉黏滯性,提高肌肉興奮性;第二,動作技術要正確。運動中,光有力量和勇氣是不夠的,不正確的運動會造成傷害;第三,因班而異、因人而異地合理安排運動量和強度;第四,上課前,教師要認真檢查場地器械,并根據天氣變化合理安排準備活動,防患于未然;第五,教師要時刻注意觀察學生在運動中表現出來的不良情緒,一旦發現情況不對,要及時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第六,教師要向學生講授一些有關體育運動的衛生常識,定期進行身體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第七,在體育課結束,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做放松肌肉的動作。
4、教學組織和內容要合理。教師要仔細鉆研教材,認真備課,對教學重點以及容易發生損傷的動作做到心中有數,始終遵循循序漸進、全面發展、個別對待的原則,加強對易傷部位和相對薄弱部位的練習,注意觀察學生練習時身體的疲勞程度,并及時調整體力較差學生的運動負荷。同時,教師還要了解學生身體素質和技術水平,切合實際地安排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運動負荷。
5、教學與訓練環境不符合要求。場地不平整,器械的大小、重量與年齡、性別不相適應,服裝不合體,鞋不合腳,這是引起創傷的重要因素。此外,教師還要注意天氣的影響,氣溫過高,學生容易疲勞或中暑;氣溫過低,學生的肌肉容易僵硬,動作協調性差。如果練習場地光線不足,則會影響學生的視力,使他們神經反應遲鈍,這些都能成為學生受傷的誘因。
6、課前檢查不可缺。認真、仔細的課前檢查可以防患于未然,將事故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上課前,教師應仔細檢查場地上有無碎石和雜物,器材是否牢固,墊子有無破損,學生的服裝是否合乎要求等,以杜絕由于場地、器材和學生服裝上存在隱患而造成的傷害事故。在練習某些項目前,教師還必須了解學生的健康狀況。
在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始終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認真分析傷害事故產生的原因,并有針對性地做好相關的預防措施。此外,教師還必須明白,在教學過程中,雖然不能完全杜絕傷害事故的發生,但是如果采取恰當合理的措施,就能大大降低傷害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從而使體育教學正常、有序地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