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英
摘要:在傳統形態下小學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總是處于一種“灌輸式的被動接受“的狀態。殊不知,這樣這樣的閱讀教學形式不僅不利于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更不利于學生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本文中,筆者結合自己日常教學實踐,認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從新課標所倡導的三維目標入手,啟發學生從多角度、多元化地去解讀文本,才能提高語文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探究性閱讀;語文素養
新課改形勢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積極倡導探究性的學習,強調教學應由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入手,啟發學生從多角度、多元化地去解讀文本,從而提高語文素養。下面筆者結合自己在郭磊莊小學教學中所積累的經驗,就如何引導農村學生進行閱讀探究,談一點個人認識。
一、重視創設課堂教學情境
1、營造和諧氛圍。語文是一門富含情感的學科,教師要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需求,為他們的探究做好準備,從而創設一個良好的開端,使學生帶著濃厚的學習興趣,在和諧、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激發出主動學習的愿望。
2、設置懸念引入。好奇是學生的天性,他們往往會對文中故事發展或人物命運產生同情和關注,我們可以根據學生這種心理去設置一些懸念,往往能使學生產生急切期待的心理和極為關注的感情。我在教學《邱少云》一課時,開篇就布疑陣:“在做飯時,不小心燙了手。誰能來表演一下當時的情景”。學生憑經驗紛紛登臺表演了被燙后的種種痛苦表情。至此,我首先肯定學生的精彩表演,隨即話峰一轉:“如果一個人被大火包圍,而且因為情況特殊不能做出任何滅火舉動,直至壯烈犧牲,你又如何能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請大家仔細閱讀課文,談談自己的感受”。由于懸念的誘惑,一種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他們主動認真地讀書、思考和探究,最終使人物的英雄形象更加突出。
3、矛盾引發探究。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生內部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引入到一種認知矛盾的狀態,在好奇心驅使下,從而引發他們認知沖突和探究欲望。我在完成《草船借箭》一課教學時,做了這樣一個“課后延伸”:讓學生結合全文內容再回顧課題,然后談談自己的理解。其中有個學生說:“諸葛亮明明是用草船在大霧的天氣里去騙了曹操的十萬支箭嘛,根本不是去借,我看課題應該改為‘草船騙箭才對”,其他同學也高聲附和。我沒有馬上表態,而是因勢利導:“這種的想法不無道理,對啊,課題中為什么沒有用‘騙,而是用‘借字呢?”這樣,抓住學生這種認知上的矛盾,再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入的閱讀探究。
二、注重經歷語文知識體驗
1、以讀為本、讀中感悟。小學語文新課標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2、動手操作、體驗過程。現行小學語文課本中有實驗操作內容的課文或學習材料很多,其目的就是要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對所學知識有一個直接的感知,從而使教學順利完成。我們就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模擬,進行實驗操作,并在具體的體驗過程中開展探究性閱讀。
3、鼓勵爭議、引發爭鳴。對于課文內容中存有爭議的一些觀點,我們要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勇于闡明理由,同時在觀點爭鳴中開展探究性閱讀。比如在《一夜的工作》教學中,對文中“總理讓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數得清顆數,好像并沒有因為多了一個人而增加了分量。”這句話中的“好像并沒有”,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這里會引起學生的疑問,覺得這句話中從用詞的角度似乎存在一些矛盾,這就需要我們啟發學生討論分析,于是我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到底花生米是否增加?”讓持兩種意見的學生各自陳述理由,教師可相機誘導,并讓學生反復讀讀上文。最終指導學生從上文的“兩杯”綠茶可以推斷:花生米也應該是兩個人的,既然是兩個人的,當然應在一個人的基礎上有所增加。還可以指導學生從這個句子本身來看,讓他們把“好像”去掉再認真讀一讀:“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數得清顆數,并沒有因為多了一個人而增加了分量。”顯然,如果去掉“好像”,是肯定花生米沒有增加。那么,加上“好像”呢,意思可以表明實際上增加了,但看起來像沒有增加似的。在學生明確了這一點后,可以進一步讓學生思考:增加了分量的花生米都可以數得清顆數,可見平時沒有客人時就更少了,從中你可以體會到什么?從而進一步體會周總理的生活簡樸、工作辛苦的高尚境界,進一步激發起學生們對周總理的敬愛之情。
三、突出開闊文學思想視野
1、挖掘文章內涵。教材文本中均有著深刻的思想內涵,這正是文章的精髓所在,我們一方面要緊扣教材所要突出的思想內涵,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閱讀、思考和討論。探究既可以從文章思想內容、寫作方法角度入手,也可以在嚼字、品詞、析句中探究。
2.拓寬認知視野。現行教材文本涉及古今中外、大千世界,可謂包羅萬象,教學時僅僅依靠課文中的素材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查找課外相關資料輔助教學。
總而言之,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必須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創造性地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參與閱讀實踐,經歷閱讀探究過程,從而實現知識的主動建構,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