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梅
摘要:目前,大多數的學生都有學習倦怠的傾向,缺乏對自己的學習的自信,學習熱情明顯不足。另一部分學生在學習時的冷時,很難長期保持學習的積極性和反思性學習表現在課程上,特別是理論課無聊,回避學習,課堂紀律性差,無法集中精力,不愿意花點時間在工作上,擔心考試即將來臨。在這種情況下,要改變教學現狀,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進行深入的研究。
關鍵詞:學習動機發展
初中生疲倦、恐懼學習的根源是缺乏學習積極性和內在動力。學生行為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關系到整個教學過程的效果,學習動機是促進教學實踐的前提。同時,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學活動是相互溝通、相互作用的,學生參與的努力和積極性直接關系到教師的教學投入,也影響了教學質量和效果以及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因此,學生學習動機的強烈程度與教學效果的質量和教學方法有著密切的關系。
一、加強對學生學習動機的發展研究,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有重要意義
現代教育心理學家加涅認為,學習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人與環境事件的互動發生。學習的出現是指一個人的行為有某種可以被觀察到的變化。研究條件包括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學習者的內部條件不同,對外部條件的需求也不同。加涅指出:教學手段是在學生的條件之外存在的安排,教學目的是促進學習,這樣才能安排外部環境,以激活、支持和維護學習者的內部過程。
二、環境條件是影響研究的主要因素
在學習和識別的學習條件下,首先要注意的是內部學習的表現,其次要注意外部刺激。每個學習都有不同的起點,很可能需要不同的外部環境。加涅提出了“增強型依賴性原則”的明確解釋:在具體的學習情境中,有意識地期望個體獲得對其他反應的快速反應,后者的概率更高,具體而言,希望依賴個體獲得對刺激的反應,從而反過來又可能引起另一種反應。換言之,就是加強彼此之間的關系,以確保加強活動符合接受行為的要求。如果學生沒有很好的指導老師,老師就要從一個短的時間開始,只有少一些指導。這樣的任務有一個明確的起點和終點。在此基礎上,延長任務的時間,加強對多樣性的指導,確保任務在不同階段都有一個明確的檢查點,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成功經驗的快樂。
三、如何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
1、增強學生自我效能感。作為激勵模式的核心組成部分,增強自我意識,是讓學生增強自信心,認為自己能勝任學習任務。正如班杜拉所說:“學生是推動學術成功的前提,為積極的概念能力。在整個過程中形成的過程中,最關鍵的部分是使學生對學習能力有信心,對學習有激情的學習任務,具體包括:①在學習中努力為學生創設機會、提供成功的條件,并讓每一個學生在就不同的學習內容獲得機會,使其有可能認識與體驗自己的能力。②樹立成功的榜樣。榜樣示范不是學習的核心,優秀的學生,要帶動一個大的,但要讓學生發現和他們的能力接近,通過觀察和比較,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增強自我的信念。③體驗成功的喜悅。學校要支持學生建立自我參照標準,讓學生不斷感受到變化,增強獲得成功的能力。
2、激發求知興趣。無論是兩千年前的孔子所言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還是近代陶行知提及的“一旦學生有了興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無不顯示出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至于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這一研究成果的研究很多,這并不能做太多的論述。
3、開展歸因訓練。所謂歸因是學生對自我或他人學習動機的解釋過程。到目前為止,對歸因訓練方法的形成包括:①群體發展法。召集一定數量的同學,學習失敗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和討論,并從許多因素選擇和自我學習成就的幾個因素(努力,任務難度,能力),評估排名。學校應指定專業知識的教師,對其自我評價和歸因的結果進行深入分析,明確指出了歸因錯誤,使實際歸因于實際。這種方法更適合中學生和中學生。②強化矯正法。學校安排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不同的任務,根據學生的現狀來完成任務,使之及時歸屬。對有積極歸因的學生,應加強對其他學生的積極歸因,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歸因傾向。
四、營造有利于學習的氛圍
良好的學習氛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也是學生學習的客觀條件。在良好的環境中,學生可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這要求:
1、要創造有利于學習環境,提高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在社會上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氛圍。
2、營造良好的學校環境。學校的基礎設施、教學設備、教師、校園文化環境,對學生的學習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良好的學校環境和一個溫馨的集體,有助于學生學習動機的發展。
3、實現學校、家庭、社會三種教育緊密結合,形成良好的育人環境。
這是一個長期和艱巨的任務,以刺激和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為目的,它也是一個仔細和重復的工作。老師應該充分做好準備,讓學生犯錯誤,讓學生改正錯誤和錯誤的過程中反復出現和反彈,能夠仔細觀察學生的變化,即使是細微的進步。因此,對教師的素質要求高等職業學校,更要求教師要有高度的責任感,關心熱愛學生,廣闊坦蕩的心和毅力和耐心。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見:新課程研究,2004,02.
[2] 于晶利,楊奎臣.青少年社會工作實務[M].格致出版社,2012.144.
[3] 于晶利,楊奎臣.青少年社會工作實務[M].格致出版社,201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