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龍
《教育大辭典》中對懲罰的解釋為“對個人或集體的不良行為給予否定或批評處分,旨在制止某種行為的發生,與獎勵相對,對學校德育采取的一種教育方法,利于學生分清是非善惡、削弱受懲行為的動機、達到改正的目的,也利于維護校紀校規。”可見,教育懲罰是教育者為了引導受教育者的發展而對其進行的合理處罰。合理的懲罰有助于維護學校的紀律和規章制度,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學秩序;有利于形成正確的輿論,有效抵制歪風邪氣;有利于培養同學們良好的個性品質,促進心理健康。每位教師都會在工作中遇到學生的紀律問題,教師們或多或少的采取過懲罰的教育方式。具體的懲罰方式不盡相同,懲罰的效果通常也只是依靠自己的感覺。但是懲罰并不意味著問題處理過程的結束,在問題處理過程中我們總是把目光放在造成的后果和處理方式上,而往往會忽略了受懲罰的對象——學生。因此,事件處理后及時的反饋就尤為重要,通過學生的反饋了解到學生受到懲罰后的情況,通過學生的回答探知到學生對自身錯誤的認識、對懲罰的接受程度、家長的態度與處理方式,甚至以此來了解懲罰的有效性。
以下是一則處理學生問題的管理案例:
三名高三學生在一次周考中,趁老師走出教室的空隙提前離開學校,試卷并沒有做完,書包也沒有背走。事后了解到,三人中有兩人去了電影院,另一人去參加了同學聚會。早退是違反學校考試紀律的,因此周一時,按照學校規定給予他們的懲罰是停課并放假三天。這既是一種懲罰,也是一種獎勵,懲罰他們早退,獎勵他們的“冒險精神”。而停課三天的目的是讓他們反思自己的錯誤,把那些使他們分心的事解決一些,然后重新將心思放回到學習上來。其中兩個學生接受懲罰回家去了,另一個學生的家長來到學校,孩子和父母溝通了一番,孩子認識到錯誤,承諾不會再分心,就回班上課了。三天后另兩個學生回班,和這兩名學生溝通得知:第一個學生已想好了要做的事,但是家長不同意,所以被關在家里學習,哪里都沒去;第二個學生,家長對他進行批評并留他在家學習,第二天他出去玩,但是同學和朋友都在學校,只有他一個人,覺得沒有意思,還不如在學校上課。
我認為這個案例反應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由上述案例受懲罰學生的反饋可知,學生違紀通常是有原因的,因此在懲罰學生之前,我們必須了解原因,因為只有當這個原因的影響大到足以讓學生為其犯錯時,學生才會冒險違紀。正如這幾個學生因為想去看電影或是參加同學聚會,才會冒險早退。當一場電影的吸引力超過了試卷上幾道不會做的難題時,他們才會早退去看這部讓他們心癢難耐的電影。對于忙碌的高三學生來說,看一部電影并不是什么大錯,也許還可以幫他們緩解長時間以來的緊張情緒,也許其中利大于弊。而這原因還可能是家庭因素比如家人傷病,可能是環境因素,比如他人不當行為的影響,可能身體因素比如藥物造成的嗜睡,甚至是心理因素比如童年陰影等等,所以我們在作出處理決定之前必須弄清違紀的原因,才能從理解學生的角度出發,更好的解決問題,以免學生出現逆反心理,影響師生關系。
年輕學生,易沖動愛冒險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在違紀后,學生能明白這樣錯在哪,這樣做帶來的不良影響,老師也應給予理解和原諒。而老師對學生做出的處理決定也是為了懲前毖后、維護紀律,使受懲罰的學生改過自新和健康成長,使大多數學生受到教育并引以為戒。盧梭曾說“我們不能為了懲罰孩子而懲罰孩子,應當使他們覺得這些懲罰正是他們不良行為的自然后果。”教育懲罰是為了讓學生明白犯錯之后是需要承擔責任的,錯誤越大,責任越大。切不可因為一時的不良情緒而忘記懲罰的目的,做出不可挽回的錯誤決定。
由學生的懲罰反饋還可以清晰了解到住校生與非住校生的差異,在處理兩類學生時,應該根據他們不同的特點采取合適的方法。住校生學習和生活基本都在學校,父母不在身邊,雖然受外界影響不大,但由于缺少家庭管理,主要要依靠學校管理和自我約束。而非住校生只有學習是在學校的,其他活動都在校外進行,受外界影響較大,學校無法過多的約束他們,但是會有家長協助管理。這些不同使他們之間出現了一種“互補”的特點,住校生自立,勤儉,上進心強,理解父母,眼界較窄,思想較為保守;而非住校生較鋪張,上進心一般,喜歡享受,但眼界廣,思想開放,多才多藝,社交能力強。因此在出現問題時,處理方式要因人而異,要考慮到他們的自尊心、接受程度等。同時在日常管理中要利用好他們的不同特點,做到優劣互補,互相促進。
在懲罰反饋中,家長的態度以及處理學生問題的方式也更容易把握。上述案例中學生給予的反饋反映出了高三學生家長在處理學生問題時的特點:高三作為高考前的沖刺階段是非常重要的,必須牢牢把握。家長非常重視這個階段,時刻關注孩子的身體、吃穿、成績、思想動態等,尤其擔心自己的言行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害怕會因此影響孩子的學習狀態。在孩子出現問題時,家長往往有一種“打不得罵不得”的心理,只能以輕度批評和安撫為主,不敢嚴厲批評教育,因此主要的批評教育工作就落到了老師的身上。在無法得到家長全力協助的情況下,批評教育工作就需要講策略,不同學生有不同情況,有的可以單獨談話,有的可以獎勵教育,有的還可以通過學生間的友誼進行教育,只有選對了方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通過學生的反饋,掌握學生受懲罰后的真實情況,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點來加強懲罰教育的效果:
丑話說在前頭,把今后懲罰的后果事先告訴學生,警戒學生,預防學生再犯錯;
正面教育引導,樹立正確的是非觀,讓每位學生慢慢懂得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凡事留有余地,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他自我反省改正,再給與一定的機會展現新的自我;
不要抓著不放,事情已經過去了,不要總是翻舊賬;
肯定勝于否定,不要因為一次犯錯而否定一個學生,要以鼓勵為主,切忌“一棍子打死”;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凡是需要懲罰的地方,教師就沒有權利不懲罰。在必須懲罰的情況下,懲罰不僅是一種權利,而且是一種義務。”在懲罰過程中手段與目的并存,教師往往通過給學生身心施加某種影響而帶來教育效果,使其感受到對錯、榮辱、愉悅、痛苦等,以激發其悔改,從而達到矯正的目的。我們每一位教師都努力在工作中不去采用懲罰的手段,但是如果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判斷有采取懲罰的必要時,我們也就沒有權利拒絕使用懲罰,這是我們對學生,對教育應盡的義務,而我們更有責任讓懲罰合理適當,讓懲罰的教育手段發揮出它積極的長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