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合娟1 陳 莉2/ 1.新疆體育職業技術學院 2.新疆醫科大學
《狼圖騰》的美學意義探析
申合娟1 陳莉2/ 1.新疆體育職業技術學院 2.新疆醫科大學
《狼圖騰》是一部以狼為敘述主體的史詩般的小說,是一部描繪草原狼的“曠世奇書”,實質上也是介紹蒙古民族文化精髓的小說。本文擬從環境描寫、人物形象塑造、狼性解讀、經典引用四個方面來探析小說蘊含的美學意義,從而引發對民族文化的理性思考。
圖騰;美學意義
《狼圖騰》是姜戎先生熔鑄11年的經歷與不斷思考而寫成的一篇小說。小說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狼的生存、生活智慧。所謂圖騰,就是原始時代的人們把某種動物、植物或非生物等當做自己的親屬、祖先或保護神。相信他們有一種超自然力,會保護自己,并且還可以獲得他們的力量和技能。在原始人的眼里,圖騰實際是一個被人格化的崇拜對象。草原人對于蒙古草原狼的崇拜從草原人的精神風貌中得以展現。小說還展現了草原的大美之境,草原人的生存狀態以及生存哲學。草原生態文明之美,盡收眼底,沁入心脾。本文從美學角度探析文本的意義。美學是研究人與世界審美關系的一門學科,即美學研究的對象是審美活動。審美活動是人的一種以意象世界為對象的人生體驗活動,是人類的一種精神文化活動。本文探析草原生態文明,理性思考民族文化,不斷思考民族性改造,從而促進民族進化,為民族的繁榮富強文明做貢獻。
“第二天清晨,果然無風無雪。蒙古包的炊煙像一棵細長高聳的白樺,樹梢直直地竄上天空,竄上騰格里。牛羊還在慢慢地反芻,陽光已驅走了冬夜的寒氣,牛羊身上的一層白霜剛剛化成了白露,很快又變成了一片輕薄的白霧” (《狼圖騰》22頁)草原如此靜美,草原人、草原牛羊如此悠閑,享受大自然的恩賜。
“雪坡和雪湖表面的雪殼泛著白冰一樣的美麗光澤,但卻陰險冷酷,這又是騰格里賜給草原狼和草原人,保衛草原的最具殺傷力的暗器和冷兵器。” (《狼圖騰》26頁)草原雪景如此獨特,草原的特殊環境也因此是維持草原生態的平衡。
“白毛風的風向絲毫不變,正北朝南,繼續狂吼猛刮。巴圖在黑暗中,能從馬踏草場的變化中感覺地形高低、地脈走向和地質松軟程度,判斷出自己所處的位置和風向。(《狼圖騰》44頁)”草原環境如此壯美,草原人的能力也因此得到了錘煉。
草原環境變化多端,這孕育了適應能力如此強悍的草原民族,他們如此頑強、如此懂得感恩草原,保護草原。
(一)畢利格老人的睿智
“畢利格老人依然一動不動地趴在雪窩里,瞇眼緊盯著草坡上的黃羊和越來越近的狼群,對陳陣低聲說:再忍一會兒。哦,學打獵,先學會忍耐。”《狼圖騰》7頁)老人與陳陣打圍時是那么耐心,機智。“老人說:‘光憑耳朵還不成,還得靠記性,要聽馬蹄踩的是什么地,雪底下是草是沙還是碎石頭,我就知道馬走到哪塊地界了’”,老人對草原就是那么熟悉,畢利格老人以自己的方式,用心在感悟生活。“老人讓人擦了一天,又把狼夾子煮了兩遍才讓撈上來,寧用馬鬃蘸著練好的馬腸油在再擦兩遍,才能用。老人還說打狼跟打仗一樣,心不細不成。” (《狼圖騰》77頁)老人是那么睿智,他對狼性也是那么熟悉,用心總結生活經驗。老人看著陳陣說:“可你要記住阿爸的話,狼是騰格里派下來保護草原的,狼沒了,蒙古人的靈魂也就上不了天了” (《狼圖騰》77頁)老人懂得狼的使命。“老人說:‘狼太多了就不是神,就成了妖魔,人殺妖魔,就沒錯。要是草原牛羊被妖魔殺光了,人也活不成,那草原就保不住。我們蒙古人也是騰格里派下來保護草原的。沒有草原,就沒有蒙古人,沒有蒙古人也就沒有草原。’”(《狼圖騰》77頁)老人又懂得草原人的使命。老人是那么懂得辯證的哲學,懂得草原生態的脆弱,他知道草原人與狼都是草原的衛兵。
(二)嘎斯邁的遠見卓識
“蒙古人真夠難的,嘎斯邁就這么一個寶貝兒子,她竟然舍得讓巴雅抓狼尾、鉆狼洞。現在看來,‘舍不得孩子打不著狼’這句流傳全中國的老話,八成是蒙古草原傳過來的。蒙古人畢竟統治中國近一個世紀。我過去還真不理解這句話的意思,難道用孩子做誘餌,來換一條狼嗎?這樣做太不合情合理了,后來我才明白,這句話說的是讓孩子冒險鉆狼洞掏狼崽。” (《狼圖騰》90頁)草原民族教育崇尚的是一種勇氣的鍛煉。“ 蒙古女人要像漢族女人那樣溺愛孩子,他們的民族可能早就滅亡了,所以蒙古孩子長大以后個個都勇猛強悍”(《狼圖騰》90頁)草原母親難道不愛自己的孩子?草原母親的愛深藏于內心,草原母親必須培養生存能力很強的孩子。在草原生態環境中,草原、羊、狼、陽光、暴風雪,如此相反相成地存在,為了生存,草原民族必須是勇武的。
(三)巴圖的驍勇
“在額侖西北部一片優良暖坡草場,這幾天剛剛集合起一個新馬群。這是內蒙古民兵騎兵某師某團在額侖草原十幾個馬群中,精選的上等馬。” (《狼圖騰》42頁)在這次送走軍馬群的工作任務中,巴圖他們遇到白毛風,遇到越境狼群,當馬群遇到狼群,當人遇到惡劣的天氣和狼群,巴圖說“豁出命也得頂……”巴圖他們是多么地頑強與堅毅,對抗中,他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但是,他們仍舊保護了馬群,也沒有過多地獵殺狼群。這就是草原壯漢的壯舉。草原人崇拜狼,更懂得狼群對于草原生態的意義。
草原人從骨子里熱愛自己的草原,他們對草原上一切生靈的熱愛是滲透到骨子里的。草原人是驍勇的、大膽的、細心的、包容的。草原人懂得和諧相處的重要性,他們用一種民族文化的自覺,構建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
“突然狼群開始總攻。最西邊的兩條大狼在一條白脖白胸狼王的的率領下閃電般地沖向靠近黃羊群的一個突出山包,顯然這是三面包圍線的最后一個缺口。搶占了這個山包,包圍圈就形成了。這一組狼的突然行動,就像發出三枚全線出擊的信號彈。憋足勁的狼群從草叢中一躍而起,從東、西、北三面向黃羊群猛沖。(《狼圖騰》18頁)” 草原狼卓越的智慧、耐性、組織性和紀律性可見一斑,這正是狼的智慧之所在。草原民族的英勇善戰也得益于此。
“然而狼是草原上最有耐心尋找和等待機會的戰神,每抓住一次機會,就非得狠狠把它榨干、榨成渣不可。既然他們都發了狠,又抓住了這次機會,他們就會把機會囫圇地吞下,不惜代價地力求全殲,決不讓一匹馬漏網。”草原狼在周旋中是如此地善戰,他們是草原民族驍勇的楷模,因此,草原民族骨子里永不輕言放棄。(《狼圖騰》47頁)
“他用力拍了一下平臺說:沒錯,那條母狼原本就是往這個洞的方向跑的,它在山包上看見了人影,突然臨時改變路線,把咱倆騙到那個空洞去了。它還裝得跟真的似的,跟狗死掐,真好像在玩命護犢子。” (《狼圖騰》92頁)狼是如此機智,草原狼像是很熟悉兵法。
“他隱隱感到草原狼與草原人有一種神秘的關系,可能只有弄清了草原狼才能弄清神秘的蒙古草原和蒙古草原人。”(《狼圖騰》10頁)狼性是團結的、智慧的,草原人汲取了狼性中的智慧,草原人得以統治中原近一個世紀。人最終可以滅絕狼,可是世上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摧毀蒙古草原狼剛強不屈,草原民族堅韌意志和性格也得益于此。
全書35個章節,引用了35個之多的傳說,來述說草原狼與草原民族之間的各種淵源。根據傳說的內容及內涵,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草原民族血性淵源
“‘犬戎族’自稱祖先為二白犬,當是以犬為圖騰” (《狼圖騰》3頁)草原民族以犬為圖騰,“吾父處我于此,欲以與天,而今狼來,或是神物,天使之然。將下就之。” 狼與人的淵源由此而生。(《狼圖騰》11頁)“烏孫王號昆莫,昆莫之父,匈奴西邊小國也。匈奴攻殺其父,而昆莫生,烏銜肉蜚其上,狼往乳之。(《狼圖騰》22頁)” 狼與人相生相融。“后烏護拔營而行,見蒼毛蒼鬃雄狼在軍前行走,大軍隨之而行” (《狼圖騰》66頁)草原狼對草原人的幫助。草原民族崇尚狼,草原民族中狼的血性由此而來。
(二)草原民族精神贊美
“突厥之……兵器……蓋本狼生,志不忘舊。” (《狼圖騰》52頁)對民族精神中狼性的溢美之詞。“赤那”即狼的意思,草原人以狼為名,可見對狼精神內涵的崇拜,草原民族也如狼智慧。“我們看到所有的游牧民都一樣,不論是諾迪克人、閃米特人,或是蒙古利亞人,他們的本性比起定居民族從個人角度來說更樂從和更剛毅” (《狼圖騰》332頁)正是基于此,草原民族適應了各種環境,征戰世界。
(三)民族融合
“晉國原是戎狄游牧地區,成王封同母弟叔虞為唐侯,在唐國內‘疆以戎索’” (《狼圖騰》247頁)可見,中原之國,民族血脈融合。
(四)民族性情比較
“統治人的種族,建立帝國的民族為數并不多。能和羅馬人相提并論的是突厥——蒙古人。” (《狼圖騰》165頁)草原民族驍勇智慧,征戰無數,疆域擴大。“吾父可汗之騎士英勇如狼,其敵人則怯懦如羊。” (《狼圖騰》188頁)與其他民族相比較,草原民族的優勢無敵。
另外,文中還敘述了草原人與狼戰斗,鍛煉勇氣,呼吁保護生態環境。引文增強了民族精神分析的故事性。在草原牧民眼中,狼是圖騰,這對中國乃至于世界所產生了巨大影響。也許就是因為狼的一部分原因,我們中華民族才能經過幾千年而沒有像另外三大文明古國一樣滅亡。
中華文化崇尚“君子和而不同”,在與世界各族人民交往的過程中,我們也也講“和平外交”、“和衷共濟”,中華文化如此包容,是儒家思想的體現,也應該是在民族融合過程中汲取了草原文化的精髓。陳陣放狼歸草原,“那一剎,陳陣相信,他已看到了真正屬于自己內心的狼圖騰。”中華民族文化思想仍然在接納,在改造,在融合,在創新。只有這樣,我們的民族之魂方能生生不息。
[1]《狼圖騰》 姜戎著 長江文藝出版社 2004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