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菊 / 安陽縣環保局
低碳城市建設的城市規劃
張曉菊 / 安陽縣環保局
本文主要是通過分析低碳城市的概念、城市規劃與低碳城市建設的關系,基于低碳排放的發展觀出發,闡述了如何合理編制城市空間結構規劃、交通規劃、產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方面,從而有效地建設低碳城市。
低碳城市;城市規劃
隨著全球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低碳城市目前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追求,許多國際大城市都以建設發展低碳城市為目標。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會在中國大陸以上海和保定兩市為試點聯合退出“中國低碳城市發展項目”,“低碳城市”迅速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成為自“花園城市”、“園林城市”等等之后的最熱的目標,且將成為今后很長時間內中國城市建設的目標。
1.1低碳、低碳經濟以及低碳城市
低碳概念是在應對全球氣候變提倡減少人類生產生活活動中溫室氣體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低碳經濟的概念是指出低碳經濟是通過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創造實現更高的生活標準和更好的生活質量的途徑和機會,并為發展、應用和輸出先進技術創造新的商機和更多的就業機會。而低碳城市概念是在低碳經濟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低碳城市是低碳經濟發展的必然過程。目前對低碳城市還缺少明確一致的定義,我國主要解釋為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經濟為發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為理念和行為特征、政府公務管理層以低碳社會為建設標本和藍圖的城市。
1.2低碳城市的解析
低碳城市強調以低碳理念為指導,在一定的規劃、政策和制度建設的推動下,推廣低碳理念,以低碳設計和低碳產品為基礎,以低碳能源生產和應用為主要對象,由公眾廣泛參與,通過發展當地經濟和提高人們生活質量而為全球碳排放減少做出貢獻的城市發展活動。
(1)低碳城市的本質是可持續發展,低碳城市的理念是在全球氣變暖的背景下提出的,其實是為了改善全球氣候條件,改善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最終目標是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由此可見,低碳城市本質是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具體實踐。
(2)低碳城市的關鍵是低碳排放。低碳城市主要要求降低城市碳的排放量,關鍵在于控制城市碳的排放,通過低碳生產、低碳消費、控制高碳產業發展、引進低碳技術等措施來實現。
(3)低碳城市的實現在我國將是個長期的過程。目前我國有關低碳城市的研究才剛剛起步,各方面的理論尚未成熟,因此需要在建設低碳城市時慢慢探索,不斷尋求更好的建設模式。同時,我國正處在快速城市化時期,城市發展水平各異,各個城市的自身條件也不相同,由此造成建設低碳城市基礎上的差異,要消除這些差異并最終時間低碳城市的目標將是個長期的過程。
1.3低碳城市與城市規劃
城市規劃是城市發展的戰略、建設城市的綱領、管理城市的依據,對于城市的發展有指導性作用。城市的物質環境一旦建立起來就很難改變,并對人們的社會生活和經濟生活產生深遠影響。低碳城市的建設首先要在城市規劃上入手,科學的城市規劃是建設低碳城市的第一步,并由此引領其他方面的低碳建設。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應根據我國特殊國情,走環境友好的低碳型城市發展之路,發展低碳城市應重視城市規劃、建筑節能和規劃環評等領域。
2.1城市空間結構規劃
在城市總體規劃的引導下構建低碳城市空間結構首先應注意城市密度問題,越來越多的研究已經證明通過密度控制可以實現城市的緊湊發展,從而減少出行,達到“低碳發展”的目的。出于對城市蔓延的憂慮以及在我過城市發展應走緊湊型道路的共識,可以通過城市增長方式的調整來控制城市的無序擴張,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綠環或綠帶邊界的控制。由于人口增長和城市發展的不穩定性,綠環綠帶的控制方式使城市外圍發展更傾向于選擇新城或者是衛星城。然而卻造成了孤立的新城與中心城的空間距離增大,不利于組織公共交通,使得大部分人選擇了小汽車的無序出行,最終將促進小汽車的使用,增加碳的排放。
為了適應“低碳城市”的建設,應采取以綠間隔的公共交通走廊型的城市空間擴張方式,將新的開發集中于公共交通樞紐,有利于公共交通的組織,實現有控制的緊湊型疏解,并且可以結合城市發展的實際需要在走廊方向進行分段分時序的開發,這種發展模式可以較好地適應人口增長的不確定性,鼓勵公共交通的發展和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最終實現“低碳城市”的目標。
2.2交通規劃
低碳城市的規劃需要有綠色交通體系的支撐,大量研究表明,減少出行的需求和出行距離,支持步行、自行車、公共交通,限制小汽車是可持續發展交通土地規劃的一般法則。我國提出了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的國家政策,但是應當明確的是,公共交通的優先應首先保證在重要的交通走廊上的優先,全面的公交優先是難以實現的。加強公共交通在交通戰略可以從兩個方面實現,控制私人交通出行的數量,降低單位與私人交通工具的碳排放。
針對我國目前城市發展狀況,城市建設首先要考慮以良好步行環境為導向的開發,優先考慮方便自行車使用為導向的開發建設,在此基礎上倡導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建設,最后考慮城市的形象改善工程和小汽車交通的發展,而在整體的交通方式構成中尤其應當注意的是自行車交通。目前我過許多城市正在計劃設計建設軌道系統,但是軌道建設投資巨大,如果能將軌道網絡與自行車系統結合起來則可以極大的擴大軌道的服務范圍,壓縮軌道交通的規模,從而節省資金和資源。如荷蘭,超過30%的出行和大約1/4去軌道交通車站的出行是騎自行車,因此我國建設“低碳城市”應當向這些有著成功經驗的國家學習。
2.3產業規劃
產業結構影響能源消耗總量和經濟能耗強度,可見產業規劃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低碳城市的建設。在城市發展規劃中,要降低高碳產業的發展速度,提高發展質量;要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加大淘汰污染工藝、設備以及企業的力度,提高各類企業的排放標準,提高鋼鐵、有色金屬、建材、化工、電工以及輕工等行業的準入條件。從決策源頭上保證城市總體規劃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在規劃階段就推動想低碳城市的方向發展。
產業布局上,要將同類產業和相似產業集中布置,形成產業園區。而主產業生產所需要的配件廠家也可以就近布置,以便于集中管理,更有效的節省原材料的運輸資金和資源,使得這些產業高效節能的發展。同時對于一些有著一定污染的產業,在減污減排的同時,盡量將其布置在城市的郊區,同時以一定的綠化防護帶進行控制,減少對城市的環境和居民的影響。
2.4土地使用規劃
在低碳城市的建設中,土地的使用應該盡量以多功能混合使用為主。多功能土地的使用可以縮短出行距離,從而達到減少資源的利用,以實現低碳的目標。在我國城市總體規劃中一直沿用的功能分區方法,即每個功能區的單一用地性質,因此容易導致資源的浪費。土地混合利用的目標是為了增加短途出行,部分規劃中土地采取混合利用設計,但卻增加了出行距離,因此混合利用應是一種“有效混合”的概念。
在土地規劃中,建設低碳城市需要考慮的是適合人與自行車的地塊尺度。在我國,越來越多的城市傾向于大尺度的建設,如拓寬城市建設、加大街道的尺度等,這些措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城市建設,但是卻增加了小汽車的使用數量,對低碳城市的建設十分不利。同時在城市建設中,地塊尺度是隨著距市中心的距離而決定的,距離市中心越遠,地塊尺度就越大。在規劃低碳城市時,當距離市中心達到一定程度時就不能再隨意擴大地塊了,應重組用地,建立以公共交通為依托的新中心,規劃自行車與步行的合理地塊尺度。
2.5綠地系統規劃
綠地系統在整個城市的生態系統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僅可以為城市塑造宜人的景觀環境,還能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具體到低碳城市的建設上,綠地系統能吸收CO2,同時綠地系統可以通過減緩熱島效應,調節城市氣候,減少空調的使用,間接減少碳排放,故綠地系統規劃可以為低碳城市的建設提供較好的基礎支撐。
我國現在大多數城市的綠地系統規劃中都只是“見縫插綠”,并沒有從總體來把握。要建設低碳城市,綠地系統以不僅僅是綠地數量上要求,更重要的質量上的要求,在城市綠地的布局上應做到點、線、面狀的綠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分布均勻的綠色網絡,這樣才能更有效的改善城市環境,減少碳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