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
摘 要: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的最大亮點之一,就是首次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其中綠色發展將成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理念,并將其納入“十三五”規劃建議之中。牢固樹立和自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從以下三個方面需要加深理解和把握:一是綠色發展理念是我們黨關于發展理念的新飛躍;二是綠色發展理念是從根源上解決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思路;三是綠色發展理念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新的價值導向。
關鍵詞:踐行;新理念;綠色發展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11-0007-02
綠色發展與創新發展、協調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一道,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指導我國今后五年乃至更長時期發展的新理念。在學習和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過程中,全面理解綠色發展理念的基本內涵和實踐要求,有以下三個方面需要我們深入把握和重點關注。
一、綠色發展理念是我們黨關于發展理念的新飛躍
綠色發展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發展理念是直接關乎發展成敗的思維,具有全局性、戰略性、綱領性和引領性的特點。
綠色發展理念的形成,既是對過去發展理念的反思,也是對發展理念的提升。近一二百年來,隨著西方工業文明的發展,新科技在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資源環境負擔。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大量消耗了地球億萬年形成的資源儲備,也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全球性的生態危機。進入20世紀30年代以后,人類開始思考發展的理念問題。1962年美國海洋生物學家卡遜發表了《寂靜的春天》,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了《增長的極限》。從1972年6月聯合國第一次召開的人類環境會議提出的“只有一個地球”口號并通過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到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的《我們共同的未來》,從1992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直到2012年“里約+20”峰會,聯合國先后四次召開環境與發展大會,由此看出,聯合國對世界環境與發展的重視程度。先后提出了循環經濟、綠色發展、生態文明等理念,并達成了可持續發展、應對氣候變化等共識,并轉化為各國的行動。近兩年,美國、歐盟、日本、韓國,為了經濟復蘇和應對氣候變化都提出了綠色發展戰略。“綠色新政”、綠色經濟發展成為國際發展的新趨勢。
同樣,如何做到綠色發展,也是我們黨在現代化進程中遇到的時代課題。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們黨堅持了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是硬道理,到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再到堅持科學發展觀,直到堅持“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在這些發展理念的指引下,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發展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生態環境方面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面臨自然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持續惡化的嚴峻局面。為了解決在實踐中出現的新矛盾、新問題,首先要求黨在理論上有所突破,理念先行。有了理論上的與時俱進,我們的發展實踐才能行穩致遠,越走越廣。為此,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綠色發展提升為指導我國未來發展的五大理念之一。指出,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既是綠色發展之路,更是我們黨關于發展理念的新飛躍。
二、綠色發展理念是從根源上解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思路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進程,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人與自然的和諧問題一直是這一歷史進程的核心和主線。
縱觀人類社會文明發展史,我們不難看到:在農業文明中,人民是以自然為中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維持著以局部性、階段性不和諧,整個相對平衡為特征的融洽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種適應關系。從18世紀中葉開始的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了工業文明時代,在近一二百年的工業文明時代中,發展是以人為中心,人與自然之間是一種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工業文明在給人類帶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沉重的資源環境負擔。正像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那樣,工業文明一方面對生產力的發展起到巨大的解放作用,“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另一方面,人們也看到了工業發展對自然界的巨大破壞作用,恩格斯曾告誡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
我國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在經濟建設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相當長時期內保持高速發展,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但與此同時,發達國家上百年間逐步出現的資源環境、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我國在短期內就集中體現了。自然資源問題、環境污染問題,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問題日益嚴峻,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的發展應該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綠色發展理念。避免重復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探索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文明發展之路。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的生態安全做出新貢獻。正像“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指出的那樣: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要“推動低碳循環發展”;要“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要“加大環境治理力度”;要“推動低碳循環發展”;要“筑牢生態安全屏障”。這六個“要”正是我國從根本上解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思路。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綠色發展,才能真正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和諧發展。
三、綠色發展理念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新的價值導向
人的含義有三層:橫向指全體人;縱向指多代人;內核指多需人。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發展的條件”。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從橫向來說代表的是全體人民,發展的動力要依靠人民,發展的成果要由人民共享。從縱向來說:發展要做到可持續,除了當代人之間的分配外,還應考慮跨代人分配和代際公平問題,從內核來說,發展不只是滿足人民物質需要,還有人民的精神需要,發展既要考慮人民的健康和生命的安全,還應考慮到人民參與社會生活和政治等方面的需求。總之,在發展的問題上,中國共產黨必須解決為誰發展、靠誰發展、由誰享有、如何發展的問題。
改革開放這三十多年來,雖然我國經濟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們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掠奪資源、能源,靠犧牲環境獲取的。為追求速度,為了追求GDP,很多地方霧霾頻發、河流污染、生態脆弱、資源緊缺。在食品藥品領域,危及人類生命安全的食品藥品案件屢屢發生,各種生產事故屢見不鮮。究其原因正是我們的發展理念出現了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多領域、多渠道的治理,但關鍵還是要有科學的發展理念來指引。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綠色發展提升為指導我國未來發展的理念之一,這不僅是我黨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轉變,更是我們黨執政理念和執政方式的轉變。貫穿“十三五”規劃建議的一條主線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十三五”規劃建議確定,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黨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其中,全面的小康是人民的小康,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在六項原則中,首要的、第一位的原則就是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五大發展理念中,創新發展解決的是發展的動力問題,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協調發展解決發展的不平衡問題,不僅要解決天南地北各地人發展的不平衡問題,還要解決“城里人”和“鄉下人”發展的不平衡問題。綠色發展注重解決人與自然的和諧問題,既要解決“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還要通過發展解決當代人發展為后代人的發展不斷積累財富、增加財富的綠色發展問題。開放發展注重解決的是內外聯動的問題,通過吸收國外生態技術和產品,加強同各國綠色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促進人的健康發展。共享發展要解決的是社會公平正義問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加大搬遷和生態補償力度,使這部分地區和人盡快脫離貧困,獲得發展機會,共享發展成果。在共享發展理念中,強調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理念等等。
總之,“十三五”規劃建議中,圍繞人的綠色發展,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建設各個方面進行了綠色改革,同時在與人的發展相關的生產力布局、空間布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及價值觀念、體制機制等方面進行一場全方位、系統性的綠色改革,這就使得我國的綠色發展中,堅持了發展為了人民、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彰顯著人民至上的新的價值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