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洋
摘 要:于2015年3月2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首次提出的“綠色化”概念,是在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概念上的提升,在“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之外,加入“綠色化”,“綠色化”的提出很顯然是對如今日益凸顯的生態問題的一個反思。為了更進一步促進生態文明的建設,提倡環保的力度也是逐漸在加大,要想打造更好的生態文明體系,全面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綠色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式自此誕生。同時,我們應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全方位的探索和研究,才能為綠色發展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
關鍵詞:綠色發展;生態文明;綠色經濟
中圖分類號:B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11-0009-02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要堅持綠色發展,要通過綠色發展著力改善生態環境,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那么,綠色發展有著怎樣的哲學內涵?在傳統產業盛行的今天,綠色發展到底需要我們進行怎樣的一個轉變?我們從引發生態危機的根源出發,探討綠色發展的必要性。
一、生態危機的根本性原因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寫過:“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創業,到處建立聯系。”“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1]今天的經濟全球化印證了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經濟全球化只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今時今日的一個階段的表現形式,經濟的全球化將各國聯系得更加密切,像一個無形的束帶將各國捆綁在一起,它加劇了資本主義擴張的進程,為資本的輸出提供了一個更好、更寬廣的平臺,這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個機遇,但同時也是一個巨大的風險。
其實,生態危機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決定了他們的貪婪性,也決定了他們無限度地去追逐利益,被利益所驅使。資本主義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利益爭奪,使他們一味地對外擴張,導致其忽視一切其他要素,包括環境保護。現如今全球出現的資源枯竭、糧食危機、人口爆炸等一系列生態問題都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分不開的。發達國家指責發展中國家對全球環境產生破壞,以聯合國名義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制裁,這一系列行為都是極其不道德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之所以能影響到社會主義國家的原因正是因為“資本”,大量的資本輸出使得資本輸入國與資本輸出國地位完全不對等,資本輸入國在經濟發展上缺乏主動權,任憑資本輸入國在人力和環境資源上予取予求。所以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需要理性地對待資本的輸入,更要學會“節制資本”。
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當機器大工業代替工場手工業的時候,他們建立無數的工廠,由于當時并沒有環境保護的概念,當工廠的生產效率為世人所驚嘆的時候,對環境的破壞卻是無法挽回的。1952年12月5日,倫敦發生令世界為之震驚的毒霧事件。當時倫敦冬季多使用燃煤取暖,市區內還分布有許多以煤為主要能源的火力發電站,加上當時倫敦連續數日平靜無風,這些因素綜合導致了工廠排放的廢煙廢氣不能有效散去,致使倫敦彌漫著煙霧連續數日,結果導致許多人死亡。
發達國家為了生產的無限擴張,因不愿犧牲自己國家的生態環境,往往會不顧發展中國家所處的境況,在發展中國家設立企業、廠房,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將資本進行輸出,可以促進發展中國家發展,但是他們所投入的機器和技術并非是最先進的,但由于發展中國家的科技實力沒有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為了提高生產力,發展中國家只能接受,這些工業的發展對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其實產生著非常惡劣的影響和破壞。盡管發展中國家深刻明白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但其面對的是發展經濟和生態保護的兩難選擇,并且發展中國家仍處于經濟發展的上升期,為了解決溫飽問題,脫貧致富,只能加快現代化進程,被迫走西方發達國家以前走過的老路,但那些老路卻是血淋淋的。如何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改變先污染后治理的舊路子是發展中國家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綠色發展的哲學意蘊——自然規律的客觀性以及尊重規律的必然性
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個基本的信念。古代人認為天命不可違之,不能做有悖上蒼的事情,否則會遭受天譴。在《論語·述而》中有這么一句話:“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意思就是說孔子用魚竿釣魚而不用漁網捕魚;用弋射的方式獲取獵物,但是從來不射取休息的鳥獸。這足以體現孔子對大自然的尊重,不去破壞大自然的客觀規律,他認為萬事萬物之所以生生不息,是因為有一定的自然規律,對自然的索取應當有節制。自然是萬物的來源,若是強行破壞自然,必然會被上天懲罰。其實,在這里,孔子所表現的自然觀更是一種古人敬畏自然的觀點,他們認為自然規律是上天的意志,若不遵循必會受到懲罰,所以強調要遵循自然規律,善待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
道家學派鼻祖老子,他以“道”為核心,在《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寫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簡簡單單的一句,體現了他對自然與人類社會客觀規律的認識,他認為世間萬物都有規律,自然者,為萬物本原也。還有第三十七章中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說的是道總是無為的,但是遵循規律來治理國家自然會成就所有的事。這也充分說明他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即便他的認識是受當時的歷史環境所限制、所影響,很多是片面的、狹隘的,但他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開創了道家思想的先河,他的這種思想體現了對大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從這一方面來看他確實是先進的、科學的。
恩格斯曾說過:“當我們深思熟慮地考察自然界、人類歷史和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系無窮無盡交織起來的畫面,是一幅普遍聯系和變化發展的辯證圖景。”[2]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世界的探索遠遠沒有止步于對世界本原的追尋,他們更在意在實踐中探尋事物發展的本質規律,從而更好地去探索并改造整個人類世界,對人類社會的進步起到巨大推動作用。從論證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一直到整個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一種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正確詮釋著世界的同時,一直在指引著我們前進。人與自然實質上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3]聯系和發展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人類的一切實踐活動都處在普遍聯系之中,所以馬克思主義要求我們在實踐中探尋真理,去尋找事物發展的本質規律,這是人類實踐活動的基本任務。
所以,不論是中國古人的自然觀還是馬克思主義自然觀,都探討的是尊重自然規律的必要性。盡管二者出發點不一樣,表現形式也不盡相同,但是它們都是強調在人類生產生活實踐過程中必須要尊重客觀規律,這也是綠色發展的哲學內涵之所在,唯有尊重了自然客觀發展規律后,才能更好地利用規律去改造自然,去改造人類社會。
三、綠色發展的現實啟示
事物的相互聯系和共同發展造就了整個物質世界,而這聯系和發展的觀點也正是綠色發展的基本原則。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觀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綠色發展不僅僅在時間的維度上延長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更是在空間的角度對整個社會的發展做出科學的預見。所以說綠色發展是生態、資源、環境可持續的保證。那么,發展綠色經濟到底需要有哪些轉變?需要通過哪些現實的路徑去實現?不論是從哲學的角度上看,還是從現實意義上看,這都需要人們去追尋,去實踐。
(一)從觀念上樹立“我們只有地球一個家”,保護環境是每個地球人的義務和使命
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也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關鍵要素[4]。生活質量是反映人們生活水平和幸福程度的一種標志,只有在健康、穩定、美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系統中,人們才能保證自己的正常生存和生活。地球作為我們唯一的家園,我們應該保護它,而不是破壞它,我們不能無盡地攫取它的資源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保護環境”這個口號每天被人們口口相傳,但是真正做到的并不占多數,為此我們必須首先從觀念上樹立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把保護環境作為每個地球人的義務和使命。
(二)從思想上改變“一切從經濟利益出發”,堅決抵制先污染后治理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去,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改革開放使我們的經濟發展實現了質的飛越,經濟的發展也帶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對我國不論是經濟還是社會上各個方面的發展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如今,一味地追求經濟的發展導致了對環境的破壞,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前車之鑒告訴我們,這種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模式從根本上就是錯誤的,我們應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進一步發展為“以綠色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發掘和利用可持續、無污染的能源和燃料,對有著大型污染源的企業工廠采取治理與改革并舉的措施,以改革為主,治理為輔,使其“綠色化”。
(三)從行動上做到“將環保和經濟發展全方位融合”,保證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曾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生態文明建設的努力不僅僅需要主體的人民共同努力,更需要國家、政府的制度建設,只有政府制度有作為,人民群眾才能眾志成城攻克難關,才能共同建設美好的地球家園。
環境和經濟的發展看似是兩個完全不相干的事物,但是二者之間卻存在著內在的聯系,經濟越是發展,越突顯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發展經濟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將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全方位融合才是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最好詮釋。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4.
[2]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51.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4]張云飛.唯物史觀視野中的生態文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