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玥
摘 要: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堅持“三個代表”要求加強黨的建設與新時期強調加強黨的建設的目標是一致的,“三個代表”作為黨建工作的指導思想對于新世紀推進從嚴治黨、反腐倡廉工作有著重要意義。貫徹“三個代表”的根本要求,本質在于執政為民,同時指導了新時期黨的群眾路線,確保了黨的先進性作用。突出了黨的思想建設的重要性,為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駕護航。
關鍵詞:三個代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11-0119-02
當今,隨著時代的進一步發展,我國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人們思想觀念的多樣性、差異性變化,新時期產生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我們黨肩負的任務和面對的挑戰也不斷增加,因此,新時期重新學習“三個代表”要求則顯得十分重要。為了進一步加強新時期黨的建設工作,繼續貫徹“三個代表”要求對新時期從嚴治黨、堅持反腐倡廉,堅持走黨的群眾路線,堅持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大指導意義,是我們黨在新世紀實現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的鮮明體現。
一、時代背景
江澤民提出,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其中“本”“基”“源”則表示基礎、本源,說明“三個代表”是我們加強黨的建設的根本要求,而此理論的出發點和著眼點都有其歷史背景,具體原因我們就要從其所處的重要時代背景下來剖析則會更加清晰。
(一)國際環境的變化
第一,世界呈現多極化發展趨勢。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世界發生了許多變化,給我們黨和國家帶來許多新的機遇和挑戰。中國作為最大的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國際敵對勢力企圖通過“和平演變”的新策略西化、分化我國,妄圖動搖共產主義信念,使人們喪失對共產黨的信任和社會主義的信心,因此,我們必須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加強對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干部自覺經受住嚴峻的考驗,從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第二,經濟全球化發展。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鄧小平就指出,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任何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世界。從資本主義開拓世界市場開始,人類就開始了全球化的進程,但這一過程充滿了戰火的洗禮,付出了人類道德的代價。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對于發展中國家存在機遇和挑戰的雙重性,各個國家受到其他國家的經濟影響更加深刻,我國經濟受到國際經濟的影響更加明顯,保持經濟良好發展的任務也更加艱巨。
第三,科技信息化發展。信息科技、生命科技的誕生,為生產力和社會的發展開辟了新道路。由于互聯網技術的發明和應用,使得生產要素的流動更加快速,使得國與國之間變得日漸透明化,促使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各個國家紛紛大力發展信息技術,促使經濟再次振興。因此,我們國家能否抓住機遇,面對世界科技的發展經受住新的挑戰,歸根結底取決于黨的建設。
(二)國內發展的變化
1.經濟方面。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國正處在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由此也帶來了一系列的新變化,比如社會的經濟成分、組織形式以及思想觀念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社會結構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化。這一具有變革性的改革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黨如何取得群眾的信任,如何代表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這些都對我們黨的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政治方面。與經濟體制轉變相伴隨的是政治體制改革,并且都要建立在法制的基礎上。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提出,要進一步發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20世紀90年代的十年,中國的民主法制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得到了切實的發展。然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總是用人權來攻擊中國的民主制度,因為制度上的不同就予以否認,這是一種政治上的偏見。與此同時,“法輪功”組織的興起和民族分裂主義的活動等不安定因素的產生和滋長,都破壞了團結穩定的政治局面,對黨產生了信任的危機。因此,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加強全黨全社會的思想政治工作,每個黨員都要有維護團結穩定的自覺性和政治責任感。
3.文化方面。江澤民高度強調了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他在十五大報告中把文化作為與經濟和政治并列的三個方面,系統提出文化建設綱領。強調繼承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同時注意吸收國外的先進文化。要開展社會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倡一切有利于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思想道德,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
二、講話主要內容
第一部分主要講的是加強新時期黨的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政治環境方面。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世界處于多極化的發展趨勢之中,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新的表現,從國際形勢上分析了我國在當時的政治格局上所處的地位以及國際敵對勢力企圖西化、分化我國的政治本質,提醒了干部尤其是高級干部在與國際敵對勢力斗爭中要保持警惕。
經濟狀況方面。隨著經濟全球化,各國受國際經濟影響更深刻,發達國家有優勢而發展中國家面臨嚴峻挑戰,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加入世貿組織,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受到的影響還會增加,保持我國經濟發展,維護國家利益安全的任務更加艱巨。
科學技術方面。從“新經濟”的發展趨勢來看,信息網絡化的發展,使各個國家的經濟聯系更為便捷,相互影響更為直接。面對高新技術的信息科技的快速發展,我國也需積極學習借鑒國外的經驗,集全黨全國力量,努力趕上世界先進水平。
第二部分主要講的是按照“三個代表”要求切實加強黨的建設。
經濟體制方面。由于我國從過去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出現了新的經濟組織和社會活動,使得城市、農村居民在就業和生產經營活動都與過去大不相同,在新的機制體制下,黨如何做才能更加切實有效地覆蓋社會和市場發展領域。
不同社會階層。講話提出我國工人、農民和其他社會階層,由于勞動性質、就業方式、收入分配的多樣性變化,群眾的具體利益出現了差別化。在這種情況下,黨如何更好代表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不同群體的具體利益,如何兼顧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體制、機制與需求。在國有經濟起主導作用,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時,如何加強黨的領導作用。隨著改革深化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物質利益呈現多樣化,群眾產生不同利益要求時,黨如何更好地總覽全局、協調各方[1]。
第三部分講的是關于把“三個代表”要求貫徹落實到黨的全部工作中去。
要堅持把“三個代表”要求落實到堅定正確地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中去。首先提出,我們黨要始終做到“三個代表”,保持自己的先進性,關鍵取決于黨的理論和路線的正確。在堅持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中,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方針的正確性,要與全面體現“三個代表”有機結合,堅定黨的方針政策順利執行。
要堅持把“三個代表”要求落實到黨的各項工作中去。每名干部都要結合實際,使工作真正落到實處。要在堅定執行黨的方針政策時善于根據客觀情況變化,解決新矛盾、新問題,從人民群眾在實踐中創造的經驗中學習,不斷改進、完善工作,需要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總結,在實踐發展中解決問題。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新的歷史條件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改革完善上層建筑,這就要求要牢記落實“三個代表”要求。
要堅持把“三個代表”要求落實到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干部隊伍中去。強調我們黨要做到“三個代表”,關鍵在于建設一支能夠適應新形勢、新任務要求的高素質領導干部隊伍,在發現人才上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上要用其所長。促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進一步展開和深化,把堅持黨管干部的原則同改進干部管理方法相結合。
要堅持把“三個代表”要求落實到從嚴治黨中去。首先要把黨員、干部隊伍教育管理好了,才能執好政、治好國。如果治黨不嚴,疏于管理,就會暴露出問題。黨的十五大提出明確要求,各級黨委要切實負起責任,把從嚴治黨落實到各個方面,要堅決克服黨內存在的好人主義和庸俗作風,從嚴治黨必須嚴格執行黨的制度,不斷健全各項制度,形成從嚴治黨的制度和機制。
三、當代啟示與重要意義
(一)從嚴治黨,堅持反腐倡廉
江澤民同志強調,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這是保證我們黨和國家永不褪色的重要舉措,在經濟飛速發展、國富民強的今天更要堅持反腐敗斗爭,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這將是一項長期、復雜的戰斗。市場經濟強化了個人利益觀念,產生了利己主義和享樂觀念,人們頭腦里淡化了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一旦這種人生觀、價值觀占據了某些黨員干部的思想,變得信念動搖、作風漂浮,就會滋長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因此,從嚴治黨,進一步全面提高全黨特別是黨的干部隊伍的素質,已經成為當代十分緊迫的任務。
(二)黨的人民群眾路線
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從根本上說,就在于它代表了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的利益。民心不可欺,民心所向是黨的事業成敗的關鍵。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可以推翻舊勢力、建設新世界,就是因為黨是以人民群眾為生存基礎的。黨只有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才能進行改革和建設。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共產黨與西方政黨才能區別開來,雖然大家都叫“黨”,但含義完全不一樣,中國共產黨是絕大多數人民利益的政黨,是“整體利益黨”,西方政黨是“部分利益黨”,正因為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整體利益,共產黨才能始終走在時代前列。這是一個“舍我其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政黨,唯有這樣的政黨才能提出并承擔起領導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這樣的歷史擔當。
(三)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思想建設在治黨、治國中的地位和作用。毛澤東曾提出:“房子是應該經常打掃的,不打掃就會積滿了灰塵;臉是應該經常洗的,不洗也會灰塵滿面。我們同志的思想,我們黨的工作,也會沾染灰塵的,也應該打掃和洗滌。”[2]“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正確的是非觀、道德觀的建設十分必要,弘揚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建設道德風尚,是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紐帶,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會使我們的國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強大起來,更好地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參考文獻:
[1]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2
[2]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