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成
摘要 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輿論主陣地、確保主流價值觀有效傳播的主渠道,其價值功能不可小覷。本研究基于“微時代”情境的思考,全面系統解剖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課程教學存在的現實困境,進而提出科學化利用和發揮“微時代”情境下的有利條件、規避不利因素來推進課程教學質量全面提升的優化決策。
關鍵詞 微時代 “形勢與政策” 課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d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7.024
1微時代視閾下高校“形勢與政策”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1.1微時代視閾下高校“形勢與政策”課面臨的機遇
“微時代”主要是指一個以微信息、微媒體、微社區為主要形態的新網絡空間,以移動手機、掌上電腦、信息電話等現代電子設備為實體依托,以微博、QQ、微信以及政治、購物、娛樂、科教、社會等新聞傳播和瀏覽網站新媒體平臺為載體,借助信息網絡渠道在網絡系統中塑造“微支付”、“微創造”、“微閱讀”等個人生活體驗方式和思維方式。
微時代情境下,信息生成、傳遞、擴散的及時獲得性打破了傳統依靠職能物理空間信息傳播的滯后性,為信息的快速傳播及分享提供了高效便捷的疏通渠道。與此同時,隨著微時代的到來,諸多信息交流媒體和方式更新換代的速率得到加大提升,改善了大學生生活學習方式,諸如獲取教學信息的及時性、廣泛性、便捷性。就高校大學生而言,能夠運用高校“形勢與政策”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當下發生的時事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的問題,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豐富和拓展了高校“形勢與政策”教學空間,有效避免由于信息傳播的時滯問題而造成教學主體與教學對象之間的溝通梗阻。從某種程度上看,“微時代”所帶來各種信息網絡技術以及信息傳播,為培養和塑造大學生分析和解剖時事政治及其提出改進路徑的思維模式和實務能力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訓練平臺,提升了大學生教學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培養大學生邏輯思考能力、分析能力、主觀能動性意義深遠。
1.2微時代視閾下高校“形勢與政策”課面臨的挑戰
認清“微時代”給大學生學習生活帶來諸多便利條件的同時,不得不對“微時代”所造成諸多負面影響進行深入分析,對此才能有效利用其優勢,規避其劣勢,發揮其對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質量提升的促進作用。一方面,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時期知識儲備、人生經驗相對比較缺乏在海量信息面前很容易受到虛假新聞、謠言的影響。據有關數據調查顯示,微博、QQ、微信成為大學生最常使用的三大社交網絡工具,并且大學生占據使用此類媒介傳播平臺主體的比例相當巨大。然而,在信息網絡充斥于各種網絡傳播平臺中,海量信息存在失真、欺騙、謠言、蠱惑等性質,嚴重影響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教育以及主流價值觀的傳播,給大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危害。另一方面,微媒體網絡技術在給人們生活起居、衣食住行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部分網絡大V利用微信、微博等平臺曲解、違背主流價值觀,宣傳詆毀國家的言論、散播謠言,倘若大學生加以確信,將會嚴重動搖和危害大學生塑造和形成正確價值觀念,造成思想危機、道德危機和政治危機,從而造成不堪設想的惡劣社會影響。
2微時代視閾下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2.1重形式輕買質
近來年,隨著以QQ、微博、微信為代表的網絡媒體迅速興起,各級各類高校逐漸意識到“微時代”的到來是一股不可逆勢的潮流,只有巧妙順應其成效優勢和規避其制約劣勢,才能在其發展洪流中贏得驅動教學改革制勝的利劍。基于此,各級各類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改革也積極響應了此股技術洪流所帶來各類契機,紛紛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注入到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改革工程之中。絕大部分高校紛紛開通了以學校組織名義為代表的微博、微信平臺,以便于宣傳學校新聞信息、傳播主流價值觀,形成輿論主陣地。可是,在根據現實情況得知,大學生群體參與到學校所宣傳的新聞內容的積極性不足,學生的主動性尚未得以充分調動。回歸該門課程的教學本質,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是一門基于當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五位一體”發展形勢進行全面認析,全面認知和掌握這些方面政策方針,采用科學化的政治理念和政策措施來解決這些領域所呈現的諸多問題,進而提升大學生理性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本領和能力。可是,現有的教學模式往往容易忽視此類能力的塑造和培養,實為惋惜。
2.2知識單向式交流受到嚴重沖擊
現目前,借助“微時代”技術契機改造高等院校“形勢與政治”課教學已經深入高等教育相關部門以及具體任教主體的意識層面,可是在實際教學工作中,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模式絕大部分依然采取形勢報告會、專題講座、歷史分析等模式進行教學。在這種教學情境下,單向式的政治知識灌輸以及任課教師仍然占據強勢中心,往往容易忽略大學生的知識訴求和主體感受,難以激起大學生學習興趣、愛好、共鳴,從而產生抵觸和逆反心理。微時代的到來,加快了信息平面傳播的便捷度,打通人與人交流的空間障礙,增進彼此的了解和信息共享,大學生參與以微博、微信、QQ、社交論壇等平臺的信息和意見交流,增添了表達個人意見和主張的機會與窗口,進而倒逼傳播教學模式下以任課教師為主場、實體課堂為平臺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技巧等層面的系統化改革和創新。
2.3任課教師的綜合素養有待提升
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是一門結合當下政治、社會、經濟、科教文衛等時事形勢和變化而開展教學引導、傳播主流價值觀的系統課程,是一門統籌理論性和實踐性的課程。該門課程對任教主體(任課教師)的時代感、政治敏捷度、社會洞察力要求極為嚴格,有著較高的要求。任課教師應具備基本的政治理論素養以及對正確運用基礎理論職能全面解剖時事政治所發生的現象問題及其背后所隱藏的根源和本質。然而,在現實教學情境中,大部分任職于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老師大部分并非科班出生,缺乏擁有扎實的政治理論以及完備的知識結構體系,往往容易造成該門課程教學走樣,并不能達到預期目標和期待,從而導致大學生對政治問題的冷漠和觀望,集體主義、愛國精神受損。
3基于微時代的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質量提升路徑
3.1優化課程教學頂層設計
優化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頂層設計,對強化和提升該門課程教學的全面改革提供根本路向意義重大。一是強化核心領導,形成通力協作的新型網絡工作格局。強化校級黨委對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核心領導、明確學校宣傳部門、學生工作部門、團委、教務處等部門在該門課程教學改革中的職責和權力邊界,加強校級、院級、系級三個層級對該門課程教學改革的網絡化工作運行和溝通管理。二是強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以及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指導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內容的創新和完善,為教學內容提供價值引導。三是增強課程教學的是時代感、危機感、緊迫感。改變現有教學單向式、填鴨式教學內容的灌輸,加強大學生主體運用課程理論知識解剖實際問題的思維模式和能力,重在理性思維模式的訓練和正確運用政治觀、價值觀解決實際問題本領的鍛造,進而提升課程教學頂層設計的科學性。
3.2巧用微媒體技術,創新教學模式
微媒體時代所攜帶的各種機遇與挑戰,是對微媒體猶如“一把雙刃劍”的最好詮釋。微時代下的微媒體技術、多元化、多性能的產品的供給給使用此類產品的大學生消費者以及高等教學模式帶來極大便利和威脅,如何避免其劣勢?本文認為應正確應用的技術層面予以推進。一是聚焦“時事焦點”,開展專題式研討教學。為改善任課主體“照本宣科”以及大學生抵觸心理,本文認為最為有效的方式之一在于,教學內容的新穎性,此類新穎并非指代迎合大學生的“口味”而開設的內容新穎,而是圍繞教學目標大綱,聚焦大學生關注度較高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所呈現的關注度極高的問題進行講解,從焦點源頭上,提升教學內容的吸引力。二是創新教學工具,提升教學內容傳遞形式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在現有教學手段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能夠立體化、直觀化反映問題的圖片、視頻,以及角色扮演、情境模擬等形勢開展課程教學技術的改進。
3.3推進教學主體知識再造
任課教師是高校“形勢與政策”的主力軍,是傳播主流價值觀的“發聲器”。任課教師任教能力、任教綜合素質的高低對該門課程有著緊密的牽連關系。為此,提升任課教師的課程素養,擴充涉及所任課程的知識結構體系、思維模式和廣闊眼界,可實施教學主體知識再造工程來確保如上目標的順利達成。一方面,優化課程教師的評選機制、考核機制、激勵機制以及組合模式。突出政治學、行政學、公共管理等領域知識背景體系的導向。同時,重在考核任課教師掌握課程理論知識解析實際問題的分析能力、解決能力,重獎教學優異教師,提升任教教師職業忠誠度和榮譽感。從師資有效配置層面,改進師資供給結構。另一方面,加強任課教師需要加強自我知識結構體系和外在培訓體系的完善。任課教師需要注重自我時事政治體系的培育,提升對時事政治的關注度,加強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理解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的學習和理解,引導和培育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分析時事形勢的能力,以正確的價值觀、政策觀幫助學生解惑釋疑。任課教師所在單位院系及高校,應加強外在教育培訓對高校教師“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能力提升的培訓,強化目標導向、教學技能導向以及培訓的實效化,避免培訓的空洞和走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