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燕
在改革春風的吹拂下,我們翹首著新課程改革的新變化,吮吸著新理念帶來的新養分,熱情投入新課改,找準新變化,發現新的音樂課更貼近人性化的五個注重:
一、更注重“審美教育”
音樂教育的本質是審美教育,學生喜愛音樂卻不喜歡音樂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過去音樂課常常脫離鮮活的音樂形象去教抽象的音樂知識。課改后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關注學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體驗。用生動活潑的音樂活動來取代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感受、體驗、鑒賞音樂的美。
二、更注重“學法指導”
“以學生發展為本”是現代教育理念之一。在以往的音樂課堂中,教師教學時考慮最多的是如何去“教”,較少考慮學生的“學”,致使學生常常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中。現在教師備課一方面備教師的“教”,更重要的是站在學生的角度備“學法”。教師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及興趣愛好出發,加強教學與其生活經驗的聯系,學習方式變得多樣化,從而對學生產生極大的吸引力。如在《非洲音樂》一課中,學生了解了非洲音樂的節奏特點及舞蹈風格,教師分給每一小組的學生空間和樂器:鼓。讓學生自由創編節奏,并開展一系列的形體活動,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有足夠的空間展示,有的小組學生是打鼓進行節奏律動,有的小組學生是進行非洲土著舞蹈的模仿和創編,還有的學生進行的活動是非洲人民音樂生活場景的模擬。這樣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也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更注重音樂課的“活動過程”
音樂課的實踐性很強,音樂教學活動實際上離不開學生演唱、演奏、創作和鑒賞等音樂實踐活動。新課改提倡除重視“活動結果”外,更看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探索、發現和創造。如鑒賞教學中,把音樂作品當成無標題音樂讓學生欣賞,讓學生討論音樂的情境及音樂畫面,并為自己心目中的音樂描繪主題,活動過程中,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思維活動,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創新思維。
四、更注重“面向全體學生”
音樂教師的基本責任和義務是“使每一位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得到提高并使他們終生喜愛音樂”。讓每位學生在音樂學習中體驗成功,享受快樂,是我們音樂教師關注的焦點和努力的方向。以往有這樣的現象,音樂課堂是“學優生”表演的舞臺,更多的學生只能充當觀眾,他們在這里體驗和感受不到音樂帶來的樂趣和喜悅。課改后如何發揮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包括興趣不濃的“學困生”,讓學生都能從音樂課堂中得到美的享受并從中受益,顯得格外重要。課改后,課堂中涌現了許多成功的做法,如教師精心設計游戲、表演、創編、探索等活動,為學生提供廣闊的舞臺,讓每位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角色,真正發揮主體作用。教師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關注學生的點滴進步,并及時給予肯定,讓學生變得樂于學習。
五、更注重“音樂文化”的點睛
在一篇文章中看到“外國教師有《大綱》沒教材可以上課,而中國教師有教材無《大綱》可以上課。”教師覺得把教材上的內容講完,即完成了教學任務。如今音樂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已成為廣大音樂教師的共識,音樂被置身于文化背景中,同其他領域相互結合起來,充分體現人文精神。如肖邦的《革命練習曲》是1831年肖邦離開祖國還不到一年,華沙起義失敗了,使他在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震動,在悲憤的心情下所寫的這一樂曲。在聆聽中要讓學生能聽出:曲中具有英雄氣概的剛毅主題,讓學生與作者的心靈產生共鳴,體驗音樂豐富、震撼人心的表現力。
高中音樂新課改為音樂課堂帶來了勃勃生機和無限活力。現在,我們可以欣喜地看到歡聲笑語撒滿了課堂的每個角落,五彩繽紛的多媒體課件貫穿于整個教學流程,學生能力也得到充分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