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學與藝術的邂逅
——記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吳肖樂
本刊記者 武光磊

吳肖樂
在全球化采購背景下,隨著中國制造成本的增加,很多公司開始考慮外包它們的生產到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國家,比如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等。
東南亞國家的勞動力成本低至中國勞動力成本的1/4(The Economist 2015)。然而一個新的環境意味著很多不確定因素。盡管東南亞國家的勞動力成本更低,但由于這些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往往相對落后,產業鏈不完整,政治不確定因素大,外包到東南亞國家的真正成本對于很多外包企業而言并不明朗。如麥肯錫的一份報告中指出,東南亞國家的進出口成本比中國高24%。
加之其它因素,東南亞國家的成本不確定性大,且存在外包企業和當地供應商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很多企業(包括中國本土企業)在猶豫是繼續在中國制造(選擇中國供應商)還是外包到看似成本更低的東南亞供應商。競爭企業究竟該如何基于平均成本和成本信息不對稱的權衡做出供應商選擇?
這些困擾很多企業的問題,也正是管理學學者所需要研究的問題。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吳肖樂。她正在開展的研究“信息不對稱情境下的競爭采購策略”“技術溢出風險下的戰略采購決策”和“期貨現貨市場并存下的競爭采購策略”,將對這個選擇難題提供決策參考。而此前,她所進行的眾多研究,都帶來了廣泛的影響力。
可以說,在管理這門科學與藝術完美邂逅的學科研究中,每一次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升華,都可能帶來商業模式的巨變,甚至帶來一場商業革命。與之相關的研究,日益顯得至關重要。
吳肖樂生長在溫州。在這樣一個商業活動十分活躍的城市長大,她耳濡目染,對商業和管理有著強烈的探索愿望。在身邊人眼里,吳肖樂是真正的“學霸”。18歲那年,吳肖樂考入清華大學,選擇了工業工程專業。正如此后在科研道路上走的每一步一樣,這是吳肖樂認真思考后的堅定選擇。或許正是因為其“工程+管理”的綜合性和應用性,非常符合自己對商業的興趣;或許是因為這個名稱就硬朗霸氣的學科,綻放了她從小就擁有的實業夢想……
工業工程系理論結合實踐的教育經歷,也為她開始博士學習生涯并最終走上學術道路埋下了伏筆。
當以優異的成績完成本科學業后,吳肖樂選擇了追隨夢想。到美國的優秀商學院——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奧林商學院,繼續攻讀管理學碩士和博士學位。自此,她完成了從工業工程到管理學的轉型。
吳肖樂說:“我對制造業尤其感興趣,因為它是一切行業的基石,制造業的發達程度也是一個國家實力的體現。出于這個興趣,選擇供應鏈和運營管理作為自己的研究領域順理成章。”
“在博士后期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企業,為企業出謀劃策。比如用動態規劃的方法幫助企業改善決策。博士畢業后,我選擇了學術道路,因為后三年的博士研究經歷讓我對研究產生了更大的興趣。”
“做管理的學術研究,我們一方面要挖掘普適規律,另一方面,隨著社會進步,還要不斷迎接新的挑戰,在管理理論上不斷探索創新。管理學的時代性和不確定性,是它的難點所在,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吳肖樂講述著她醉心其中的這門管理學研究,講述著一個個困擾企業的問題。
而這些生動、真實的問題,也是關于“不確定性”的問題,在吳肖樂的建模分析和研究之后,都變成一篇篇頗具影響的學術著作——市場需求和價格不確定性對企業運營和企業間博弈的影響。它們反過來又給實踐提供了良好的借鑒。
比如,最近幾年出現的外資制造業回流本國的現象,就令吳肖樂產生了濃厚的研究興趣。
“例如,通用電氣(GE)已把一部分家電生產從中國遷回美國;ATM制造商NCR也把他們在中國、印度等地的生產線遷回美國。我國企業為打入國外市場,也開始在國外投資設立工廠。用單一企業的框架去分析這些現象背后的機理,顯然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市場因素:競爭。在學術界中,單一企業的供應商選擇策略研究已經相當成熟。但是無競爭環境下企業的決策參考未必適用于競爭環境下的,考慮競爭環境下的采購決策研究仍比較欠缺。”吳肖樂徐徐地敘述著。
經過分析研究后,吳肖樂以第一作者發表題為“Home or overseas? An analysis of sourcing strategies under competition”(Management Science, 2014)的論文,首次建立一個競爭采購模型來更好地解釋外資回流現象。文章一個突破性的理論發現為:在古諾模型下,如果公司的需求信息非對稱,更高的信息相關性可能對某些公司是有利的。而以往所有的經濟學文獻由于未考慮公司間的非對稱性,均認為相關性更高的需求信息對所有公司都不利。
“我們的發現扭轉了這一思維定式,推進了相關性理論的發展和完善。”吳肖樂認為中國制造業面對“回流”肯定需要承受更多壓力,“但實際上,中國不少制造企業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技術,在外資制造業回流、訂單減少的情況下,一定會想辦法生存下來。”吳肖樂認為,“如果能及時尋找到出路,推動企業的改造,讓企業的眼光從原來的勞動密集型,利用人口紅利,轉向更關注技術投入、研發投入和產業升級,這就未嘗不會成為機遇。”
市場動蕩對企業帶來的影響是立竿見影的,而極為動蕩的國際原油價格則可能影響整個產業鏈。吳肖樂說:“2008年和2012年,國際原油價格曾超過120美元一桶,而2009年和2015年卻掉到低于50美元一桶。成品油價格也隨之波動。如此波動的油價給煉油廠的原油采購、處理以及成品油生產決策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然而煉油行業的日常運營往往未能充分考慮油價隨機性的影響。”
為此,吳肖樂在名為“The value of operational flexibility in the presence of input and output price uncertainties”(Management Science,2014)的論文中,建立了一個全新的三階段隨機優化模型,研究了運營柔性對原油采購、處理和成品油生產決策的影響,并且分析了柔性給煉油廠帶來的價值如何受油價不確定性影響。這篇論文得到的結論能給企業提供運營和柔性投資方面的借鑒。
吳肖樂介紹:“文中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原油的價格波動越大,是否柔性價值也越大?通常認為柔性或實物期權的價值隨著一些前序事件的不確定性增大而增大。但我們的研究發現,當平均油價處于低位時,柔性價值會隨著原油價格波動的增大而減小。這能讓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在何種環境下柔性價值更大。”
這篇文章除了建模的獨創性外,同時采用了歷史價格數據對柔性價值進行評估,研究方法具有前沿性,故被國際頂尖期刊Management Science接收發表。
俗話說“實踐出真知”,吳肖樂向來是一位喜歡實踐、重視實踐的學者,實踐中,她會發現一些問題,并逐步解決問題。比如,她曾在為一家半導體行業跨國企業咨詢的過程中,研究了其在兩種采購合同下如何協調產能投資,從而更好地應對需求不確定風險。為“在需求高度不確定而產能投資昂貴的行業,采購方如何激勵供應商投資足夠的產能”這一問題,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此外,吳肖樂對可持續性問題也做過相關深入研究,比如對中國SO2排放結構和收費標準提出建議,指出2010年市場化的SO2排污費率將為現行費率的近4倍。
這些科研成果,給企業發展提供了參考和借鑒,具有實際應用價值。一些成果甚至直接轉化到企業運營中,帶來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如,考慮了供應風險的采購方面的研究成果,就曾為跨國公司孟山都、瑞薩半導體等提供管理借鑒;競爭環境下的采購策略研究接受媒體報導,則為處于采購策略調整階段的企業提供了警醒和啟示。
如今,吳肖樂已入選2015年度上海市曙光學者,并獲得201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青項目資助。這樣的殊榮對年輕學者來說難能可貴。
“如果說我有什么優點的話,那就是——認真對待當下的事情,盡自己所能做到最好。”工作中,吳肖樂執著、熱情,從不讓太多條框束縛自己;在生活中,她喜歡唱歌,熱愛旅游,有時間就出去走走。工作盡力,生活盡興,這是吳肖樂的生活之道,也是她能夠在科研征途上快樂前行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