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愛華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1168)
淺析可轉讓信用證下開證行擔任轉讓行的利弊
孫愛華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1168)
可轉讓信用證的轉讓需要第一受益人通過轉讓行,才能將信用證轉讓給第二受益人,具備轉讓資格的銀行包括指定銀行、開證行特別授權的銀行和開證行本身。開證行作為信用證支付方式下具有第一性付款責任的銀行,身份特殊,其充當轉讓行有利有弊,第一受益人在選擇開證行充當轉讓行時應充分考慮其利弊后作出決定。
開證行;轉讓行;UCP600
跟單信用證是指銀行應開證人的申請,開給受益人的一種用書面擔保支付款項的承諾。只要受益人提供的單據經銀行審核正確無誤,開證行就要保證支付款項。由此可見證內的受益人應是固定的、不能隨便更換的。但國際貿易實務中,經常會出現信用證的受益人不是真正的供貨商的情況。一種是源于我國傳統的對外貿易組織機構是根據商品的分類組成幾個大的專業公司,如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總公司、中國土產進出口總公司等,這些公司通常本身沒有貨源,也不直接辦理出口合同履行的一系列工作;另一種就是現在常見的第三方貿易。不管是哪種原因,結果是一樣的,即實際供貨商和真正的買主之間是不直接進行交易的,而是由中間商(第三方)分別與供貨商和進口商進行,從中賺取傭金或差價利益。可轉讓信用證就是這種貿易中主要的一種結算方式。
1、什么樣的信用證是可轉讓信用證
UCP600第38條b款認為可轉讓信用證是:特別注明“可轉讓(transferable)”字樣的信用證。可轉讓信用證可應受益人(第一受益人)的要求轉為全部或部分由另一受益人(第二受益人)兌用。據此可知,可轉讓信用證必須在是明確規定該證是“可轉讓的”(this credit is transferable),并且此處的“可轉讓”的英文表示僅限于“transferable”一詞,其他近似的英文單詞表述一概不能證明該信用證可以轉讓。
2、可轉讓信用證允許怎樣轉讓
(1)可轉讓信用證可以全部或部分轉讓給一個或多個第二受益人。UCP600第38條d款規定:“只要信用證允許部分支款或部分發運,信用證可以分部分轉讓給數名第二受益人。已轉讓信用證不得應第二受益人的要求轉讓給任何其后受益人。第一受益人不視為其后受益人。
例如,一份可轉讓的出口100噸貨物的信用證,證內規定允許分批裝運。該證受益人可以自行出口30噸,轉讓給上海的A公司執行出口25噸貨物,轉讓給寧波的B公司執行出口45噸貨物;或該證受益人自己不出口,轉讓給上海A公司執行出口55噸貨物,轉讓給寧波的B公司執行出口45噸貨物。這兩種情況都是允許的。但是第二受益人不能夠將證內的貨物數量再轉下去。如寧波的B公司裝出30噸貨物后無力再發運貨物,就不能把未完成出運的15噸貨物轉給C公司。但是如果把這15噸退還給本證的轉讓人(第一受益人)則是允許的。
(2)可轉讓信用證可以原證照轉也可以變動部分條款轉讓。據UCP600第38條g款,原證的受益人(第一受益人)在轉讓信用證時,可以將原證照轉,不更改其中的任何內容,此種情況下,第三方貿易的中間商將依靠傭金獲得利益;另一種轉讓方式是將證內規定的部分條款作改動后再轉給第二受益人,UCP600規定了證內可以變動條款的范圍,即五減(貨物的單價、貨物的金額、信用證的有效期、交單日和裝運期可以減少或縮短。此是為保證第一受益人在第二受益人交單后有足夠的時間替換第二受益人提交的發票和匯票,以保證與原證“單證一致”,并據此賺得差價。)、一加(即第一受益人可以提高投保加成的比例。此是為保證貨物遭遇損失時第一受益人能得到更多的賠付金,用以購買好品質的貨物,以保證開證申請人的利益不受損。)和一變(即可用第一受益人的名稱替換原證中的開證申請人名稱。此是為避免第二受益人知道原證申請人信息,從而繞過第一受益人與原證申請人直接聯系,影響到第一受益人的利益。)
雖然可轉讓信用證是第一受益人將信用證轉讓給第二受益人,但這種轉讓并不是二者之間的私下授受,而是要由銀行辦理轉讓工作的,因此引出“轉讓行”這一當事人。
那么什么是轉讓行?誰又有資格擔任轉讓行呢?UCP600第38條b款指出:轉讓行是指辦理信用證轉讓的指定銀行或當信用證規定可在任何銀行兌用時,指開證行特別如此授權并實際辦理轉讓的銀行。開證行也可擔任轉讓行。
故可以得出結論,有資格成為轉讓行的銀行分為兩種情形。一種是如果可轉讓信用證規定在一家指定銀行兌用,那么該指定銀行即有資格辦理轉讓而無需特別授權。另一種是如果可轉讓信用證中規定在任何銀行兌用,那么開證行特別授權的指定銀行才有資格辦理轉讓(此時任何銀行都可以被看做是指定銀行)。據此可見,具備轉讓資格的銀行包括:指定銀行、開證行特別授權的銀行和開證行本身。一份信用證規定該證可轉讓時,是不允許受益人自行指定銀行來辦理的。
那么是不是被指定銀行或被開證行特別授權的銀行就必須承擔轉讓信用證的義務呢?UCP600第38條a款稱:“銀行無辦理信用證轉讓的義務,除非其明確同意。”這里的“銀行”指具備轉讓資格的各類銀行,由此可見被指定銀行和被開證行特別授權的銀行只是擁有辦理轉讓信用證的資格,并沒有承擔辦理轉讓信用證的義務。所以作為轉讓行,其辦理轉讓對他自己而言僅僅是履行他對受益人(第一受益人)的承諾,并非對開證行的義務。而且可轉讓信用證下的轉讓行往往需要承擔額外的風險,諸如轉讓行越權轉證的風險、轉讓行對變更轉讓條款不當操作的風險、未能及時通知的風險(通知第一受益人換單、開證行拒付時通知第二受益人)、寄單遺失以及審單失誤致索償失敗的風險等。UCP500更是明確指出:“被指定的轉讓行,如非付款、承兌或議付行,應該拒絕辦理轉讓。”
鑒于被指定的轉讓行沒有轉讓的義務,若其拒絕辦理轉讓,可能導致第一受益人的交易無法進行,這就使得期待轉讓信用證的第一受益人的業務無法繼續。故而UCP600較之UCP500特別增加了一條“開證行也可擔任轉讓行”的規定。允許開證行作為轉讓行的這一新規定,可以說是彌補了以上第一受益人無法繼續履行業務的缺憾。
1、開證行擔任轉讓行之利
(1)可以防止擅自改變原證條款進行欺詐。根據UCP 600的內在邏輯,除少數條款(此處指UCP600第38條g款允許的可變動項目)外,轉讓行有準確轉載原證條款的義務。第二受益人可以確信自己收到的已轉讓信用證條款與原證是完全一致的,即使其從未見過原證。但是,由于UCP600允許可轉讓信用證在轉讓時對原證進行修改,且修改的內容可以不通知開證行,所以實務中轉讓行超越UCP授權范圍辦理轉讓的情況屢見不鮮。
如第一受益人想要故意隱瞞原證的部分內容實施欺詐,就可以與轉讓行相互勾結在轉讓信用證中刪除該內容條款,這樣勢必造成第二受益人提交的單據與原證不符。然而此時,根據國際商會基于“保護沒有過錯的第二受益人”思想的規定:當第二受益人提交的單據與轉讓后的信用證一致,而因第一受益人換單,導致單據與原證出現不符時,或者簡單說單據不符僅由第一受益人造成時,轉讓行有權直接提交第二受益人的單據給開證行。這樣,開證行在第二受益人不知情且未參與詐騙的情況下,必須對第二受益人提交的相符單據進行付款,第一受益人證書鉆了轉讓信用證的這個空子,給開證行造成損失。但是,如果該轉讓行是由開證行擔任的,清楚整個轉讓的來龍去脈,這樣的情況就可以避免。
(2)可以避免換、交單過程中單據出錯和遺失的風險。可轉讓信用證下的交單實際上可以分為兩種情況,即第一受益人對第二受益人提交的單據無需替換和需要替換兩種情況。無需替換單據的情況是指轉讓行將原證照轉,不更改其中的任何內容,第一受益人依靠傭金獲得利益的情況。此時,信用證因為金額全額轉讓而不需要換單,第二受益人的單據就沒有必要提交給轉讓行,而是根據轉讓行在轉讓通知中的條款將單據直接寄給開證行。需要替換單據的情況是指根據UCP600第38條g款對信用證單價等條款內容做了變動,第一受益人依靠賺取差價獲得利益的情況。此時,第二受益人必須根據UCP600第38條k款:“第二受益人或代表第二受益人的交單必須交給轉讓行,單交轉讓行,并經第一受益人替換發票和匯票(如有)后,再由轉讓行寄交開證行。”
在第二種情況下,轉讓行比第一種情況下增加了通知第一受益人換單和向開證行交單的環節,單據丟失和出錯的風險也加大。如替換單據時可能混淆單據出錯,并且開證行和轉讓行往往存在于不同的國家,這就加大了寄單過程中單據遺失的風險。一旦因單據混淆出錯或遺失造成開證行拒付,轉讓行便難辭其咎。但是,如果由開證行擔任轉讓行的話,第二受益人向轉讓行交單,實際上也是向開證行交單,寄單遺失的風險則轉嫁給了第二受益人。
(3)有助于開證行審核是否“相符交單”。UCP600定義信用證為開證行對相符交單予以承付確定承諾的一項安排。也就是說,如果交單不符,開證行事實上就沒有承付的義務。但是,在轉讓信用證下,轉讓信用證自身的性質決定了交單通常會包括很多“不符點”。如為了保護第一受益人的商業秘密和賺取差價,第一受益人在辦理信用證轉讓時往往會要求用自己的名稱替換原證開證申請人的名稱,并有權把自己繕制出的發票和匯票(如有)替換第二受益人的發票和匯票。
根據UCP600第38條i款規定:“如果第一受益人應提交其自己的發票和匯票(如有的話),但未能按第一次要求的照辦,或第一受益人提交的發票導致了第二受益人的交單中本不存在的不符點,而其未能在第一次要求時修正,轉讓行有權將從第二受益人處收到的單據照交開證行,并不再對第一受益人承擔責任。”
據此提交的發票和匯票的出具人顯然不符合原證的要求,但這些“不符點”是開證行應該接受的。如果開證行擔任轉讓行的話,由于原證和轉讓信用證都是自己開出的,有助于其對這類不符點進行審核。
(4)可避免申請人破產下的盲目轉讓信用證。可轉讓信用證開立后,在申請人破產或無力支付或無法償付信用證下款項時,轉讓行因與開證申請人之間沒有往來,極有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根據第一受益人的申請對該信用證進行轉讓,給自身及第二受益人都造成損失。但如果此時轉讓行由開證行擔任,這種情況就可以避免。
2、開證行擔任轉讓行之弊
在開證行不擔任轉讓行角色的情況下,辦理信用證轉讓的銀行具有轉讓行和付款、承兌、議付銀行的雙重身份。其與開證的關系是被授權辦理付款、承兌或議付的銀行,與開證之間的關系并未改變。
但在實際業務中,為了強調自身不承擔指定責任的事實,轉讓行一般會在轉讓信用證中添加“先收后支”的免責條款,諸如“本行只負轉讓之責,其余概與本行無涉,貨款須待開證行支付后再付給第二受益人”,以推卸其本該承擔的指定行責任,等開證行付妥貨款后,才把款項付給第二受益人。這種條款是在轉讓行沒有加具保兌情況下的典型條款。盡管這是一種違背信用證支付貨款基本約定的行為,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確實起到了減少轉讓行責任的保護作用。但是如果在開證行擔任轉讓行的情況下,因為開證行承擔著對相符交單的第一性的付款責任,這種保護就失去作用了。
綜上所述,開證行擔任轉讓行對開證行(或轉讓行)來說有利有弊,但不管是作為開證行也好,還是作為轉讓行也好,在可轉讓信用證業務中都得做好認真審核開證申請人、兩大受益人資信、審核單據、及時通知等工作,為可轉讓信用證的順利流轉承擔應有的責任。
[1]國際商會中國國家委員會編譯:ICC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UCP600)[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
[2]陳國武:解讀《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2007年修訂本)》第600號出版物[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7.
[3]林建煌:品讀ISBP745[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
[4]牛波:有關信用證的國際慣例對信用證項下權利轉讓的規定[J].法制與社會,2014(9).
[5]劉曉慧:可轉讓信用證中開證行的權益保障初探[J].對外經貿實務,2011(1).
(責任編輯:劉冰冰)
2015年度江蘇高校省級外國留學生英文授課精品課程——國際商務單證業務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