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龍/大滄海律師事務所
電子證據在民事訴訟中的運用
王曉龍/大滄海律師事務所
本文包括以下幾個部分。第一部分:電子證據及其證據規則。本部分通過界定電子證據的概念、特征的方式明確電子證據為何。第二部分:電子證據的相關法律規定。本部分通過介紹我國法律關于電子證據的規定,引出我國法律規定的不足。第三部分:電子證據在司法實踐中的運用。本部分通過案例的方式進一步說明我國法律規定的不足,并引出針對該不足的解決方式。
電子證據;證據收集;證據認證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網絡和電子產品已經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當中,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到科技帶來的便利越來越多,對科技的依賴也越來越大,如交友、購物、旅游、娛樂等體驗,很多都在互聯網這個大平臺上得以實現,這也是眼下龐大的年輕群體應用最廣泛的形式。電話、短信、郵件、微信、微博等傳遞信息的電子數據形式日益豐富,在提高人們工作和生活效率的同時,也開始引發越來越多的新形式糾紛和違法行為。從十年前刑法領域的網絡犯罪、知識產權領域的侵權糾紛,逐漸擴展至普通的經濟合同糾紛乃至民間借貸糾紛。糾紛訴諸法律,訴訟中電子證據在司法實踐中的應用亦日益廣泛。
電子證據作為證據領域的一個新生物,日益進入司法實務中,2013年,新的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正式將電子數據規定為證據種類之一,但是,當前仍沒有明確的關于電子證據的法律規則,法律工作者、尤其是法官們如何對待該類證據,成為當前中國司法實務中的一大難題。
(一)電子證據
目前,學界對電子證據的定義還未形成一個廣泛接受的明晰表達。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1996年通過的《電子商務示范法》第2條規定“數據電文是指通過電子手段、光學手段或其他類似手段生成、發送、接受或儲存的信息,這些手段包括但不限于電子數據交換、電子郵件、電報、電傳或傳真。”《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中對電子簽名界定為數據電文中以電子形式所含、所附用于識別簽名人身份并表明簽名人認可其中內容的數據。數據電文,是指以電子、光學、磁或類似手段生成、發送、接收或者儲存的信息。《中國證據法草案》第157條,“凡是當事人用于證明或者有助于證明其事實主張的以電子形式存在的一切材料及其派生物,都屬于電子信息證據。”
從上述界定看,電子證據的產生,基于這幾個方面的因素或包含這幾方面核心內容:一是其產生于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二是其功能是作為認定事實的證據,三是其表現形式為電子信息。
(二)電子證據的特征
把握電子證據的特性,明確電子證據與傳統證據的不同之處,才能對其特性有針對性地開展研究和進行立法。綜合學者的研究,電子證據的特性主要表現在高技術性(精密性)、脆弱性、無形性(隱蔽性)、開放性、分散性等幾個方面。
電子證據的高技術性,是指相比傳統證據,其形成、傳輸、存儲、輸出等都依賴于計算機技術。現代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又使得這種高科技性能為普通大眾所掌握,因而電子證據無論是在民事領域,還是在刑事領域,都會隨著現代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日趨增多。而電子證據法律規則的缺乏和滯后,也日益無法應對這一趨勢。此外,電子技術的精密性,一方面能夠避免如證言的誤傳、書證的誤記等其他證據的一些弊端,但是因其技術的普及,使得普通人都可能對其進行截取、監聽、竊聽、刪改和毀滅,而且這些操作從技術上講,也往往難以查清,又使其具有脆弱性的一面。
電子證據的無形性,是指電子證據以電子信息的形式進行存儲和傳輸,它以數字編碼的形式存儲,以電磁脈沖、光束運行,這些形式都只是在計算機系統內部,無法通過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而且,這些信息輸出的形式也是多樣的,有通過屏幕顯示文字、圖片、視頻,也可以輸出為紙質文件。正是由于這種無形性,如果其在存儲、傳輸或輸出過程中任意一處出現差錯,無論是人為的,還是系統錯誤,都難以查清。
電子證據的開放性,是指因網絡技術的普及,電子信息可以通過網絡廣泛傳播,即使不通過網絡,也可以通過拷貝方式無限復制,隨時向外傳播。這種開放性和分散性,一方面有利于電子證據的采集,但是另一方面,因為網絡資源浩如煙海,篩選可用信息有時又如大海撈針。
(三)電子證據規則
民事訴訟中,電子證據規則除一般證據規則(如證據構成規則)外,還有自身的特定規則,這些特定規則包括電子證據的證據資格規則、證明力規則,以及訴訟過程中的證據運用規則,如電子證據的采集、提出、審查、質證、認證規則等。
證據是司法裁判、實現司法正義的基礎。隨著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普及,電子化的民事糾紛越來越多,當前,電子證據越來越多地出現于司法實踐中,但是電子證據要真正在司法實踐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還必須需要構建一系列的規則。電子證據規則構建的滯后,無疑會成為中國法治建設前行的絆腳石。電子證據如何歸類和定位,如何采集、鑒定,如何在庭審中出示、質證和認證,如何采信和衡量其證明力,等等,這些問題都是民事程序法所必須解決的。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的普及,我國政府對電子商務的立法態度雖然非常積極,但是,我國關于互聯網的法規大多集中在通信管制等方面,有關電子商務的運行和交易行為等方面沒有實質性的法律出臺,目前我國有關電子證據的立法依然十分滯后。在我國,作為電子證據法的母法的證據法、電子商務法等還都尚未出臺,更談不上存在單獨的電子證據法 。但是,我國有關電子證據的立法也并非空白。我國有關電子證據的立法散見于各類法律之中,如《合同法》《電子簽名法》《道路交通安全法》《行政許可法》《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等法律,以及地方性規范。其中,《合同法》第11、 16、 26、 33,、34條等,專門對數據電文做出了規定,并將“數據電文”納入“書面形式”。從這些法律規定內容看,我國關于電子證據的立法,大多是關于電子證據收集和保全的,如《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22條等,而關于電子證據證明資格和證明力的規則幾乎沒有。而且這些法律之間有關電子證據的立法也缺乏統一的指導思想,對于電子證據的表述也各不相同,有“電子記錄”、“數據電文”、“電子數據交換”等等,多達十余種。面對日益增多的電子證據,立法的滯后,使得司法人員在處理這些證據時,往往將其輸出或轉化為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等其他證據形式,這既浪費了司法資源,也增加了這些證據的易變性。
自1996年北京市海淀區法院審結原告薛某與被告張某侵權糾紛案(國內首例電子郵件侵權訴訟)以來,全國各地法院在司法實踐中已無數次地遇到了電子證據認證的難題,也有很多的電子證據為法院所采信,如南寧市永新區法院受理的原告曾建國訴被告王玲玲欠款案、梁灝英訴覃軍勇名譽侵權糾紛案——短信息侵犯名譽權案等。2016年8月2日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對東莞市某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訴上海某實業公司合同糾紛一案做出判決,這是我國首例微信買賣合同糾紛案件,沒有正式簽訂書面合同,協商、轉賬等均在微信上進行完成,這樣的合同糾紛案件,所依據的微信截圖、網上銀行電子回單、物流單和網上查詢單等證據,均為電子證據。
以上案例可以看出,電子證據已經在司法實踐中具有了獨立的法律地位,但是,仍需要一套具體可操作的取證、質證、認證規則和證明標準。鑒于此,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規范電子證據在司法中的運用。
(一)電子證據的取證
電子證據的取證包括電子證據的收集和保全。電子證據除具有傳統證據的特點之外,還有高技術性和數字性等自身的特點,因此,對于電子證據的收集和保全除應當遵守傳統證據取證規則外,還必須根據其自身特點,從收集的主體、內容、和范圍等方面確立一套個性標準,以保證收集到的電子證據能夠作為訴訟證據來使用。
第一,收集的主體應當是同時具備計算機專業技術和法律知識的人員。司法實踐中,可以依照訴訟法的規定在司法人員的指導下“聘請有專業知識的人”參與電子證據收集活動。對于不具備專業知識的一般人員,權益受到侵害時也應當及時采取措施收集第一手資料,以便日后作進一步技術分析。例如,在網上購物過程中,消費者應注意及時收集不同交易時段的網頁信息,雙方關于交易信息的聊天記錄,以及網上支付時生成的交易訂單號碼和網銀賬戶變動信息等。
第二,收集電子證據也要遵循一定的合法程序。一般主體在收集電子證據過程中要依照法律規定“嚴禁以偷拍、偷錄、竊聽等手段獲取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證據,或者以利誘、欺詐、脅迫、暴力等不正當手段獲取證據。”
第三,當事人收集證據,要根據與案件的關聯性合理確定取證范圍。比如在電子商務中,訂立合同的電子郵件、微信、短信、電子合同本身、生成訂單的網頁記錄等,都對還原電子交易這一過程起著直接或間接的證明作用,因而具備了相關性。
第四,要講究一定的收集技術,確保收集到的第一手證據具有客觀真實性。
由于電子證據的復雜性,對電子證據的保全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如,進行電子證據的公證和申請專業技術鑒定。對一些重要的電子證據,證據持有人可在公證機關對其進行電子證據的公證。司法機關在難以判斷電子證據真實性時,如確有必要,可要求雙方當事人委托專家進行技術鑒定,也可要求證據申請專業技術鑒定,并要求專家證人出庭說明。
(二)電子證據的認證
認證是取證、舉證、質證的目的和歸宿,一種事物要成為訴訟證據必須具備客觀性、關聯性和合法性。電子證據同樣如此。對電子證據的認證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審查電子證據是否具備進入訴訟的資格,二是對作為訴訟證據使用的電子證據本身的證明力大小作出判斷。電子證據的專業性較高,對其進行認證,應當聘請專業技術人員進行鑒定,再由鑒定人員出庭參與質證。
電子證據是信息技術在發展中逐步與證據制度結合而產生的一個人前沿性問題,我國新的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已經賦予其獨立的法律地位,但是,現行證據法律體系仍未形成對電子證據的統一規則,因此,研究電子證據的產生、發展和應用規律,有助于促進電子證據在我國司法審判實踐中的運用,有助于消除當前司法實踐中對電子證據認知上存在的誤區,加快我國信息化社會進程;有助于推動我國電子證據的立法,完善我國證據法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