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圓
(信陽農林學院財經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
中原經濟區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金融支持研究
方圓
(信陽農林學院財經學院,河南信陽464000)
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組成部分,能夠拉動中原經濟區經濟增長,帶動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步伐。針對目前中原經濟區新型城鎮化建設中金融支持存在的問題,對金融支持的背景、必要性和優勢條件展開分析,提出了改進融資平臺、整合金融監管、創新金融產品的政策建議。
中原經濟區;新型城鎮化;金融支持;現代金融發展
中原經濟區包括河南省全境以及周邊山東、河北、安徽、山西4省的12個地市3個縣區,是具有自身特點、獨特優勢、經濟基礎較好的經濟區域,是推動中原崛起的載體和平臺。2011年10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2012年12月,國家發改委正式發布《中原經濟區規劃》,這些意見的出臺把中原經濟區區域建設和發展提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新型城鎮化是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城鄉統籌、產業互動、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的中國特色集約型城鎮化,相對于傳統的城鎮化而言,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要擺脫原先較為粗放的城鎮化形式,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人口、經濟、資源和環境相協調,堅持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和城鎮化協調發展,化粗放為集約,強調城鎮化發展質量。河南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明確指出,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鎮化與工業化互融共進,構成現代化的兩大引擎。
“十三五”期間,是河南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關鍵時期,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有賴于強有力的資金保障。因此,通過實證研究的方法量化我省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資金需求以及資金供給,研究河南省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金融支持問題,構建健康的融資機制,具有重要的現實普及意義。
2.1 金融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關系
新型城鎮化的建設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完善的融資體系是新型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重要保障。國家“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在這一目標下,城鎮化所涉及到的基礎設施建設、公共產品服務、農村居民轉移、新進勞動力培訓、農業現代化發展等都需要巨大規模的資金支持。一方面,金融組織體系、金融市場效率以及金融服務水平等一系列代表著金融發展水平的指標,影響著城鎮化建設進程,只有當金融儲蓄在這些良好指標的作用下快速精準的轉化為投資時,金融對中原經濟區城鎮化建設的資金支持作用才會更加持久,更加顯著。另一方面,因為新型城鎮化以城鄉統籌、產業互動、資金聚集、農業發展、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為特征,這些生產要素的集聚反方向又能夠推動金融發展不斷深化,形成充沛的儲蓄資金,刺激金融供給,維持資金的供需平衡,從而相應提高金融發展水平,完善金融生態環境。
2.2 金融支持中原經濟區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必要性
從我國長期實踐來看,中原經濟區新型城鎮化建設特別是農村人口轉移和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離不開金融的有效支持。以“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經濟區的經驗為例,依靠政府支持、地理優勢和吸引資本,創造現代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總量擴張的良好循環,實現了資本的快速積累,為區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金融環境。
(1)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金融支持
中原經濟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引擎與發展紅利之一是新型城鎮化,它是關系著中原經濟區發展的大戰略,也是加快實現中原經濟區建設、振新河南、富民強省的重要途徑,是建設基礎設施、改善民生、發展區域產業、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保障。而城鎮化的推進必然要求在基礎設施上投入巨額資金,而目前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地方財政支出和轉移性支付,以及籌融資平臺自籌資金的支持。從長遠來看,這不但增加了政府財政的負擔,也使城鎮化建設受困于財政資金的限制缺乏發展空間和持續性,多元化的金融支持和資金保障體系對于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作用也顯得越來越重要。
(2)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需要金融支持
三農問題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大問題。我國的城鄉差距較大,經濟轉型根植于二元經濟特征下,當城鎮的發展得不到足夠的資金支持時,勢必會影響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進而制約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完善我國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構建合理的金融支持體系已然成為新型城鎮化中金融支持的當務之急。只有充分發揮農村金融保障作用,全面落實國家惠農政策,擴大農村融資渠道,加大對農業產業的資金支持,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才能夠真正促進農業生產的專業化、規模化和集約化。
(3)現代金融發展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保障
現代金融發展是金融規模擴張、金融結構優化、金融創新增強的多元化發展。
現代金融發展能夠確保金融系統緊密跟隨區域經濟實體的發展進程,降低金融服務交易成本,提升資金使用效率,為金融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保障。
3.1 新型城鎮化金融支持現狀
中原經濟區國家戰略的實施為河南省經濟金融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也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了金融支持的空間。目前中原經濟區域的融資體系正在逐步完善,政府融資平臺和民間融資機構快速發展,市場融資總量和金融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盡管目前金融體系在不斷深入的城鎮化進程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但由于我國經濟轉型期二元化特點的影響,城鎮化金融支持仍面臨著諸多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1)資金供需主體目標取向不一致。新型城鎮化建設不僅能夠拉動內需,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更重要的是在熱力、電力、氣體、移動網絡、學校醫院等一系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的社會意義。但這些具有社會意義的公共產品同金融機構的盈利性宗旨相沖突,城鎮化建設的社會性與金融機構的逐利性間的矛盾難以調和,無法全面實現市場化運作,從而影響了中原經濟區新型城鎮化的金融支持。
(2)資金供求存在缺口。新型城鎮化所需資金與當前金融供給能力不匹配,沒有達到規模,存在供求缺口。中原經濟區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但農村人口占據半壁江山,城市化比率較低,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公路交通、學校醫院等公共資源短缺,目前的金融供給難以支持新型城鎮化的深入與推進。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2011)曾調查指出,我國農民工市民化需要大約10萬元的平均成本,預計到2020年我國城鎮化率將達到60%以上。其中,中原經濟區就占到了63.1%。
(3)金融業分業監管模式與城鎮化推進要求相矛盾。目前的金融監管主要是采用的是“一行三會”的分業監管模式,即在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的框架下應對金融風險、穩定經濟發展。不同的職能部門隸屬不同的機構來監管和引導。這顯然與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所需要的綜合化、多樣化的融資模式形成了沖突,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金融機構支持新型城鎮化的動機和能力,也阻礙了城鎮化的進程。
3.2 中原經濟區城鎮化發展現狀
目前,中原經濟區城鎮化發展凸顯出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中原經濟區新型城鎮化的總體水平還較低,地區差異,城鎮化發展不均衡。以河南省為例,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城鎮有128個,其中城市人口達到3萬人以上的只有11個,城市人口僅占總人口的 2.6%。隨著中原城市群戰略的推進和中原經濟區的建設,城鎮化發展迅速,截至2015 年底,河南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了46.85%,比2014年底提高1.65個百分點。然而,對比河南與全國其他省份城鎮化的推進工作,無論是城市、縣城還是建制鎮,我省的城鎮基礎設施水平都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城鎮化結構不合理,城鎮化率低于工業化率10.2個百分點;另一方面,河南省的城市空間布局不夠合理。38個城市中,大城市9個,僅占城市總數的24%,中小城市占比為76%,有29個之多。而且城市分部不均勻,省會鄭州的核心城市輻射拉動力度不夠,綜合競爭力不強。目前,雖然河南省形成了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縣城及建制鎮組成的較為完整的城市等級體系,但城鎮產業結構趨同,分工不合理,金融科技和人才信息等要素市場不完善,城鎮間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無法形成互補優勢,城鎮發展比較混亂。
雖然新型城鎮化進程還存在上述問題,但隨著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啟動與深入,金融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步伐仍然勢不可擋。金融業應抓住新型城鎮化加速發展的這一歷史機遇,利用現有的經濟發展環境,創新金融服務產品和和服務手段,做大做強金融業,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帶動“三化(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支持中原經濟區建設。
新型城鎮化的建設與發展,必須依靠現代多元化的金融體系予以支持,滯后的金融發展環境會影響城鎮化的順利轉型。因此,本文結合中原經濟區新型城鎮化的金融支持現狀,從以下四個方面提出了金融支持中原經濟區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路徑:
(1)改進融資平臺,構建靈活多樣的新型城鎮化金融支持體系。政府要規范地方投融資平臺,加強對融資平臺的管理,探索市政投融資機制,發揮政策性銀行功能優勢,幫助解決農業生產本身的先天弱勢,緩解金融市場的信息不對稱,提高資金配置的效率;各大商業銀行要發揮自身優勢,在政府這一紐帶作用下積極參與到城鎮化建設中來;地方金融機構要貼近農民,分析市場資金需求方向,積極探索多元化的融資方式,有針對性的開發金融產品和服務;保險業等非銀行金融機構也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利用保險金為城鎮化建設融資,為城鎮化建設提供支持力量。
(2)改革金融監管機構,整合監管資源。金融監管有金融監督和金融管理兩個方面構成。前面已經述及,我國的金融監管機構是由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所構成的“一行三會”的分業監管模式。各個監管機構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目前我國的金融監管決策過于集中化,而金融監管實施則過于分散化,從而影響著金融監管的效率。對此,我國金融監管機構應盡量將貨幣政策權限融合到央行系統內,增強央行的獨立性,明確細化“三會”職責范圍,加強國務院的直屬領導作用,真正做到責任有人負,互相不推脫。
(3)推動與城鎮化有關的金融產品適度創新。商業金融機構應當結合城鎮化背景,在自己的職權范圍內根據市場需求創新金融信貸產品,發展多元化融資方式,規范和培育農村及縣域經濟中民間借貸等金融形式,釋放內生金融力量,從而滿足城鎮化中的多層次融資需求。
[1]邱俊杰.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金融困境及其突破[J].理論探索,2013(4).
[2]黃國平.促進城鎮化發展的金融支持體系改革和完善[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3(4).
[3]胡海峰.創新融資模式,化解新型城鎮化融資困境[J].經濟學動態,2014(7).
[4]熊湘輝.中國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金融支持影響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