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華
摘要:創新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理想追求,創新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新境界。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創新存在著一些問題,要從教學的觀念、教學的模式、教育對象的把握、社會制度的影響、教育的手段運用等幾個方面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創新;實踐思考
新課程改革強調培養創新型人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必須依靠創新型的教育,而開展創新型的教育離不開創新型的教師。那么,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為什么面臨創新不足的困境呢? 究其原因,與教師的教學理念墨守陳規,不善于也不敢于突破傳統教育觀念束縛和不會創新有關。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創新問題進行了探討。
一、創新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新境界和理想追求
創新教育是旨在培養受教育者創新能力( 含創新意識、創新精神) 的教育思想、觀念、方法和手段的總和,它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創造型人才。創新教育倡導全新的人才觀,它從創造力的普遍性和可開發性原理出發,認為受教育者人人皆有創造力,且能經過教育與訓練提高,直至成長為創造型人才。
二、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創新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通過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觀察不難發現,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仍然面臨創新不足的困境。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幾點:
1、教育的目標觀念陳舊。陳舊的教育觀念仍然是小學語文教學創新的嚴重阻礙。盡管課程改革對小學語文教學早就提出了較為明確的努力方向,關于小學語文教學的新理念也不斷得以推廣,但是,在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重知識,不重能力;重結果,不重方法; 重工具性,忽視人文性;重機械化記憶,忽視創造性品質的培養”的陳舊觀念仍然根深蒂固。小學語文教學人才培養目標的不明確,導致小學語文教學在應試化道路上留下的印跡太深。究其原因,片面追求升學率教育體制,以及片面強調考試成績、追求千篇一律所謂質量的學校教學考核機制和不顧學生自身特點將“關注”變成“關住”的盲目攀比式的家庭教育,在對學生的心理造成極大的壓力、扼殺學生天生的創造潛力的同時,也將那些為了職業生存不求自身發展的教師困在了因循守舊的應試化教育老路上。
2、教學的模式比較陳舊。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筆者仍然不時會看到教師在唱獨角戲,學生“啟而不發”只做聽眾,課堂教學氣氛沉悶乃至令人窒息的現象。究其原因,是落后的教學理念導致教師在教學中不是以學生為主體,教材的處理沒有結合學生已有基礎,缺少必要的學法指導,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
三、小學語文教學創新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標準》頒發執行10年來,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百花齊放的喜人變化。但是要想使小學語文教學能夠“滿足社會進步與學生自身發展”,強化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小學語文教師還任重道遠。
1、小學語文教學創新必須把握明確的努力方向。今后的小學語文教學,應繼續堅持語文課程的性質不變---即堅持“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基本特點; 堅持提高“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 堅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堅持語文教學的總目標不變。
2、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要有創新意識,要敢于創新。要想在教學中真正有創新,教師首先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學中更要有足夠的創新意識。以語文特級教師王崧舟執教的《與象共舞》一課為例,在這兩節課中,王崧舟老師分別用兩種思路、兩種教法給兩個不同班級的學生上了同一篇課文。一種教學意圖是“以培養閱讀能力為取向,重文本內容的理解、感悟和積累”;一種教學意圖是“以培養寫作能力為取向,重言語形式的理解、感悟和運用”“這兩節課,都用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不同的構思,同樣的精彩,都激發了學生滿腔的學習熱情和深刻的學習體驗,也贏得了臺下千余名聽課老師內心的共鳴和熱烈的掌聲。王崧舟老師的“同課異構”正很好地體現出了一位名師強烈的創新意識。
3、教師要善于發現問題,還要懂得教學策略,要學會創新。《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學生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4、教師要吃透教材,研究學生,勇于打破常規教法套路。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良好的學習習慣則是成功的一半。為了追求生本高效語文課堂,筆者嘗試構創建起了“生習、生論、生成、生活”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生本高效語文課堂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學生在學習中的參與程度和學習狀態成為課堂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指標。
首先,語文教師要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善于整合各種課程資源,聯系生活,創新教學“大語文、“標準指出,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要想做到這些,并要在教學中有所創新,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和較高的綜合素質。其次,語文教師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境界,語文教學的創新才會具有較高的人文意義。有思想,才會有創新。語文教學能否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地融入語文學習過程,往往取決于教師道德境界的高低。語文教師課堂上每每看似隨意舉出的例子都必須以培養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為己任,發揮出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綜上所述,語文教師要更加相信學生的創造潛能,通過我們的教育引領發展他們的創新能力; 我們更要在小學語文教學這片廣闊的天地中,不斷開創嶄新的未來,用我們的創新教育為培養滿足社會需要的創新型人才作出不懈的努力。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實驗稿):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濮坤.推敲是一種境界[J].教育研究與評論,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