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嵐
摘要:群眾文化既是整個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屬于社會文化范疇。而作為社會文化,群眾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促進;群眾文化;發展
群眾文化既是整個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屬于社會文化范疇。而作為社會文化,群眾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筆者認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是在政治、經濟、文化不斷發展與高度和諧的基礎上實現的,也是一種全面、可持續性的和諧。對于群眾文化而言,構建和諧社會離不開文化和諧,只有造就深層的文化和諧,才能造就和諧社會。
一、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基層群眾文化作為當代中國文化體系的基礎部分,在時代的呼喚中脫穎而出,發揮了豐富群眾生活及活躍群眾思維的巨大作用。
1、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智力支持。我國目前的經濟體制轉型是順應發展和以人為本的社會發展要求的,這 個轉型不僅表現在物質性的發達、而且要求社會文化進步。農村原有的文化資源原本不足,鄉鎮以下的農村基層文化設施、文化活動、文化更為貧乏。很多傳統的文 化在很大程度上走向消亡。而鄉鎮文化站是先進文化的前沿陣地,其職責是對群眾做好宣傳、組織、示范、引導。為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2、為新農村文化指引方向。農村文化建設必須與以人為本的社會發展目標相統一,建設和諧社會,農村文 化建設要符合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的要求。“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共產黨員要始終代表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鄉鎮文化站就要著力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讓 農民學文化、學科學、學技術,接受愛國主義理想信念和民主法制觀念等方面教育。從而提高思想道德素養、抵制不良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弘揚時代主旋律。
3、為廣大農村群眾服務。鄉鎮文化為民服務,它立足于文化工作面向基層,將文化為人民服務落到實處, 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繁榮文化活動的一種有效載體。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員要廣泛的動員組織群眾參加各種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讓群眾在參與中實現自 我教育、自我提高,從而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提高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和繁榮農村文化事業。
二、基層群眾文化建設與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文化活動形式單一。當前我國多數地區的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形式是比較單一的,文化產品供給不足,再加上當前開展的文化活動也比較復雜,這些都嚴重影響了我國基層群眾的熱情和積極性,使得我國基層文化活動的開展不能夠很好地適應當前群眾的文化要求,當前我國的文化活動越來越過于形式化,嚴重地缺乏引導力,使得基層文化建設在開展文化活動的過程中沒有取得良好發展,反而加劇了基層群眾和群眾文化活動之間的距離。
2、文化隊伍建設比較薄弱 。當前我國的基層文化隊伍建設仍然比較薄弱,缺乏相應的文化氛圍,并且相關的工作人員綜合素質較低,很多文化隊伍建設過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使得工作人員在工作過程中,不能夠達到較高的工作效率,很多文化隊伍管理建設仍然存在較多的問題,很難獲得較好的發展。
3、資金支持力度不夠。資金投入力度缺乏使得文化活動無法順利開展。
三、發展群眾文化的措施
在我們向小康社會的目標邁進的時候,如何發展群眾文化活動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
1、加強群眾文化理論建設。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加強,群眾文化工作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和挑戰,其中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如對基層鄉、村文化站(室)的建設。面對新的發展形勢,國家和地方各級文化部門應針對時弊出臺一些與文化相關的新舉措、新辦法,在政策理論上,要加強新政策的理論研究,把新課題列入專業研究人員的研究范圍。群眾文化的學科建設和理論研究應采取有力研究措施,實現新的突破。如農民文化戶、鄉、村文化站(室)、文化遺產、群眾文化協會等的課題研究。 在群眾文化的行業規范、標準化建設中要有針對性的理論標準進行指導,對群眾文化方面的人員考核、評定等要有專業的理論作為考核的內容,從而提高群眾文化的理論研究水平,更好地指導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
2、加大群眾文化隊伍建設。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關鍵在人,加強群眾文化隊伍建設是群眾文化事業發展中最迫切的問題。在群眾文化的人才培養上,應拓寬思路,用創新的方式。對文藝人才的評價不僅要以職稱、學歷為標準,也應結合業務技能和業績綜合評價,規范評價和使用人才。要加大人事制度改革,搞活農村文化站(室)管理機制。政府文化部門要把農村培養文化人才作為的內容列入工作計劃之中。政府要鼓勵和扶持農民自發組建文化社團,發展文化大戶,加強管理和指導,幫助農村搞好文化隊伍建設和業務交流。建立農村文化發展的長效機制,開展城、鄉結合,支持農村文化建設。
3、營造群眾文化活動載體。群眾文化活動載體是群眾文化生存活動的必要條件。我國5000年的中華文明承載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文化載體是文化賴依生存的空間。文化載體需要物質性載體和精神性載體。物質載體除了國家的文化企業、事業、行政機構單位外,還包括廣場、公園、劇場等。精神載體可以民俗和現代節日為主,但二者又不能截然分開,必須是物質和精神的有機融合,是文化時間、空間、內容、形式和諧統一的有機表現。如春節、中秋、七夕、旦午、元旦、國慶等,我們應該強化這些節日,增加人們的民族感、愛國熱情、尊老愛幼的高尚情節。群眾文化的空間載體。如目前流行的企業文化、校園文化、街頭文化、商業文化、老年文化、青少年文化等,如果這些空間都利用好了,那么群眾文化工作就能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更有效載體。從而為社會和諧,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從而使群眾文化活動載體永遠長青。
四、結語
在當前我國的基層群眾文化活動開展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地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建設,這是當前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發展需要,同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準備,基層群眾文化的有力發展不但能夠促進我國人民群眾的文化進步和發展,也能夠更好地滿足群眾的根本利益,促進我國文化建設的發展,提高我國的文化發展軟實力,從基層做起,從文化發展,不斷地在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過程中,發現問題,根據問題情況,能夠提出有效地改進措施來推動我國基層文化建設發展。
參考文獻
[1] 荀勇.關于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問題探討[J].青春歲月,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