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珺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知識產權的發展比加快,但是較西方國家知識產權法律保護相比還是比較落后,知識產權對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為保護市場經濟以及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規范知識產權的制度,保護所屬人的正當權利。本文先是論述了知識產權刑法保護的涵義、定義,進而對我國的知識產權刑法保護的目前狀況進行了分析,然后根據分析挖掘目前我國知識產權刑法保護所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幾點建議,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為我國的知識產權刑法保護提供有價值的借鑒。
關鍵詞:知識產權;現狀
一、知識產權刑法保護概述
1、知識產權刑法保護。所謂的知識產權刑法保護,就是在將知識產權納入刑法保護體系,用刑法制裁的法律方式對知識產權的違法犯罪行為進行打擊,進而規范知識產權領域的秩序,保障產權人的權益。知識產權屬于無形資產,同樣屬于人們的合法權益,知識產權的刑法保護保證了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和維護智力開發者的合法權益、實現我國的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繁榮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2、知識產權刑法保護的意義。加強對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對社會、經濟、市場等都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保護權益的人合法權益,同時也維護了經濟主體的利益,促進了社會的安定,保證知識產權領域能夠健康的發展,同時對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知識產權刑法保護有利于完善我國的刑法體系,豐富我國刑法的內容,提高我國的法制效率,對刑法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礎。與國際法律接軌,實現我國經濟、政治、法律、文化全面協調的發展, 同時也保護了人類智慧的結晶。
二、我國知識產權刑法保護的現狀
1、商標權的刑法保護現狀。針對于商標權,是對著社會經濟發展而逐漸完善的,在1979年之前并沒有相關的法律規定,直到1979年以后,在1985年和1989年,改革開放之后,市場更加的活躍,市場主體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很多經營者為了謀求利潤,開始了不正當的競爭手段,有關商標侵權的案件屢屢出現,這極大的影響了市場經濟健康穩定的發展,因此在1993年,對假冒商標進行了研究,明確主體、客體、有關商標權的罪名也相應的出現,比如銷售偽造注冊商標罪、制作他人注冊商標罪等等,并且在二十世紀末對以上罪名又進行了更新,這也標明我國對商標權的刑法保護的法律規定方面也不斷的進行完善。
2、專利權的刑法保護現狀。在1979年以前我國對侵犯專利權沒有法律方面的規定,直到198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63條對侵犯專利權進行了刑事責任的追究,但是我國《專利法》第63條沒有具體的制定相應的罪名,對專利權的犯罪對象定義的還不夠準確,直到1985年出現了假冒他人專利罪和假冒注冊商標罪,并且在二十世紀末給予了刑法意義上的處罰,根據犯罪行為的情節輕重,給予一定的制裁,標志著專利權法律方面的保護有了新的突破。
3、著作權的刑法保護現狀。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盡管相關法律對著作權進行了法律上的約束,但是制裁的方式很簡單,而且根本起不到制約的作用,僅僅是追究相關的民事、行政責任,在刑事制裁中仍處于空白狀態,因此可以看出,在著作權刑法保護上,我國仍然比較落后,但是隨著經濟社會以及文化的發展,盜版書籍、音像制品以及軟件等等十分嚴重,所以在1994年通過了《關于懲治侵犯著作權的犯罪的決定》,標志著我國對著作權進行了刑法方面的保護,接著在1997年明確了侵犯著作權的兩個罪名,分別是侵犯著作權罪和銷售侵權復制品罪》,進一步的完善了我國著作權的刑法方面的保護。
4、商業秘密的刑法保護現狀。隨著我國的法律法規不斷健全,在九十年代初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第120條對商業秘密有所改進,但是并不是很完善,在1993年初,在有關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中,第一次完整的詮釋了商業秘密,從法律層面給商業秘密進行了定義,同時根據研究和討論,也制定了有關商業秘密犯罪行為的處罰條例。我國在商業秘密法律方面,并沒有使之規定為犯罪行為,但是雖然沒有設定侵犯商業秘密罪,但是也會按照盜竊罪、泄漏國家機密罪等進行出發,直到1997年,刑法中制定了有關商業秘密罪,補缺了我國法律在商業秘訣法律上的空白
三、我國知識產權刑法保護存在的問題
1、關于知識產權犯罪主觀要件規定較落后。知識產權犯罪比較實際的部分是以主觀故意為要件的,不過如果附加“以營利為目的”就會導致片面的問題,比如網絡侵權,不一定以盈利為目的,但是仍然屬于主觀故意的犯罪問題,“以營利為目的”更多的閑置在經濟范圍,但是知識產權犯罪也存在侵犯人權的行為,比如現在的軟件著作權、軟件經銷商等未經過允許對軟件進行復制和銷售,不但營利而且侵犯了所有者的權益,因此所涵蓋的范圍不廣泛,不能有效的保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因此可見,著作權犯罪不僅僅是以盈利為目的,凡是謀求個人利益的均屬于犯罪的主觀條件,所以可以看出,知識產權犯罪的主觀要件定義的比較狹窄,不利于所有者的權益保護。
2、知識產權的刑罰結構缺乏合理性。知識產權犯罪更傾向于財產類犯罪范疇,因此刑事的追訴標準不是很高,雖然很嚴格,但是對犯罪行為來說,并沒有很強的制約性,由于不涉及人身傷害,所以一般的處罰會實施罰金的辦法,我國目前的是指產權犯罪的刑罰主要是自由刑,罰金處于次要的位置,至于資格刑和沒收財產等刑罰根本處于空白的狀態,這樣的刑罰還不能起到很強的打擊犯罪的效果,所以對于知識產權的刑罰結構應該給予一定的完善。。
3、知識產權犯罪客體的保護比較片面。對于犯罪客體而言,是否完整決定著能否有效的對犯罪行為進行實施有效的打擊和約束、管理,當前的知識產權犯罪主要是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商業秘密,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的新型的專有權已經誕生,而且也出現的侵權的行為,但是我國的刑罰方面并沒有給予一定的法律保護和規范,比如植物新品種、電路設計、地理標志等等方面,都屬于知識產權范圍之內,但卻沒有得到司法保護,在修訂的法律條款中,也僅僅是進行了警告或者一般性約束,并沒有對其犯罪所應承擔的后果進行了明文規定,所以使得知識產權刑法保護方面還存在著很多的漏洞。
4、知識產權犯罪所設立的罪名不多。我國知識產權刑法保護保護方面主要涉及到著作、商標、專利、商業秘密領域,而且針對于知識產權的犯罪罪名設立的并不是很多,在1997年知識產權犯罪的罪名僅僅為7個,但是隨著互聯網技術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我國的知識產權犯罪所涉及的領域和種類明顯增加,因此導致了現在的知識產權刑法法律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對于罪名的規定以及刑罰還不夠嚴苛,這反映出我國的知識產權刑罰保護這方面的問題所在,這很不利于我國知識產權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沒有法律作為后盾和發展的保障,很難規范社會以及市場的行為,也很難保證社會的安穩以及經濟的健康發展。
四、我國知識產權刑法保護存在問題的解決對策
1、對知識產權犯罪的主觀要件進行改革。我國刑法中在“侵犯著作權罪”和“銷售侵權復制品罪”福建了“以營利為目的”是錯的,主觀要件為“故意”沒有問題,但是“以營利為目的”的這個主要要件限制了知識產權刑法處罰過程中對犯罪行為的判斷,因此本文認為只要具有侵權的故意,就可以構成犯罪的主觀要件,將“以營利為目的”這個主觀要件給予剔除,好處主要有兩個,第一,與國際關于著作權方面的刑法保護保持一致;第二,對知識產權犯罪份子定刑和量刑比較容易,取證比較方便。
2、完善和創新知識產權的刑罰結構。首先是增加資格類刑法,在我國的刑法中資格刑主要是指剝奪政治權利,不過不使用知識產權犯罪,所以這對于治理知識產權犯罪行為很不利,所以我國的刑法在知識產權犯罪中也應該增加資格刑,比如凡是在知識產權領域犯罪的人,不能從事相關工作或者進入相關領域,這種資格刑相對于其他的刑罰更有處罰效果。其次,應該將以自由刑為主的形式改變成以罰金為主,因為以自由刑為主,不能夠最大化限制知識產權刑法犯罪率,起不到制約犯罪行為的作用。只有實施罰金刑為主,自由刑為輔,方可增加犯罪的成本,減少犯罪的概率。
3、對知識產權客體保護范圍要更加全面。新型的知識產權是社會不斷的發展、經濟不斷的進步的體現,因此我國刑法的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中不能將其缺失,在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以及商業秘密的領域之外,還要對一些新出現的知識產權進行保護,比如上文提到的信息網絡傳播權、地理標志權、集成電路布圖權以及植物新品種權,所以我國不但要對這些權利進行相關的規定和約束,還要在刑法上對其進行保護,對侵犯相關權利的犯罪的行為給予一定的打擊,犯罪份子需要承擔一定的后果。
4、增加知識產權刑法中設立的罪名。如果沒有相應的罪名,很難對侵犯知識產權的犯罪行為進行量罪,因此必須增加知識產權刑法中的罪名,主要有三個,首先是“反向假冒商標罪”,主要是指沒有經過注冊商標人同意而更換商標,然后再次投入市場進行交易,雖然我國的商標法對其有了一定的規定,但是刑罰的措施不夠,僅為行政、民事類,刑法還沒有介入,但是這種行為造成的結果很惡劣,擾亂了市場秩序,也損害了消費者權益,所以必須納入刑法范疇。其次是“非法實施專利權罪”,主要是指非法使用專利所有者的專利進而對專利所有者造成了權益損害,在我國的刑法中,對這類犯罪歸為“假冒專利罪”,但是卻沒有像“假冒專利罪“一樣納入了刑法體系,只是進行了行政、民事處罰,所以應該設立該罪名,納入刑法范疇。
五、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知識經濟已經成為了當代經濟的主要構成部分,因此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也必須跟上。通過本文對我國知識產權的刑罰保護現狀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國的知識產權刑法保護方面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參考國際的先進的法律以及管理辦法,再結合我國具體的實際情況,對完善我國知識產權刑罰保護方面給予了一定的建議,也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為我國知識產權刑法保護方面做出一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