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楨
?
《高爾夫技術》課堂教學法
◎唐楨
隨著高爾夫運動在國內發展,高爾夫專業的開設也成了許多高校的選擇,而《高爾夫技術》課程是專業核心課程之一。在教學改革與創新的大背景下,對《高爾夫技術》的課堂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進行研究,具有理論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
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出自《論語·先進》,北宋程頤說:“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朱熹注曰:“圣賢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無棄人也。”可見,因材施教理念是歷來得到教育界充分肯定的。因材施教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不同的特質,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引導措施,以達到每個學生獲得適合自身發展的教學效果。
同樣,對于高爾夫專業的學生來說,每個人的體能、智力、性格、心理素質都是有差異的。在《高爾夫技術》課堂教學中,因材施教顯得尤為重要。例如,揮桿動作應該是一個大致標準。教學中一味強調動作的規范化和精準化是沒有意義的。不應該要求所有的學生都用同一種姿勢,可以依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教學,幫助其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方法,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以高爾夫握桿姿勢為例,三種不同的握桿姿勢,重疊式、連鎖式和十指式。關鍵是,握好桿要注意將手臂、手掌和球桿視為一個整體進行擊球。
學生的體形、高矮不一樣,如果教學比較死板,則可能出現不能適合多數人的情況。例如,揮桿動作中,雙腳站立的距離應該由學生根據自己的體形、高矮來決定,而不是具體的數據測量。以7號鐵桿為例,雙腳最佳距離應該是與肩同寬。桿號越高,雙腳距離越小,反之則越大。
以學生為主體。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具體到課堂教學中,表現為學生也有課堂參與、學習參與的需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理念,過去填鴨式教學就是以教師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只管把知識傳授出去,不管教學的效果和學生的差異性,最終只能培養出高分低能的人。以學生為主體,就是要為學生提供能力展示的舞臺,真正讓學生發揮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當課堂學習的主人,促進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全面提高,以達到教師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最早由19世紀的瑞士教育學家裴斯泰洛齊提出,19世紀末由教育學家杜威繼承發揚,提出“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再由其學生陶行知根據中國的國情,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生活教育強調教育過程中要適應兒童天賦才能而尋求其和諧而自發的發展,強調教育必須與生活相結合,不能脫離生活,教育目的、方法和內容也要適合社會現實生活的需要。
課堂教學方法的選擇是決定課堂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尤為重要,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教學方法本身。沒有任何一種教學方法是萬能的,都必須考慮其適用范圍和局限性;學科特點和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情況。
視頻分析法。在高爾夫技術教學中,教師的動作示范尤為重要。例如,揮桿動作中,起桿時左臂要伸直,但不能僵硬,而要挺直又富有彈性,手腕也要靈活。兩肘要向身體靠近,不要往外翹。具體來說,高爾夫技術課中的演示法有幾種:教師親自演示;學生動作演示;視頻分析法。
視頻分析法即拍攝學生的動作,然后用軟件,能讓動作慢放和停住的軟件,最好是專業軟件,可以在學生動作上畫線,然后就可以找出學生動作存在的問題,這樣教學很直觀的。就是做一個學生,或者是別人的動作分析,然后再放出來給學生看,在一個一個動作的講解給學生聽。比如,揮桿的軌跡,不看事情絕對不行,比如,球路的分析,比如,一些小動作產生的原因。比如,在揮桿過程中,手腕保持力量、速度和方向的穩定是一個關鍵。然而,也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學生往往由于手腕力量的強弱,發力的順序,基本動作這三個原因無法保持手腕的穩定。這時使用視頻軟件,將學生的揮桿動作拍下來,然后進行動作分解就是一個效果良好的辦法。通過分析,學生就能找到自己的問題所在,然后進行有針對性的動作修正。首先基本動作對不對,比如,準備打球時候手的形狀,握桿的時候有問題沒,是不是按照正確的握桿姿勢來的,然后,手腕的力量強弱,是手腕沒勁的?還是力量太強的,沒勁的,就要盡量讓他手腕保持形狀不變的上桿,下桿他就會自然釋放,力量強的,就要他理解什么是釋放力量。最后,發力順序,是有些人上桿手腕動作就很大,下桿也很大,所以,擊中球很困難,有些是全部沒動作,然后擊中球,球就亂飛。
上桿的時候,手腕的動作要很小,基本上保持握桿的形狀,有點微微的曲腕,下桿的時候,要先維持上桿到頂點的形狀不變,一直到球桿還原快到引桿的位置,然后就需要釋放球桿,手腕就會有釋放的動作了,擊中球后,手腕需要自然的翻轉讓球桿頭包住球,讓球向前飛行!視頻分析,就可以看清楚,動作在哪里出現了問題。
下桿動作中常見的錯誤,比如,下桿啟動的時候,力量的傳導不對!動作的穩定性不高,特別是脊柱的穩定性,還有腿部的穩定性!還有下桿的順序不對!
合作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普遍采用的一種具有創新價值和借鑒意義的教學方法,在改善課堂氣氛、提高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方面效果卓著,被認為是當代“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之一。合作探究法的好處在于,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使他們在學習中感到成功、進步和發展到快樂,從學習的內部獲得學習的推動力。合作探究法有兩種基本形式,一是師生合作探究法,二是生生合作探究法。
第一,師生合作探究法。這是對師生關系的個根本大轉變,是對傳統教師主動、學生被動的教學方法的扭轉。師生合作探究法是建立在師生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基礎上,排除強制手段的運用。第二,生生合作探究法。課堂教學中,相互影響的不僅僅是師生關系,還有學生之間的合作關系。這是從教學過程的集體性出發,重視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通過組織開展學生小組合作性活動來達成課堂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的個體性與群體性的協同發展。
具體到《高爾夫技術》課堂教學中,更多的時候,是一堂課中融合了師生合作探究與生生合作探究兩種方法,而不需要把二者斷然區分開來。首先,合作探究法的運用取決于《高爾夫技術》課程的獨特性。高爾夫運動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有難度的運動之一,原因在于技術動作難以掌握,即使掌握了還需要穩定,在實際高球運動中,除了考慮運動者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技術水平外,還要充分考慮天氣晴雨、風力風向等多方面因素,因此考驗的不僅僅是技術,還有運動者的智慧和分析能力,情況相當復雜。那么進行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合作、探究,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還能夠鍛煉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應變能力,增加經驗。其次,合作探究法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性、多樣性和大學生的思維、心理特征。在《高爾夫技術》教學中,不僅要考慮復雜的外部因素,還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性。學生的體能、體型、性格和領悟能力都會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果,再加上大學生的獨立意識增強,思維水平也在提升,給學生一定的空間進行合作探究,以解決問題為導向,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再次,合作探究中,《高爾夫技術》課程的三維教學目標能夠更好地得以實現。知識與能力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在課堂教學中相對而言比較容易實現,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比較抽象,很難具體用一個動作或者一句話來達到,那么在合作探究過程中,教師對高爾夫運動的喜愛、對高爾夫運動精神的理解都會外化為語言和動作,學生中先進入課程學習狀態的也能夠給其他學生以積極、正面的影響,從而更好地實現三維教學目標。
高爾夫技術教學需要反復教學和練習檢查進行,有時候可能還存在動作的反復糾正。因此,合作探究法能夠幫助學生在練習時不斷地揣摩動作要領,以求能夠自我糾正為最佳。以揮桿動作為例,要確保幾個要領:握把位置要正確,應該從對角線位置穿過左手食指、位于左手掌內側根部的肌肉墊上;握把穿過右手四個手指的最上面一個關節,且在掌心以下。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只有少部分學生能夠準確掌握,大部分人還有一個探索摸索的過程,因此課后練習非常重要。而課堂上把握桿動作的關鍵點傳授給學生尤為重要,一是左右手的方向,左手的手背和右手的掌心應該面向球飛出去的方向;二是手指力度分布,總體來說,手指的壓力不能太大,應該稍微放松,具體來說,左手壓力點應在最后三個手指上,食指和手掌為輔助力量,右手小指穩定放在左手食指與中指的夾縫間。而最重要的是將左右手融合成一個整體,才能穩固握桿。把以上要領在教學中傳授給學生,可以給學生一定的空間進行自我摸索和相互探討。
綜上所述,教師在《高爾夫技術》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根據課程教學目標、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多種教學方法進行優化組合,才能在教學中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湖南高爾夫旅游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