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寧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陜西 楊凌 712100)
互聯網經濟背景下的產業經濟學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
張曉寧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陜西 楊凌 712100)
產業經濟學是19世紀末期應用經濟學領域的重要分支,是現代經濟學中用來分析現實經濟問題的新興的應用經濟理論。要體現它的應用性特征,就需要把握好經濟運行所處的時代特征和市場環境,在大的背景下學習和研究產業的具體問題。互聯網與傳統產業跨界融合,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改造了傳統產業,對市場結構和產業的空間分布都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因此,在互聯網經濟背景下探討產業經濟學的教學和改革實屬必要,是對產業經濟學應用性的強化。
互聯網經濟;產業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教學改革
產業經濟學是相對獨立的應用經濟學科,介于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之間的偏微觀的經濟學,以產業為研究對象,研究和探索產業內企業間的競爭、合作關系及其對經濟績效的影響和相應的公共政策,同時也研究不同產業之間的結構關系和經濟技術關聯及相應的產業政策。國內的產業經濟學教學內容非常廣泛,概括起來主要包括六大關系:產業組織主要研究產業內部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系;產業結構研究產業與產業之間的質的動態關系;產業關聯著重研究產業與產業之間量的靜態關系;產業布局研究產業與空間地理位置之間的關系;產業發展研究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進化過程中自身產生、成長和進化的關系,產業政策研究產業與政府之間的關系,為了彌補市場缺陷,有效配置資源而對產業的形成和發展進行干預或扶持政策。
通過產業經濟學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產業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產業組織的基本概念;熟悉產業結構分析框架和主要分析方法,能對現實經濟中存在的大量產業組織現象和產業政策進行較深入的經濟學分析;幫助學生從專業的角度解釋、評價現實的產業經濟實踐問題和政策問題;幫助學生建立并拓展適應現實需要的產業政策方案設計能力和產業分析能力。
產業經濟學是19世紀末期應用經濟學領域的重要分支。在經濟理論之外,產業經濟學誕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兩個方面:經濟理論不能對一些具體問題,如成本曲線、集中度等進行詳細深入的經驗研究;另外,經濟理論不能對公共政策問題(反托拉斯法和公共規制領域)進行研究(Stigler,1968) 。這些經濟理論不能解決的具體而現實的問題就由產業經濟學來解決。因此,產業經濟學將從研究內容到教學實踐,都充分圍繞著應用性。
1、互聯網發展對傳統產業的改造
技術、資源、市場和產業都在互聯網的影響下發生著巨大的改變。互聯網與傳統產業跨界融合更加廣泛、深刻,傳統產業也在向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縱深發展。互聯網技術對傳統產業的產品設計、生產流程、生產方式、產品銷售等全過程滲透。傳統產業通過互聯網技術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加快生產流程創新與突破,對產業自身發展開辟了新的路徑。產業之間也將以新的形式進行融合發展。例如農業由一次產業升級為由一次產業加二次產業加三次產業的六次產業。借助互聯網的發展,利用新的技術、資源和融合方式把農業由一次產業升級為六次產業,不僅拓展了傳統農業功能和社會收益,并且,使得這些功能和收益可以通過市場機制得以實現。新興信息網絡技術對生產性服務業的各個環節的滲透和擴散,催生出各種基于產業發展的服務新業態,生產性服務業將從技術應用、服務內容、商業模式等方面不斷提升。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融合,不僅是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也將不斷催生出新的產業形態,這些影響不僅體現在產業結構的變化、轉型和升級方面,也會影響市場結構、競爭行為、盈利模式及市場績效等方面,對產業組織產生深刻影響;對產業的空間布局及產業政策也將產生強烈沖擊。因此,忽視這些新的變化,將無法對當下的產業經濟現象進行更合理而深刻的解釋,也難以對產業領域的現實問題做出有效的解決,產業經濟學的應用性將難以體現。
2、互聯網經濟對市場和產業分布產生巨大影響
互聯網經濟使得傳統理論下的很多規律發生改變。長尾理論(Long Tail)和眾包(crowdsourcing)思維已經深入到傳統產業的很多領域,市場細分越來越細,“個性化”、“客戶力量”和“小利潤大市場”概念正在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傳統產業的市場結構和商業模式,處于需求曲線尾部的市場正在獲得前所未有的關注和重視。影響市場結構的關鍵因素:集中度、差異化和進入退出壁壘也正在發生變化。市場中的競爭行為也隨之變化,處于需求曲線頭部的一級或者二級市場的占有率和利潤率也正在經歷由盛轉衰。在互聯網廣泛應用之后,企業的營銷活動也在發生著革命性的變化,營銷活動受時空限制越來越少,營銷費用越來越低,營銷結果越來越精準,廣告方式越來越多樣化,交易付費的廣告付費方式使得廣告費用大幅度縮減。這些互聯網經濟下市場、競爭策略、商業模式的變化應該被充分關注,融入產業經濟學的日常教學之中。
電子商務發展促成產業空間分布新格局。電子商務縱向延展,促進城鎮資源快速流轉,橫向跨境布局,促進全球消費市場的形成。與電子商務相關聯的企業如軟件公司、代運營工地、在線支付、物流公司等圍繞電子商務企業進行聚集,也推動著傳統產業集群升級。互聯網與傳統產業正在加速融合,推動產業集群向“在線產業帶”轉型。網絡經濟下的產業集聚現象越來越顯著,與傳統經濟下的指向性集聚相比,經濟聯系性的聚集在加強,創新效益的分析也應該被進一步強化。
互聯網經濟下,傳統產業為適應市場需求在不斷轉變,新的產業形態不斷在催生,市場結構,消費需求和空間布局都在不斷變化,新的現象和新的問題需要新的思維和新的理論,這對傳統產業經濟學理論是個挑戰,也構成傳統產業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1、教學理念的改革
產業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中用來分析現實經濟問題的新興的應用經濟理論。學習本門課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系統掌握產業結構、產業關聯、產業組織,產業政策等基本理論,對目前產業的現狀,問題及發展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夠獨立的運用基本理論和概念分析我國目前產業經濟當中的現狀、問題、使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然而,互聯網正在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市場環境,這些新的現象應該被引入課堂,這就要求在教學中必須摒棄單純講授傳統理論的教學觀念和對單一教材的依賴,結合網絡資源和典型案例拓展學生在產業經濟學領域的學科視野,強化學生發現、分析與解決市場經濟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2、教學方法的改革
在網絡經濟時代,創新教學方法是產業經濟學教學改革的重點。課堂上理論講解、案例分析是基礎,但是,讓學生置身在市場和具體產業之中,才能更加深入的了解產業發展所面臨的市場環境、競爭格局,行為策略以及政府規制等。在創新產業經濟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探索教、學、用協同的產業經濟學課外教學活動的組織形式,深化課堂教學。把“浸入式”的教學理念引入產業經濟學的教學之中,讓學生能夠對某個產業的基本情況做調查研究,撰寫調研報告等等;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將來就業的意愿對具體產業進行追蹤研究,并撰寫行業分析報告;開展產業問題討論,讓學生能夠把理論與現實問題相結合,深化對理論和現實的理解,并能夠積極的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路徑,提高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
3、考核方法的改革
要貫徹教學方法的改革,考核方式必須相應的做以調整。單一閉卷考試形式不能充分反映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掌握及運用情況,考核方式需要與教學方式相配合,多元化的考察學生實際運用相關概念和理論的能力,以及發現、關注產業經濟現象與事實。例如,可以引導學生對互聯網經濟下產業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的變化,傳統產業在互聯網經濟下面對的機遇與挑戰,產業結構的重構、轉型與升級,產業規制面臨的新問題等進行討論分析;讓學生嘗試撰寫具體的產業經濟案例和產業分析報告等。把考試與考察結合起來,更加全面的提升學生對產業經濟學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增強知識的現實應用性。
4、教學材料的改革
網絡經濟下的產業經濟學教學內容應該更加豐富。毋庸置疑,選擇一本經典但又符合當下經濟形勢的好教材非常必要,但是,任何一本教材都有它的優缺點,為了揚長避短,更加豐富的學習材料和學習資源應該引入教學,包括經典案例,統計年鑒、行業報告、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網絡資源,以及與之相關的網絡公開課程。多樣化的教學材料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課堂學習,而且可以作為課后輔助材料,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更加充分的了解產業相關的知識和現實,讓學生對產業經濟學的內容形成綜合知識結構體系,為其后續研究與應用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和分析能力。
產業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中用來分析現實經濟問題的新興的應用經濟理論。要體現出它的應用性特征,就需要把握好經濟運行所處的時代特征和市場環境,在大的背景下學習和研究產業的具體問題,產業經濟學的教學不僅要注重經典概念和理論的講授,更應該關注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現象和新問題;不僅要注重傳統的產業經濟學知識體系的完整性,更應該把現實中出現的新的突破性的變化引入教學內容,形成更具綜合性和開放性的知識體系,增加產業經濟學的應用性特征和學生對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
[1] 趙新軍.互聯網背景下“知識”概念解讀及在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J].經營管理者,2013(8)
[2] 易明,付麗娜.現代產業經濟學案例教學實踐創新思考[J].當代經濟,2012(8).
[3] 尹鳳哲.產業經濟學教學現狀及改革措施研究[J].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10).
[4] 霍向東.淺析產業經濟學在高校中的課程設置[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0(7).
[5] 魏麗穎.產業經濟學教學改進探索[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責任編輯:梁蒙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