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的客觀需要和必然選擇。日本農業在家庭小規模基礎上獲得了規模經濟效益,實現了由傳統向現代的轉變。中國農業目前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自然稟賦與歷史上的日本極為相似。本文主要借鑒日本的農業現代化實踐經驗,探討中國農業經營規模變革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 農業規模經營 困境 日本經驗
[中圖分類號] F30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6623(2016)06-0047-04
[基金項目] 2016年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項目(2016SJD810004);2016年連云港市社科基金項目(16LKT45)。
[作者簡介] 李秀蕓(1969 — ),女,山東臨沭人,淮海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鄉村治理研究。
日本在二戰后用了20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轉變,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基本實現了農業現代化。中國農業目前正處于大規模非農就業和農業生產結構轉型急劇變遷時期,提出和探討農業規模經營的問題,是十分必要的。
一、我國農業生產經營規模變革的困境
(一)我國耕地利用現狀
一是人多地少,土地高度細碎化,耕地資源硬約束日益加劇。國土資源部的《2015年中國國土資源公報》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我國耕地面積20.25億畝,居世界第四位,僅次于美國、俄羅斯和印度,但人多地少,人均占有量很低。根據2015年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推算,截至2014年底,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1.48畝,遠低于農業發達國家,在世界上190多個國家中排在126位以后。而隨著人口的增加,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人均耕地還要下降,所以耕地資源是硬約束。從農村耕地的空間布局來看,大片農用地呈現出“插花、分散、無序的狀態”,這種格局很難與現代農業相匹配。
二是農戶分散經營、自給自足為主,土地產出率低,農業勞動生產率與發達國家差距明顯。我國農業目前在很多地方、很大程度上還屬于生存型農業,農業產業結構單一,地域特色差異不明顯,自給自足以糧食生產為主,科技含量不高,再加上一些棄耕撂荒現象,致使耕地利用水平低、農業生產效益不高,市場競爭乏力。中科院曾發布多份報告認為,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嚴重滯后,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明顯。其中2012年的數據表明,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約為世界平均值的47%,約為高收入國家平均值的2%,約為美國和日本的1%。
三是農地使用權流轉加快,但仍以農戶間自發流轉為主。查閱中國產業調研網發現,2016年版中國農村土地流轉市場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顯示,近幾年中國農地使用權流轉面積增長快速。截至2014年底,全國家庭農地使用權流轉面積達到4.03億畝,占家庭承包地面積的30.4%,比2013年提高4.7個百分點。流轉出承包地的農戶有5833萬戶,占家庭承包農戶總數的25.3%,比2013年上升2.4個百分點,有8個省市甚至超過了35%。但由于種種原因,農地使用權流轉基本上還處于自發無序的狀態,不規范流轉普遍存在。自發流轉一般以村內農戶間為主,流轉到外村較少,轉入土地農戶多種糧為主。流轉的主要原因是外出打工和因之引起的家庭勞動力匱乏。
(二)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現狀
一是農村人口流動性增強,農民非農化就業已成為普遍現象。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候鳥式”的“亦工亦農”雙向流動型;一種是完全脫離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環境的“全職”型。近年來,伴隨著國家鼓勵人口流動政策的實施以及中國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不僅使得農村人口流動性增強,而且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常年在外,甚至舉家外出,由“亦工亦農”城鄉間雙向流動型轉向融入城市的“全職”型轉變。
二是農業生產的有效勞動力嚴重不足,勞動力弱質化現象明顯。大多數農民已經不以農為主,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大大減少,留守農業的勞動力主要以婦女、老人為主,勞動力老齡化、弱質化現象明顯。2014年《經濟藍皮書》中數據顯示,由于勞動力大規模外出,農村勞動力中16~20歲占比3.4%,21~30歲占16.7%,31~40歲占19.3%,41~50歲占26.4%,50歲以上占34.6%。合計算起來,40歲以上的年齡組人口占到61%。按照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韓俊教授的調查數據,截至2013年低,中國農業生產經營中,40.3%的家庭耕地由婦女耕種,38.5%的家庭耕地由老人耕種,二者合計占近80%,只有1/5的家庭土地是青壯年男勞力耕種,農業生產者的平均年齡為47.3歲。
三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處于探索階段,農戶職業化經營程度低下。據新華社《經濟參考報》2013年的調查,我國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總體上“發育不良”:整體數量不足,全國八成以上農戶還在單打獨斗;經營管理、技術水平偏低;質量狀況參差不齊等。有些農業合作社是“有組織無合作”,建社的目的只是為了套取國家補助資金,或是為了合理避稅搞投機,并無實質性的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育不成熟,還處于探索階段。
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日本經驗
1.日本農業經營規模變革面臨的條件約束。一是人多地少,土地零碎,不便于實行大面積的聯合耕種。二是農業地租高,地價貴,土地流轉與集中非常緩慢。三是兼業農戶比例比較高,土地規模經營難以實現。
2.日本農業規模化經營的實踐特點。一是小規模家庭式經營格局為主。二是農業生產實施品牌化、精準化戰略。三是完善的社會化服務組織體系。四是農業生產職業化、經營法人化。五是農業規模生產組織形態多樣化。
3.日本農業經營規模變革成功的啟示,主要如下:一是應首先考慮本國國情。規模經營實質是生產要素的配置問題,根據要素投入方式不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可以分為外延式和內涵式規模經營兩種。前者通過擴大土地、農機設備等要素的數量而實現,后者通過整合現存農業資源,提高其使用效益而實現。現實中,兩者并不完全獨立,而是相互滲透,以哪種要素投入為主是區分兩者主要依據。從日本農業現代化發展歷程看,其規模化經營變革主要通過后者來實現的,耕地集中現象并不明顯。上世紀七十年代,日本政府曾試圖學習歐美,積極推行農地的集中和大型農機具的制造,還聘請外國農業教師傳播歐美的農業技術。但歐美樣板在日本的小農戶經營面前并沒有發揮實際效用。于是日本政府改弦易張,從本國的農業資源條件和經濟水平出發來改造傳統農業:鼓勵耕地的不斷整理,把土壤改良放在極其重要地位;優先開發、推廣生物技術;實施中型機械化工程等。由此形成了集約化、專業化、小型化、高品質的家庭農場特色,從而大大提高了其農業生產率。二是農業規模經營變革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引導。日本農業之所以取得重大發展,主要推動者是政府。全方位服務農民的農協就是政府推動下產生的社會化的群眾組織;政府還多次修改《農地法》,促進農用地合理利用,以提高農地效率;通過財政金融手段,增加對農業的扶持,上世紀五十年代,日本政府對農業的投資已占國民經濟投資的20%左右。此外日本政府一直注重加強對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積極籌建更加完備的農業教育體系,設立了認定農業者制度,引導、鼓勵農地向認定農業者集中,以此扶持專業農戶發展。
三是農業規模經營變革需要市場的運作。歷史上,日本政府曾不顧客觀條件,不遺余力主觀推進農業經營規模變革,事實進展卻不盡人意,“最小必要規模”邊界緩慢上移整整經歷了四十多年時間。1947年按“契約、引導、服務”原則重新建立的“農業協同組合”(簡稱“農協”),一開始就遵從市場規律,積極培育法治文化和市場精神,按照市場邏輯實行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
三、我國農業規模化經營的發展方向
(一)農業經營規模變革面臨的機遇
一是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深入推進為農業經營規模變革提供了廣闊空間。目前我國工業化總體上已經進入中后期階段,部分發達地區已經進入高度工業化階段。工業化的深入發展為改造傳統農業提供更多現代要素的能力大大增強;同時,城鎮化進程也不斷加快,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報告2015》顯示,截至2015年,我國城鎮化率已達到56.1%,而且正以平均每年一個百分點的速度提高。工業化快速發展和城鎮化率的加速提升為進一步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推動農業經營規模變革創造了越來越多有利條件。
二是科學化、信息化的深入發展為農業經營規模變革提供了動力支持。近年來,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并不斷更新升級。生物技術方面,現代育種尤其抗蟲棉的轉基因技術發展勢頭良好,動植物重大災害防控、生態環境整治等方面也掌握了一批核心技術。同時,對農業的生產、管理和農產品相關信息進行收集、處理、加工和分析和傳送能力逐步提高,物聯網、分子育種、先進農機具等在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這些都為改造傳統農業提供了堅強保障,為農業規模化經營提供了可能的技術支撐和動力支持。
三是政府的重視為農業經營規模變革提供了發展環境。黨的十八大把解決好三農問題看成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強調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逐步構建“四化”(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十八屆三中全會從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鎮化發展體制機制等方面,提出了許多突破性的改革措施,為進一步破除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制度制約,不斷增強現代農業活力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伴隨著中央對農業現代化的大力倡導,全社會的關注度也在提升,一些社會力量紛紛參與到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為農業經營體制變革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二)農業規模化經營的路徑選擇
一是堅持并完善農業家庭經營體系。與工廠化勞動不同,農業生產更為復雜:表現之一其勞動數量、勞動質量、勞動成果等很難有準確測量和計算;表現之二是其必須在廣闊的空間進行;表現之三是受自然條件的影響比較大,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周期性、地域性。因此,對農業生產來說,家庭是最有效的生產單位,家庭經營能很好地契合農業生產特性。農業家庭經營無可替代,需要堅持。但從日本的實踐來看,農業家庭經營要想具有生命力還必須在堅持中創新完善。對我國而言,創新和完善農業家庭經營制度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展開:(1)通過現代技術來裝備家庭式農業,在小規模土地上集約化、精細化生產經營;(2)大力發展小型家庭農場,利用家庭農場發展現代農業、引領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二是實行耕地的集約利用。日本的人均耕地比中國更加拮據,但日本卻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創造了經濟奇跡,用0.8億畝地養活了1.27億人口,很好地挖掘了土地節約集約潛力。日本的經驗主要兩點:注重頂層設計。日本國土規劃屬于國家頂層戰略,做了已有五十多年,非常細致、詳細,綜合的調查數據能精確到1:1000萬比例尺。規劃方案過程非常慎重,用在廣泛征求意見及協調的時間最長能達45個月,這為以后規劃能否有效落實打下了堅實基礎;對土地進行嚴厲管控。設良田保護區,以確保優質農地用于農業生產。對空閑土地進行管制。只要被確認為空閑土地,都道府縣知事有權要求土地所有者提出對土地的利用處理計劃并監督其合理利用。多次修改《農地法》、《農業振興區域整備法》、《農地利用增進法》等相關法律,不斷促進農地的改良,排除農地的粗放式經營,提高農地利用效率。日本曾經面臨的土地資源與經濟發展之間矛盾正是我國現在面臨的課題,其耕地保護目標也與我國2020年18億畝耕地總量底線基本國策殊途同歸,我國同樣需要是強有力的政府管控,通過頂層設計使政府的調控、引導和監管職能真正落實到位。
三是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小農戶和大市場對接的最好辦法是把農戶組織起來,農民組織化程度已成為西方發達國家農村現代化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首先要積極培育現代型農民組織。其性質主要是經濟組織,一般擔負農業生產、經營及流通方面的服務職能,是政府聯系農民的橋梁和紐帶。現階段我們要積極搭建政府公共服務平臺,努力推進農民組織的壯大發展。建構并完善農民組織的治理機制。現代型農民組織主要通過引導社員間的互助合作,為社員提供各類服務,來達到維護社員利益,增加社員收入的宗旨。為了應對自然和市場兩大風險,政府應該把農民組織建設當成一項重要的公共事業,竭盡全力為其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并在政策、金融、人才等各方面給予強力扶持。
四是注重農業經營規模適度。現代農業的發展經驗表明,只有適度規模經營,才能實現生產要素的帕累托最優,提高農民收入,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適度規模雖然不是具體的數量界定,也不是一個可量化的參考指標,但絕不是抽象的,農業適度規模是和各地具體的實際情況、不同發展階段及其經營主體的主觀條件密切相連的。如果缺乏必要的自然、社會、經濟及技術等基礎,盲目做大規模,往往可能導致規模不經濟。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從實際出發、穩步推進,加強示范引導,完善服務管理,既要堅持方向性,又要堅持漸進性,不能急功近利。
五是明確農業規模化經營的階段目標。農業發展過程涉及到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生產力發展水平、文化傳統、自然稟賦等眾多因素,這些要素的進步、累積不是一日之功。我國是人口大國,單是減少農民就要經歷漫長過程,在今后相當時期內,農業仍要發揮吸納剩余勞力、緩解就業壓力的“海綿效應”,因此農業規模化經營改革一定要循序漸進,制定明確的、具體的、具有操作性的階段性目標任務,按照設定的規劃方案,采取有效的路徑措施扎實推進,不斷實現農業規模經營的效益最大化 。
[參考文獻]
[1] 孫雁,劉友兆.基于細碎化的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以江西分宜縣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10,25(5):802-810.
[2] 罔部守,章政等編著:日本農業概論[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P32-33.
[3] 何勁,熊學萍,宋金田:國外家庭農場模式比較與我國路徑選擇[J]. 經濟縱橫,2014(08):103-106
[4]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 (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355.
[5] 羅伊 . 普羅斯特曼等:中國農業的規模經營:政策適當嗎?[J] .中國農村觀察,1996(6),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