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法國特約記者 潘亮

圣誕、新年期間,不少法國人有節日飯局(如圖),有位在法國工作的英國同事說,發愁如何拒絕法國朋友的聚餐邀請。因為法式馬拉松飯局太漫長。法國洋女婿電影演員劉燁曾在電視節目中提到,因無法忍受法國人吃得太磨蹭而擅自離桌,結果招致法國太太娘家人批評和教育。的確,在法國人的餐桌文化里,最讓外國人無法容忍的就是“漫長、磨蹭”,一頓飯吃上5小時很常見,感覺真是比跑馬拉松還要累人。
親友飯局一吃6小時
據好事者統計,在法國餐館點菜、上菜和用餐的時間平均比別國長30多分鐘。在記者看來,這真不算什么。法國餐廳很少有包間,且營業時間固定,法國人無法在餐廳將一頓飯拖拉很久,三四個小時差不多可以打住。真正令外國人恐懼的是參加法國人組織的親友飯局,一餐竟吃6個小時,簡直就是馬拉松!
晚8時起,親友陸續到達,先互相親吻、寒暄,順便等等遲到的人。大家都站著,主人很少邀請就座,賓客也不敢自己落座。就這樣從天氣說到孩子,再說到假期,不知不覺說了30分鐘。當記者感覺小腿有些發麻時,幸好開胃酒時間到了。大家圍坐在茶幾邊慢慢聊、慢慢喝、慢慢吃點小吃,打開胃口,這會花上45分鐘左右。開胃酒之后眾人從茶幾移到餐桌,正餐才算開始。頭盤、正菜、奶酪、甜點一道道下來,觥籌交錯之間,大家聊興漸濃,話題也開始變得更加嚴肅,從當地污染談到法國政局再到歐洲移民或者全球市場,滔滔不絕,要是有人意見相左或者對話題不感興趣,還可三三兩兩組成若干小組分別討論,互不影響,一個飯局竟恍若首腦會談。甜點結束并不表示散席,等待大家的是咖啡或者消食酒時間。當記者飲下最后一滴咖啡,看手表,已是零點30分。再次和眾人親吻、寒暄一遍,展望一下未來,直到眼皮打架,呵欠不斷,終于重復說著“再見”,邁出大門,20分鐘又過去了!
這還是漫長法式飯局的普通版本,加長版的是法國人的家庭飯局,因為知道耗時很長,一般都特別選定周末某天的中午開始。記者參加的一次家庭復活節午餐從中午12時開始,當最后一位客人搖晃著離開已將近晚上7時,休息片刻就可以吃晚餐了!
說不完的“再見”
德國人的飯局,經常把所有吃的一并擺上桌,大家自助,不到兩小時就吃完了。相比之下,馬拉松式的法國飯局確實讓許多外鄉人從心理到身體嚴重“水土不服”,就算吃到睡眼惺忪、坐立不安也不能“沒有素質”地擅自離桌,真的很折磨人。
在記者看來,除法國人很健談外,還有很多因素造成法式飯局嚴重“超時”。法式正餐程序多、講究多,每道菜之后撤換餐具和酒具要花不少時間。此外,從開胃酒開始,進入下道程序前,主人會觀察并詢問所有賓客是否結束,只要有一位還在繼續,那么整桌都得進入等候模式。當賓客就某話題熱烈討論時,主人也不得貿然打斷上下一道菜,大家要餓著肚子等待。有些大菜的做法較復雜,賓客到了,菜還沒有做好。這時需要賓客耐心陪主人一邊切菜、做菜,一邊聊天,自行就座會被認為沒有禮貌。待咖啡和消食酒結束,也不可馬上說再見離開,一定要表示感謝,并再三寒暄和親吻。因此從離開餐桌到跨出大門的最終用時取決于餐桌和大門之間的距離以及主賓之間的問答次數。有人特別給出了計算公式,以餐桌和大門間距15米為例,主賓寒暄的問答在5次以內,用時約為15分鐘,問答超過10個,那么用時要超過30分鐘,說N遍再見卻無法真的再見!
“慢吃”是文化
現代人認為花半個小時用餐是正常,一餐飯吃上一個多小時簡直就是浪費生命。長久以來,漫長飯局令法國成為世界第一“慢食國度”。4個小時,能讓人談成一單生意、讀完一本200頁左右的書、在網絡游戲中建立一個虛擬城市,但卻失去了享受美食的趣味,失去了對生活中頭等大事認真參與的機會。這時間究竟花得值不值,令人費思量。
“慢食”的背后是法國人對飲食的獨特認識。首先法國人不認為吃飯是填飽肚子,它首先是一種社會性活動,愉悅的飲食意思是放慢節奏進餐。急急忙忙吃是不會有什么樂趣的。他們將吃飯視為社交聯誼,餐桌因此變成最重要的社交場合,每天最重要的交談就在此發生。
法國人從不要求小孩吃飯時禁言,朋友、家人和同事,大家吃吃說說才是享受生活。法國人還特別以慢食為傲。他們認為吃得很慢,才能吃得少,有充分時間消化食物。歐洲很多國家的飲食傳統都是大量食用奶酪、黃油,為何只有法國人身材苗條,長不胖,原因很簡單,法國人懂得慢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