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霞
【摘 要】小學數學參與式教學模式,倡導具有“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特征的學習方法,因為這種方式能喚醒、挖掘和提升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能促進學生認知、情感、態度與技能等方面的和諧發展,能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和學生的獨特需要,促進學生有特色的發展,為學生的終生學習愿望和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礎,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此,教師需在課堂中巧妙的組織教學,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去,允許他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使課堂呈現出一個“海納百川”、“百家爭鳴”的良好氛圍。
【關鍵詞】參與式教學;實踐;總結
一、為學生構建動手實踐、自主探究的平臺,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新知識形成過程的感知當中
知識的形成和掌握不是光靠教師的講解、灌輸以及學生的機械記憶來完成的,這種方式是不牢固的,一個數學概念、定理的建立和形成,必須通過學生親身體驗和消化,使之適合他們自己的數學知識結構,才能被理解掌握,而且是終生難忘的,所以,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教學實例:角的分類。《角的分類》這節課,主要以直角為主導,以活動角移動為方法,讓學生經歷角的分類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究的過程,課堂教學時,首先,幻燈出示角,讓學生憑借直觀圖形將角分為三類,銳角、鈍角、直角,然后,小組參與學習,學生出示圓形紙片、量角器,讓學生動手用圓形紙片折一個直角、并量出角的度數,引出直角的概念,直角是90度,質疑兩個直角呢?活動角的演示引出新知平角,學生回答平角是180度,平角的兩條邊在同一條直線上,學生的回答真精彩,判斷題:一條直線就是平角,學生齊聲說:“錯”,讓學生再次理解角的概念,又讓學生板演畫平角,最后,周角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先指名讓學生上臺用活動角演示周角的形成過程,在板演畫周角,小結出周角是360度。學生通過觀察,總結出直角、平角、周角之間的關系,1周角=2平角=4直角,本節課的練習設計,內容由淺入深,逐步提高,讓學生在練習中總結本課的內容,在練習中看到生活中的數學,在練習中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解決問題,培養空間觀念,從而產生積極的數學情感,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新知識形成過程的感知當中。
上述過程中,《角的分類》是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基礎上,通過對不同角的特征概括而獲得的,這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有參與實驗、主動探索的機會,體會到成功的樂趣,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在參與式教學中,教師要緊扣教學目標,聯系實際生活,設計開放式的問題情境,把參與主體領進精彩的問題空間
在課堂上,有效的“創設情境”,教師應為學生設計具有指導性和啟發性的問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探究數學規律的過程中,使學生在不斷解決問題、總結反思的過程中提高數學能力。
教學實例:循環小數
(1)讓學生從生活現象中,感知“循環”。課堂教學時,采用故事導入,如:山上有座廟,廟里住著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山上有座廟,廟里住著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學生舉例生活中的循環現象,如四季的變化,春、夏、秋、冬……,將生活與數學融合在一起,使學生很容易理解“循環”的含義,同時,從故事和生活現象中同學們感受到了“依次不斷重復出現,”從而為后面學習新知作好鋪墊。
(2)讓學生從數學現象中,認識“循環”。題1:400÷75=5.333……,出示豎式讓學生觀察余數和商之間的關系,這道題的教學是從某一位起,一個數字重復出現的情況,為認識循環小數提供感性材料。題2:15÷16=0.9375,1.5÷7=0.214285714……,安排兩道練習題,讓學生從計算中辨析,區分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并用圈式圖表示小數的分類,非常直觀。
(3)讓學生從鞏固練習中,理解“循環”。上述問題的設置圍繞“循環”展開教學,由具體到抽象,簡單到復雜層層遞進,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他們在應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完善了自己的知識結構,形成了知識體系。
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實施分層教學,鼓勵不同層次的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一刀切”的教學不利于發揮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甚至會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為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教學時根據學生的基礎及接受能力,把學生分成三組(基礎組、提高組和競賽組),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目標,這樣,基礎差的學生不因聽不懂課而喪失信心,優秀的學生也不因授課內容簡單而乏味。
教學實例: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1)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由簡單知識導入新課學習,集體參與,展開教學,面積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積單位,用手比劃面積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老師出示圖形生說出圖形的面積。
(2)有利于創新型人才培養。教學例1:一個長方形長5厘米,寬3厘米,面積是多少?小組合作討論算法,體現數學新課標下的算法多樣化。解法①:在長方形上擺放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學生動手擺放了15個小正方形,得出面積是15平方厘米。解法②:面積公式計算,有一學生說:“在長方形上擺放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時,我發現了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得出長方形的面積是5×3=15(平方厘米)。
(3)有利于學生施展自己的才能。①嘗試練習:計算圖形的面積。②挑戰練習:數學“門診部”。③拓展練習:計算拼成后圖形的面積。在組織教學上,讓競賽組的同學評價提高組同學的解法,而提高組同學評價基礎組同學的解法,基礎組的同學最后總結自己在解題過程中的得失,最后,大家一起總結解題的方法,通過以上教學過程,能使全體學生學會方法,掌握規律,提高信心。
四、教師在參與式教學中不能拘泥于形式,要以提高主體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和有效性為己任
數學課堂中,教師要善于挖掘教學內容,通過給學生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應用意識。教學實例:《三角形的內角和》教學過程如下:
(1)創設情景。課件演示三條線段圍成三角形的過程,課件分別閃爍三個角及弧線,向學生介紹三角形里面的這三個角分別叫做三角形的內角。
(2)感知抽象。小組成員參與量三角形的內角,并將量出的三角形的內角的度數相加,初步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的結論。
(3)培養嚴謹。用不同方法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①折一折:將正方形紙沿對角線對折,使之變成兩個完全重合的三角形,發現:一個三角形的內角和就是正方形4個角內角和的一半,也就是360的一半,即180度,初步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的結論。②拼一拼:學生動手將一個三角形的三個角剪拼成一個平角,進一步驗證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的結論。
(4)拓展升華。求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的內角和。上述教學過程,體現了《數學課程標準》,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參與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讓學生通過各種方法嘗試驗證三角形內角和是180°的結論,通過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等方法,形成正確的表象。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使用參與式方法的目的是為學生創造參與性高、活動性強、興趣濃厚,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氛圍,使每一位學生的潛能都得到充分的發揮,使每一位學生獲得盡可能大的發展空間,學生的學習具有個性化,這種個性化決定了不同的個體學習方式的差異性,因此,很難有一種適合于所有學生、所有內容的參與方式,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適當的選擇參與方式,同時,參與式的運用不能程式化,應根據具體情況不斷變化參與方法,使每一位學生都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