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梅
【摘 要】為了提高小學課堂學習效率,要求教師結合新形勢探索學生認知的發展規律,并以此為依據,在制定教學目標、有效交流和參與、還原知識的生命形態、尋找生活思維與數學思維的節點上做文章,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我們的數學教學才會卓有成效。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
新的課程理念的引領下,我們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思考,不斷地實踐,我們的數學課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我們不斷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課堂教學如何做到有效。因此,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一、有效教學
教學作為一種有明確的目的性的認知活動,其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學是教師達成教學目標和滿足學生發展需要兩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學行為,是教學的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的雙重表現。無論課程改革到哪一步?!坝行У恼n堂”是我們教師永恒的追求。
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1.教學目標設計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課時教學目標不僅可以預見教學活動的結果,而且教學活動組織和實施的依據,是教學活動效果評價的依據。所以,教學目標不能表述不明確,或目標過高,過偏,過大。教學目標要以人為本,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例如在教學小學四年級下冊《小數的加法和減法》第一課時,是這樣設計教學目標的。
知識與技能:①理解和掌握小數的加、減法計算法則,會正確進行小數加、減法的計算。②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歸納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經歷小數的加、減法計算以及法則的歸納過程,體驗遷移、歸納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學習活動中,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2.教學內容的有效設計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一種依據,是學生從事數學活動、實現學習目標的重要資源。教材內容是一個靜止的知識庫,與學生接受知識的動態過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有效地組織教學內容是教學設計的一項重要工作。對學生而言,教學知識的有效是指新觀點、新材料,他們不知不懂的,學后奏效的內容。第一,學生的知識增長取決于有效知識量。第二,學生的智慧發展取決于有效知識量。第三,學生的思想提高取決于有效知識量。第四,教學的心理效應取決于有效知識量。
3.教學過程的有效性
教學過程是否有效,是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處于成長發展中的小學生,是不成熟的學習主體。由于受年齡、經驗、知識、能力的限制,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發揮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點撥者的作用,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讓學生學會學習。尤其在學生疑難處、意見分歧處,讓學生有效交流、有效參與,然后教師及時加以點撥指導。這種“有效”表現在:①在展示體驗中激發交際欲望;②在交流體驗中分享表達樂趣;③在自說體驗中感悟數學之理。使數學課堂教學真實有效。
有這樣一個案例,教學三位數中間有0的退位減法時,學生出現了如下幾種答案:506–348=68,506–348=168,506–348=158。
我及時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談談自己的想法。
生1:個位6減8不夠,就從十位退,十位沒有數,就從百位退,個位變成16減8得8,十位從百位退1后就是10減4得6,而百位因為退了兩次1,變成了減3得0,所以得數68。
生2:個位6不夠減8,就從十位退,十位沒有數,就從百位退,個位變成16減8得8,十位變成10減4得6,百位退了1,變成4減3得1,得數是168。
生3:我覺得上面兩種算法都不對,如果百位退1,在個位應該當作100。個位不夠減,需要從十位借1,十位就要少1,不能當作10減。所以兩個答案都不對。可以這樣算:個位6減8不夠,就從十位借1,十位為0,無法借,就從百位借1,先在十位當作10,十位再退1給個位,這樣個位是16減8得8,而十位剩下9,9減4得5,而百位退1后是4,4減3得1,所以最后答案是158。
在交流驗算方法的過程中,當學生錯誤的思路或方法需要改變時,怎么辦?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先展示他們的思維過程,讓大家正視它,然后運用已有的認知,在互動交流中促進學生情感與認知的有效參與,相互理解,相互啟發。
4.教學評價的有效性
評價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評價也是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科學、有效的教學評價能夠有力地促進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對學生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的學習狀況的評價,教師既要關注學生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與發展;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參與數學活動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意識以及獨立思考的習慣、數學思考的發展水平等方面的變化與發展。同時,對學生實施評價,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對評價結果的描述應采用鼓勵性語言,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從而以極大的熱情主動參與到數學教學活動之中。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導向、激勵、鑒定和研究功能,以保障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5.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
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條件?!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使學生從中感悟到數學的樂趣,產生學習的需要,激發探索新知識的積極性,主動有效地參與學習。在創設生活教學情境時,一要選取現實的生活情境。教師可直接選取教材中提供的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進行加工或自己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素材作為課堂情境。二要構建開放的生活情境。教師要對課內知識進行延伸與拓展,將抽象知識學習過程轉變為實踐性、開放性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大膽提出猜想,不斷形成、積累、拓展新的數學生活經驗。三要創設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生活及興趣的了解,對教學內容進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創設生活情境。真正實現課的導入“生活化”——教學的導入仿佛是優美樂章的“序曲”;例題教學“生活化”——例題教學是優美樂章的主旋律;知識運用“生活化”——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仿佛是動聽的“交響樂”。生產和生活實際是數學的淵源和歸宿,其間大量的素材可以成為數學課堂中學生應用的材料。教師要做有心人,不斷為學生提供生活素材,讓生活走進課堂。真正讓文本的“靜態”數學變成生活的“動態”數學。要讓學生覺得數學不是白學的,學了即可用得上,是實實在在的。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
總之,在有效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保持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態度,學生在動腦、動口、動手的同時學習到知識,發展能力,獲得學習方法。
參考文獻:
[1]周志武.淺談生本理念下的小學數學教學[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6(06)
[2]薛長潤.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研究[J].新課程(小學).2016(03)
[3]明英國.試論小學數學教學如何巧用生活知識提高教學質量[J].學周刊.2016(09)
[4]胡小芹.小學數學有效教學探究[J].新課程(上).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