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三樂
【摘 要】隨著中職學生生源質量的下降,中職語文教學的現狀應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語文教學要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課堂真正屬于學生,使學生活學、學活、樂學,加強學生的語文技能的訓練。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全過程,并把課堂延展到課外,使學生成為高素質的勞動者。
【關鍵詞】語文教學模式;合作探究;能力;綜合素質
作為中等職業學校中的一門文化基礎課——語文課,應該說在整個中職學校的學科體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中指出:“語文是學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課程之一,是具有基礎工具性質的課程,它既是一門基礎課,也是一門工具課” ,“語文教學對于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對于學生學好各科知識,形成綜合職業能力、創業能力,以及繼續學習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笨山陙恚新氄Z文教育形勢卻不容樂觀。一方面,中職學校生源質量普遍不高,入校成績較低,文化課基礎薄弱;另一方面,中職學校的學生普遍對文化課熱情度不高,缺乏足夠的重視,沒有學習興趣,認為文化課可有可無、無足輕重。但從宏觀角度來看,語文課是其它學科的基礎,而且與普高學生相比,中職學生即將走入社會,更需要加強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寫作水平,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然而多年來,中職語文教學在很大程度上仍在沿襲普通高中的教學模式,嚴重脫離了學生實際,在職教事業大發展的今天,改革中職語文教學已經成為了當務之急,迫在眉睫。鑒于此,結合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可以嘗試變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在中職語文教育中采用新的語文教改模式。
一、激趣導入
好的開頭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課有一個漂亮的開頭,就為整堂課奠定了成功的基調。葉圣陶先生曾說:“讀書心有境,入境始為親?!薄皩?,就是在講授新課之前,教師本著一定的教學目標,根據教材具體特點,精心設計一小段(三分鐘左右)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課引,形式上可以靈活多樣,如情境導入法、故事導入法、音樂導入法、視頻導入法、名言導入法、懸疑導入法等。此舉旨在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緊緊地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濃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呈現出一種積極的狀態。
二、整體感知
文章首先是一個整體,因此在教學中應首先引導學生對全文有個整體性的宏觀把握。通過對文章的總體性的初步認識與把握,掌握基礎知識、理清文章脈絡。此環節教師可進行以下教學內容:作家作品及寫作背景展示、重難音形義過關、文章結構探析、總體大意把握、理清文章思路等。方式上可主要采用自主學習的方式,由學生回答,老師補充明確答案等。答題形式上可有個人、小組、全班齊答等多種不同的回答方式。此環節為下一步進行合作探究打下良好的知識基礎。
三、合作探究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請你(教師)努力做到,使學生的知識不要成為最終目的,而要成為手段;不要讓知識變成不動的、死的‘行裝,而要使它們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在集體的精神生活中、在學生的相互關系中、在精神財富交流的生動的、不斷的過程中活起來,沒有這種交流,就不可能設想有完滿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緒的、審美的發展”,“教師作為教育者的極重要任務,是保護青少年心中明快的理智之火,不使它熄滅”?!昂献魈骄俊笔墙谈牡闹行暮挽`魂所在,也是區別與傳統教學的根本。通過合作探究,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構建旨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使整個課堂充滿發現、探究的樂趣。合作探究問題的提出有兩種形式:一是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提出對本課的疑惑,比如現代文中對哪些句子不理解,文言文中哪個詞語哪句話讀不懂等,這些問題先以小組內部交流消化的方式進行,小組解決不了的由全班共同商議解決;二是在初步整體感知的基礎之上,老師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設計相關問題引導學生仔細研讀課文,小組討論,合作探究。討論結束后,各小組派代表發言,展示本組觀點,師生共享學習成果。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適時進行相關知識點的明確、補充,必要時進一步對相關知識點進行深化與延伸。另外,此環節中問題的設計要有一定的梯度,體現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題目設置上可以根據文章內容多設計一些開放性問題,便于拓展學生思維。
四、拓展延伸
“生活就是語文,語文就是生活”,新課程積極倡導“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理念,對教材進行第二次“加工”,即調整教材、補充教材、拓展教材。拓展延伸便是在立足課文的基礎上,圍繞課文的主題和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突破“課文”的限制,對課文進行有效的拓展與超越,如:在注重新舊知識的知識遷移;注重由語文學科向其他學科的滲透;注重課文與生活的聯系,課文與中職學生實際的聯系,學生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等,使得學生能夠在語文課堂上學到更多、品味更多、收獲更多,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自我,關注他人,關注世態人生、體會人間百味,以達到“功在課內、利在長遠”的目的。如學習《城市的文物與文化》一文時,在分析完文章主旨以及作者觀點后,可以用一系列圖片展示洛陽的風物、民居、鼓樓、老城的胡同,然后讓學生結合自身經歷思考討論我們洛陽的城市建設,思考我們在文化保護上還有哪些不足,我們在思想應該做哪些轉變,使學生在思維訓練中受到充分的感染,從而認識到文化保護的必然性,從思想上重視傳統文化,并可以培養學生愛家鄉愛洛陽的情感。
五、板書小結
“編筐編簍,重在收口”,小結是一節課的點睛之筆。根據艾賓浩斯的記憶曲線,讓學習者盡快回憶,盡快重復感受所學知識,有利于記憶的形成。板書小結環節由學生、老師分別進行,總結本節課學習重點。學生先以小組為單位將小結展示于黑板上,以此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教師隨后也應對文章進行總結性概括,再次點出本課的知識要點,進一步加深學生記憶。小結力求簡潔明了、系統概括,重點突出;形式靈活多樣,可以作詩、作畫、書畫并行,如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也可以以Word文檔或幻燈片的方式展示。
六、雙向質疑
質疑是促進學生進一步發展的動力。“雙向質疑”包括老師向學生的質疑和學生向老師的質疑兩個步驟。一是老師向學生的質疑即教師以提問、習題等方式測評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教師還可以對課文中的重點文段、精彩段落進行1~3分鐘的限時強化訓練;二是學生向老師的質疑是讓學生學完本文后針對本文內容和相關觀點自主發問,教師答疑,使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深入研究的學習習慣,提高其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總之,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更是成為讓學生能充分展現自我、鍛煉自我、提升自我的引導者。把語文的課堂變成自主探究的“動態”課堂,變成融合社會人生的“大課堂”,變成樂學、尚學、陶冶情操的“美”課堂。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政治素養、健全人格的素養,充實和加強中職學生職業素質,為專業教學支撐和服務,培養學生能更好地從事專業工作的重要內涵, 為國家培養出高素質的勞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