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析多
一、問題提出
《技術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指出:注重交流與合作,鼓勵高中學生結合生活和學習實際,運用合適的信息技術,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進行廣泛的交流與合作。[1]合作學習能讓學生在合作過程中共享思路、激發靈感、反思自我、增進友誼,它已經成為了信息技術課的一種學習方式。
目前,在信息技術課堂上,缺少的不是表面的小組合作形式,也不是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而是如何充分利用合作學習提高教學效率的策略。
二、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西方對合作學習開展了廣泛的研究,試圖將社會學、團體的合作理論應用于中小學教學實踐,從而大面積提高教學效率。
所謂合作學習就是以4~6人為一組,將同一班級的學生按成績、能力、性格諸方面的差異組建成若干個最優化的“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合作學習小組,通力合作達到學習目標,最后獲得相同的獎勵。[2]
合作學習的目的是通過每個學生的努力和相互配合,更好地完成一項學習任務,在此過程中,每個學生的能力都能得到很大的提高。[3]
“合作學習”的主要特征有[4]:①組內異質、組間同質。②任務分割、結果整合。③分配角色、分享領導。
三、實施合作學習的策略
合作學習對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是有明顯優勢的,但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如何開展合作學習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比如,是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合作學習,如何劃分小組,如何管理合作學習的課堂,如何評價小組成績及每個人的表現,如何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等。
筆者認為要針對信息技術學科實踐性強的特點,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進行合作學習,充分考慮合作學習的效率。
(一)設計合作學習的任務
合作學習的任務是合作的基礎。
1.確定是否需要合作學習
對于信息技術學科,在設計合作學習的任務前,還存在一個是否選擇合作學習這種教學組織形式的問題。
2.合作學習任務的設計標準
經過實踐,以下三點可以作為合作學習任務的設計標準:
(1)合作結果具有開放性。合作過程具有實踐性、探究性,合作結果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任務能給學生以寬闊的思考與探索的空間。如,高中信息技術課必修模塊中“信息獲取的一般過程與方法”這個內容,可以設計出合作學習的任務,如“北京一日游”、“我的職業規劃”、“我的大學夢”等。
(2)合作任務能讓學生有收獲。這種收獲不僅是知識與技能層面的,還要有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層面的。通過小組協作、任務解決、人際溝通、團隊活動等過程,都應該能讓學生掌握新的技能,構建新的知識,形成新的價值觀或體驗到某種經歷。
(3)能公平準確地評價學生活動。合作學習不僅要評價,而且一定要注重評價的公平性、準確性,評價越客觀,老師越能被學生信服,他們對合作學習越能熱情參與。
3.創設有利于合作學習的學習環境
學習環境是指學習資源與學習工具的整合,這種整合旨在完成特定的學習活動。[5]對于信息技術課,學習資源主要是教材、幫助文件、幫助網站、素材、參考資料、學案等。所謂的學習工具,比如機房,可以把機房的座位設計為U字型、圓桌型,便于學生交流;教師還可以進行一些有關合作學習方法的指導。
(二)設計合作學習的評價
這里的評價不單是對學習活動結果的評價,更多的是對過程與方法的評價,我們需要評價的是一個完整的、真實的學生實踐活動。
1.評價活動成果與過程
對于信息技術課,活動的成果一般都是學生的電子作品。但是為了更好地反應活動的過程,通常把作品和能反應過程的要素相結合來評價,比如作品占總成績的70%、能反應過程的內容占總成績的30%。
2.盡早給學生發放評價表
這里所謂的評價表,就是老師給學生作品打分的細項。發放評價表的最佳時機是,合作活動開始時甚至于在開始前,我多數時候是在開始前發放。這樣學生會對要做的事情有個計劃、估計,他們可以了解大致什么樣子是及格標準、什么樣子是優秀標準。
3.評定成績
按照合作學習理論,一個小組的同學分數應該是一樣的,但在實踐中,不可能一個小組的學生的付出都一樣,不乏有態度不認真、貢獻較小的學生“混”在里面。我一般有兩種做法:①我給作品打一個成績,比如80分,乘上小組人數,比如4人,小組的作品分是80×4=320,讓學生自行分配每個人的分數。②組員分工具體、清楚,分數公開,對于每個學生有兩個分數,一個是組內同學給出的分數,另一個是由老師給出的作品的分數,兩個分數取平均值。
(三)管理合作學習的課堂
要想順利地實施合作學習,離不開老師的管理。老師要從頭至尾地引導學生開展活動,始終關注每一個小組的情況。
1.建立合作小組
信息技術課在組建合作小組時,應該本著“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原則,一方面組間同質也有利于保證小組評價的公平性,另一方面,操作能力強的學生可以幫助稍差一點的學生。每個小組的人數,視任務的難度而定,一般2到3人比較合適,但有些特殊的學習任務可以考慮人數適當地調整。
2.任務分工明確
在一個合作學習中,任務分工要明確、細致,要記錄每節課的工作。不要造成只有一、兩個學生做,其他人乘機“休息”,更不要變成為“一人設計,其余人制作”的狀態。
3.指導學習方法
合作學習必須有教師學法上的指導。教師在進行合作學習前,應當教給學生合作的技巧:①學會傾聽,不隨便打斷他人的發言,盡快領會他人發言的要點;對別人的發言做出評價;②學會質疑,對他人的觀點有疑問時,能夠互相交流;③學會陳述,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④學會接受,當他人的意見與自己的不同時,能夠調整自己的想法。
4.提醒活動進度
老師可以把一個合作學習任務分為幾個小任務,規劃一下每個小任務的用時。適當地提醒學生“下面該做哪一步”、“哪些知識和技能是需要先弄清楚的”、“目前多數小組已經進行到哪個步驟”等,避免在某個環節上耗費太多時間和精力。
5.中期檢查與交流
如果合作任務是一項比較大、比較復雜的活動,那么可以考慮做中期檢查或中期交流與展示。一方面,老師能了解到學生的進展并發現存在的問題,起到督促、糾錯的作用,另一方面對完成較好的學生是一個鼓勵,對全體同學開闊思路也是有益處的。如果有普遍存在的問題,老師也可以借機進行講解。
(四)反思合作學習的作品
合作學習完成后,教師除了進行評價外,最好能留出充足的時間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反思,這既能激勵學生,又能總結知識技能。反思階段也不要忽視學習效率。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提倡的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符合學生樂于交往的心理需求,能為他們更好地適應將來的社會工作打好基礎。但是如何能踏踏實實地落實好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需要我們教師從實際情況出發,兼顧學習效率,不斷地探索!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Z].5.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葉瀾.新編教育學教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3]李冬梅.如何在信息技術課上開展合作學習.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984300100 hhlt.html.
[4]葉瀾.新編教育學教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5]楊開城.以學習活動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理論[M].44.北京: 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