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應東
【摘 要】舞龍和龍文化是華夏民族特有的傳統文化形態,蘊涵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和優秀的傳統人文精神。通過對舞龍和龍文化的文化解析,為現代舞龍的健康、有序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傳統文化;舞龍活動;龍文化
龍是遠古華夏民族的先民同自然環境作斗爭過程中,產生的一種虛無的、希望能夠寄托人愿望的圖騰和崇拜物,是遠古先民在精神需求和原始宗教信仰上的一種寄托。隨著遠古先民對龍的意識形成逐步擴大到廣泛的社會領域,由此產生了以原龍紋為基礎的龍的具體形態和以原龍為載體的藝術形式。這種龍文化包孕著濃厚的宗教觀念,是應原始巫術的需要而產生,隨原龍紋的進一步發展而整合,龍型逐步得到統一,并成為一種外在的藝術表現形式。
一、舞龍活動的文化解析
作為當今類型繁多并廣泛推廣的舞龍活動,究其起源卻沒有一個權威的說法,以目前的資料顯示,龍的起源遠遠早于舞龍的出現。龍的起源與龍的形象及其含義與宗教祭祀有著密切的聯系,而舞龍活動的產生只是龍的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后化現象,并具有廣泛含義的文化現象。
最早的龍是一種原龍紋形象并以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廣泛出現在各種器物上,通過祭祀等宗教活動展現龍的含義。手持舞龍的真正出現是在漢代,主要作為一種求雨的祭祀活動,并出現了“舞龍”一語。舞龍除了用于求雨以外,在漢代舞龍作為一種文化娛樂活動逐步得到推廣。筆者認為,舞龍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應該從以下三方面進行解析。
1.舞龍現象
每逢節日慶典,我們都能看到歡騰旋躍,讓人興奮不已的舞龍。舞龍也稱“龍舞”、“耍龍”、“鬧龍燈”、“玩龍燈”、“龍燈會”。那么,為什么要舞龍呢?舞龍的用意,概括起來不外乎這么幾條:一為祈雨祈福,二為娛神娛己,三為彰顯力量,四為興旺人丁。
其中,祈雨祈福是最基礎的。四川銅梁一帶的東海龍王患腰痛病的傳說也異曲同工,龍王生病后變為一老人上岸求醫,大夫從其腰間捉出一條蜈蚣。龍王病愈后,以泄露天機為謝:言人們只要照它的樣子造一條龍四處舞游,便能保雨水及時,五谷豐登。
舞龍除了祈雨祈福,娛神娛己之外,舞龍還有彰顯力量的作用。這里有幾層意思:一是舞龍本生是一個“力氣活”;二是龍是力量的集合、力量的象征;三是不排除對龍的“調侃”和“不敬”。
興旺人丁是舞龍的深一層寓意,其根據是“燈”與“丁”的諧音象征。燈俗,都還有繁盛人丁,興旺家族,為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求吉祈福的寓意。龍燈也是燈,是“燈”就諧“丁”。而且,龍是中華民族的圖徽,是力量的象征,龍燈也就寓意著“龍丁”。
2.舞龍是一項民族傳統體育活動
舞龍在其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有古代的具有傳統文化內涵的一種文化活動逐步異化成為一種體育活動,這種異化是舞龍與體育運動結緣,是舞龍活動逐步成為一種體育運動項目,并在不斷流逝著應有的文化底蘊。
舞龍活動與體育運動相結合,這應該是舞龍的現代化趨勢的一種有效手段,是舞龍活動能夠得到普及化的有效途徑。但是,如果這種異化程度過于嚴重,將會使華夏的這種傳統文化逐步被現代化的競技體育文化所同化,而失去所具有的深刻的傳統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成為一項不是競技體育的競技體育。
3.舞龍是一種傳統文化也是一項傳統文化活動
舞龍自漢代形成并逐步發展以來,已經廣泛流傳于民間,成為一項民間藝術表演形式,并逐步內化成為華夏民族的一種傳統心理美德和精神氣質,一代一代地延續著,成為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內聚力量和具有深刻內涵的文化現象。
舞龍與中國的節日、民俗、宗教等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因為舞龍能夠承載這些文化所要體現的文化精神和價值要求。雖然舞龍所體現的文化內涵有消極和封建的一面,但我們應該在濱崎糟粕吸取精華的基礎上,傳承與華夏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息息相關的舞龍文化的價值和人文精神。龍的精神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它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即便是現在,舞龍運動所固有的民族凝聚功能仍然發揮著它應有的作用。比如:在海外只有華人居住的地方,民族節日就一定會有舞龍這樣的活動。它不僅代表了一種喜慶的氣氛,更為重要的還是華人用舞龍等這樣一些民族傳統文化活動形式,來表達他們作為華夏兒女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中國舞龍運動所反映出來的這種文化紐帶的實質,就是中華文化的凝聚力,它也反映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先進性。因此,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發展先進文化極為重要的任務。這正是舞龍文化所應體現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價值。
二、“龍文化”解析
龍文化所體現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功能,是古代勞動人民的一種良好愿望的思想寄托,是古代統治階級用宗教文化統治人民大眾的一種文化手段。意大利社會學家安東尼·亞格拉姆斯(Antonia Gramsci)認為,對那些影響大眾常識的思想并贏得全社會支持的人來說,一個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控制人民生活中的娛樂消遣。因此,如果統治集團能夠影響大眾對他們及其組織社會的形而下的文化和意識形態,深刻地體現了這種社會原理和文化機理。
1.“龍文化”的本質
“中國文化中的龍,不是自然屬性的動物。而是居住在中華國土上的古代人類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精神文化,是一種人文動物。它出現于新石器時代原始氏族部落社會的藝術作品中,體現著中國原始氏族部落社會的思想觀念和宗教崇拜。在以后的歷史長河中,隨著社會政治、宗教、價值觀念的發展,龍的精神內涵和藝術形象也在逐漸發展變化。在龍的起源與發展過程中所演變成的龍文化核對龍的意識形態,是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和精神內核的體現,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龍文化這種概念文化的本質所反映的是古代人民的一種思想體系和精神信仰,而外在體現的是中國古代傳統理論道德以及統治階級的主流文化和政治觀念,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文化分支體系。
2.“龍文化”分析
龍文化所形成的對龍的意識和精神信仰不同所產生的具體的龍型和龍的藝術形象,有著在文化層面的邏輯聯系。著名的人類學學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這樣給文化定義: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的,包括知識、信念、藝術道德法則、乏力、風俗以及其它能力和習慣的復雜整體。在不同社會中的文化條件是一個與對人類思想和活動法則進行研究的主題。大的文化系統可分層為非物質文化和物質文化。龍文化所體現的對龍的精神信仰和意識形態是一種非物質文化,而所產生的具體的龍型和龍的藝術形式可認為是物質文化。在龍文化中,龍文化所涉及的與傳統文化相關聯的,有關非物質層面的文化體系和大量出現的具體的龍型和龍的藝術形式之間存在著矛盾和沖突,而且不能得到良性的整合。舞龍活動作為表現龍文化內涵的一種手段,如果一味地迎合龍文化的物質層面的文化發展,而不能體現非物質層面的文化價值,武隆將會步同于競技武術的尷尬境地,會失去龍文化所蘊涵的文化價值而步入歧途。
三、結論
(1)龍文化是一種概念文化,它所反映的是一種傳統文化和精神信仰,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重要現象。
(2)舞龍是龍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是一項古老的民族傳統文化活動,是一種凝聚民族精神力量和具有深刻內涵的文化現象。
(3)促進舞龍活動能夠有效合理的開展,應避免完全走競技化道路,而應走對這一文化現象的宣傳和對舞龍運動這一傳統體育活動的精神的集成之路。
參考文獻:
[1]劉志雄.楊靜榮.龍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16~130、324.
[2]李英.楊愛華.舞龍源流考[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4(4):10~12.
[3]雷軍蓉.中國舞龍運動的社會特性和價值功能[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10):1330~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