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竣云
(濱湖學校,湖北 大冶 435100)
氣候變化經濟學簡論
曹竣云
(濱湖學校,湖北 大冶 435100)
氣候變化對經濟產生重要影響。這里的氣候變化經濟學研究的是(全球)溫度升高、氣候變暖與經濟之間關系的學問,探討的(全球)溫度升高氣候變暖對經濟的影響。本文闡述了氣候變暖對經濟的負面影響、氣候變暖引發的經濟社會危害、當前氣候變化與經濟周期的關系、對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的短期調整、對氣候變化指出了根本出路并對當前經濟危機提出了看法,最后對未來經濟作了預測。
氣候變暖;經濟;作用;調整;出路;預測
氣候變化經濟學是研究氣候變化與經濟之間關系的學問,探究的是氣候變化對經濟的影響。它是經濟學的二級或三級學科。2015年12月12日巴黎氣候變化大會通過全球氣候新協議。2016年4月22日中國簽署《巴黎協定》,探究氣候變化對經濟的影響,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氣候變化包含溫度升高、氣候變暖和溫度降低、氣候變冷。這里的氣候變化主要指的是(全球)溫度升高、氣候變暖;這里的氣候變化經濟學主要研究的是(全球)溫度升高、氣候變暖與經濟之間關系的學問,探討的(全球)溫度升高氣候變暖對經濟的影響。
全球溫度升高、氣候變暖是不爭的事實。溫度升高、氣候變暖對經濟產生著重要影響。在筆者的《青山.綠水.藍天構建》一文初稿手稿中筆者關于氣候變化對經濟的影響論點很多。
1、直接影響
(1)溫度升高,大氣垂直流動加速,對地球氣候及農業來說,增加了旱災和水災及其變態自然災害的頻率。旱災引起農業減產、草原地區沙化和沙漠面積的擴大;頻繁的水災引起糧食減產,長遠致使土壤貧瘠和農業歉收。在當前70億人口和有限的耕地的背景下,必然導致糧食減產減收。溫度升高導致的農作物病蟲害增多,導致農作物減產減收。商品的價格由人的需要和此商品的稀缺性決定的。全球溫度升高必然導致糧食價格上揚。
由于糧食是人的第一需要,它必然抑制人們對工業品的需要,導致工業品的積壓和下降。工業產品的生產大多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具有隨時性,可以無限制地批量生產。工業品大量生產后,單位工業品必然會降價。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工業品的整體降價的速度,信息技術加劇了工業品生產商之間的競爭和推動工業品的降價。
(2)流行病例如埃博拉、寨卡等與全球溫度身高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高溫增加瘟疫、癌癥、腫瘤、糖尿病、心臟病、心腦血管病、高血壓和抑郁癥躁狂癥類精神疾病的發病率。秦大河認為,霧霾與全球變暖關系密切,他指出:“溫室效應又通過整個環境系統使得霧霾更加嚴重。”霧霾中混雜的有害物質會對健康產生直接危害,包括對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內分泌系統的破壞。它使全球公共安全和國家安全形勢嚴峻、導致國家醫療開支和居民醫療費用上升。
(3)全球溫度升高、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事件可能增加:研究資料顯示,地震、潮汐的頻繁發生與全球氣候變暖存在著一定的關系;統計表明,1980-2005年期間,全世界發生的7500次自然災害奪去了超過200萬人的生命,造成了約1.2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大約90%的自然災害、72.5%的傷亡人數、75%的經濟損失都是干旱、洪水、熱帶氣旋、高溫熱浪、低溫冷凍、泥石流、森林火災等與天氣氣候有關的災害引起,或者與氣象條件直接相關的流行病和病蟲害引起的。在全球變暖背景下,高溫干旱、霧霾、臺風、暴雨洪澇等極端天氣事件趨于增多,全球的公共安全和國家安全形勢更加嚴峻。它必然導致國家和社會負擔嚴峻及居民生活負擔上升和生活質量的下降。
2、間接影響
(1)經濟決定政治。溫度升高引起水資源和糧食短缺,引發水資源和糧食短缺而導致戰爭的潛在威脅。
(2)全球溫度升高是2007年以來的金融危機的誘因之一。在筆者的《青山.綠水.藍天構建》一文的二稿手稿中,筆者談到在全球溫度升高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世界經濟必然引發經濟危機——溫度升高氣候變暖導致水旱災害頻繁;溫度升高引發干旱、洪水、熱帶氣旋、高溫熱浪、低溫冷凍、泥石流、森林火災、流行病、霧霾、臺風、病蟲災害、耕地面積減少、沙暴沙化嚴重以及與此相關的地震、潮汐等自然災害等;高溫干旱、暴雨洪災導致農產品稀少而價格一升再升、工業品價格下降、醫療費用的增加,它必然增加不確定性的社會風險因素,必然導致對企業的破壞、增加企業等社會經濟發展動力的風險和增大企業(含金融企業)的負債率。隨后,筆者將談談氣候變化與經濟周期之間的關系,那么當前氣候變化與經濟周期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呢?
氣候變化引發水旱災頻繁,地震、潮汐等極端天氣增加,流行病頻發和工業產品價格的一降再降。企業主要指工業企業,工業品價格的一降再降導致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增幅下降和經濟增速下降,前述風險導致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也稱“四降一升”,這和中國2016年兩會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的“四降一升”相同。
當前全球氣候變暖引發經濟周期縮短。
在碳的過量排放和持續排放的背景下,氣溫將持續升高。而溫度持續升高會導致水旱災害頻繁和增加水旱災害頻繁的頻率及流行疾病如寨卡、埃博拉、流行性感冒和地震等。二戰后,國家采取了反周期的國家干預。溫度持續升高導致水旱災害頻繁和增加水旱災害頻繁的頻率,它生成如下循環:水旱災害頻繁→經濟危機→國家干預→水旱災害頻繁→經濟危機→國家干預……在水旱災害頻率增加的背景下,經濟危機頻發,國家干預也愈頻繁,如此循環之下,經濟周期大為縮短。由于市場本身的關系,如滯后性,對于一些制度成本高的國家來說,水旱災害頻繁和頻率增高將導致這些國家很難走出經濟危機和蕭條的漩渦,而國家干預的失策(即失去正確決策,也就是失誤)率也增多;在國家對經濟的頻繁干預下,很多投資者看不清市場的迷霧,投資失誤率高和投資回報率低,它將帶來對經濟的極大危害,并有可能導致經濟長期蕭條和法西斯勢力上臺。另外,流行性疾病如寨卡、埃博拉等引發社會危機,地震引發經濟危機。在很多情況下,社會危機是一種經濟危機。
在碳的過量排放和持續排放的背景下,溫度持續升高導致水旱災害頻繁和增加水旱災害頻繁的頻率,水旱災頻發和頻率增加引發經濟危機頻發、經濟周期縮短和國家對經濟危機的干預增加,它引發經濟危機并有可能導致經濟長期蕭條及有可能導致法西斯上臺等經濟和社會危害,碳的過量排放和持續增量排放引發溫度持續升高是經濟危機頻發和經濟周期縮短及相關社會危害的動力。當前反氣候持續變暖和導致的經濟周期縮短及其危害的根本措施在于低碳,包括節能減排。經濟和社會狀況如此,那么應該作何調整呢?隨后,筆者談到當前和未來應對經濟做短期調整。那么經濟如何調整呢?
1、強化農業的基礎性地位與發展農業及支持農業發展的其他產業,如水利。在當前的背景下,只有農業發展了,才能帶動工業的發展。
2、研究與發展與溫度升高產生的流行疾病包括農作物疾病的制藥業,減輕農作物的病蟲害和流行病對居民生命健康的威脅。
3、工業的發展主要著力于必要的日用品生產及國防工業。
在《青山.綠水.藍天構建》一文的二稿手稿中,筆者談到了溫度升高短期調整后的危機:在短期對經濟進行調整之后,溫度升高氣候變暖也必然增加企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的成本。這必然導致經濟較長時間的蕭條。
全球溫度升高氣候變暖對經濟的負面影響的根本出路在于低碳,包括工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的低碳。
經濟危機是生產過剩的危機。當前經濟危機或金融危機的一個根本原因產能過剩;事情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是運動變化發展的,當前經濟危機或金融危機的另一個原因是溫度升高對經濟的負面作用。
在去產能時代過去之后,全球溫度升高氣候變暖的負面作用依然存在——除非全球溫度降低并降到合適的溫度范圍內。那么,去產能時代之后的經濟是怎樣的呢?
1、在溫度升高氣候變暖導致水旱災害頻繁等極端天氣頻發,它即使在經濟去產能之后也必然導致經濟較為蕭條。在此背景下,根據人的需要層次發展生產滿足人的需要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種明智的選擇,人們均勻地有經濟能力消費有利于促進經濟的復蘇與發展。
2、于當前70億人口和有限的耕地(溫度上升正在導致耕地面積減少)背景下,必然要求發展農業;溫度上升引起的自然災害強化了農業的基礎性地位;能源危機最終導致工業生產的弱化和衰退,未來社會必定是高度重視農業生產的社會。
3、習近平同志說:“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生態效應對人的發展即人本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效益。因此,生態發展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1]段紅霞.氣候變化經濟學和氣候政策[J].經濟學家,2009 年08期.
[2]謝懷筑,于李娜.氣候變化的經濟學:一個文獻綜述[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3]王軍.氣候變化經濟學的文獻綜述[J].世界經濟,2008 年08期.
(責任編輯:孫 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