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亭/文
反市場的特大城市規劃
■劉 亭/文
上海是國際大都會,是全國的經濟中心。讀到8月份聶日明、徐馭堯對正在公示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的意見,覺得很有道理,于是再拿來說上幾句。
意見是針對規劃中上海欲成為“全球城市”的定位,本應堅持開放、包容的政策取向,卻倒行逆施地推出了一個極其封閉、極其僵化的人口控制目標。歷史上,上海市曾在1959年、1986年和1999年制訂過三部城市總體規劃,其中人口控制規模分別為600萬、1300萬和1600萬。但實際執行的結果,卻分別為1000萬、1600萬和2400萬以上。這說明,歷次規劃的目標,都是大大偏于保守了,都是“明知不可為而強為”,結果噼里啪啦地給自己掌臉。
最新規劃的人口規模還是2500萬(2020年2500萬以下,2040年控制在2500萬左右),幾乎就是個“零增長”的概念。俗話說:“吃一百顆豆不嫌腥”,都什么時代了,還想再作這樣蚍蜉撼樹、螳臂當車的努力,難道這一次就能不被“打臉”嗎?我覺得不大可能。但若要問為什么一再二、二再三地重蹈覆轍?我想理由主要有兩條。
一條是“對上”。無論是國家的新型城鎮化規劃還是“十三五”規劃,當寫到大城市的人口規模,從來都是“嚴格控制”這一基調。人口城市化是中央倡導的,但中央希望農業轉移人口最好還是分流到中小城市乃至小城鎮去。大城市的人口還是要合理控制,而像“北上廣深”這樣的特大城市,那更是要嚴格控制!
記得當初國家計委的官員在起草“十五”計劃時,曾試圖將執政黨從未認可的“城市化”寫入文本草案。具體負責起草工作的溫家寶總理開明地表示了認可,但建議還是需要做一點小小的“修正”——即對“城市化”改一個字,微調為“城鎮化”。這是因為中國的國情和特色使然:農村人口太多,而足以承載農業轉移人口的城市又太少,一窩蜂地涌入大城市特大城市去,那個城市病又怎么受得了?再說,記得那時還有一個流行的官方說法,叫作“小城鎮、大戰略”的。
一條是“對下”。大量外來人口尤其是農民工涌入大城市,確實對城市既有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來說,是一場嚴峻的挑戰,有時甚至是一場“災難”。城市原住民和大量外來及“農業轉移人口”,事實上成為了兩大利益群體。在城市管理者眼里,原住民是真正的“子民”,而后者畢竟是邊緣化生存的人口。原住民會對他們的政績作出直接的評判,而“邊緣人口”的呼聲畢竟間接了一些。按照中國的戶籍管理制度,這樣的想法也是理所應當的。我有崗位,你來就業,大家不過就是這一層關系。其他的社會保障,特別是住房保障,那都是應該隨著戶口和身份走的,我沒有責任也沒有這個義務來“埋這個單”。
記得當初城市在空間擴張過程中,曾因政策的不完善,全國造成了多達四、五千萬的“三無人群(種田無地、就業無崗、社保無份)”,即那些土地已被城市化,而其它未能配套納入城市公共服務的城市拆遷人口。如今這些“要地不要命”的問題基本解決了,但僅限于這些城市周邊的農民。其它從外地外省來的農業轉移人口,并非可以同日而語、一碗水端平。應當承認,不少城市的管理者還是盡了很多的努力,來改善外來人口的境遇,但這大多出于財政的余力、人的良心,或是利己的博弈考量,而非什么制度性的安排。一直到黨的十八大明確了“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兩大目標之后,情況才有了轉機,但進展也很不平衡。
無論是“對上”還是“對下”,說到底最終還是要“對己有利”方可。這表明,我們的政策激勵和約束,都還遠遠沒有到位。至于其背后,我想更重要的是一種反市場的思維方式在作怪。這也就是說,城市的人口規模,應當讓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而不能特大城市作為一個例外,變成了“計劃”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
人口集聚于城市,是工業化時代規模經濟發展的必然。雖然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正逐步過渡到信息社會,人口在城鄉的分布及城市人口密度的高低,都會發生一些變化。但沒有事實證明,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規律有何改變。人們為了“讓生活更美好”而集聚于城市的步伐不停止,城市就只能順應這種現實的需求,去增加承載力的供給而不是相反。基于現有城市承載力而人為限制外來人口的流入,是典型的削足適履、本末倒置,究其根本,正是一種要不得的“反市場”思維。
之前我曾為陸銘先生的《大國大城》新書推介“站過臺”,最近讀到他三論“中國經濟不能以周期為托辭”雄文,更以為然?;剡^頭去看中國經濟工作中的失誤,往往都發生在常識領域。譬如搞了30年的計劃經濟,就是不認市場化的“理”;搞了半個世紀的城鄉分割,就是不認“(人的)城市化”的“理”?,F在在特大城市發展上搞得“嚴格控制”,還是一回事——有本事讓“活人被尿憋死”,但就是沒有能耐順應國際上市場經濟國家大都市連綿帶、大都市圈的發展趨勢和經驗,搞好中國的特大城市發展。
整整十五年前(2000年5月9日),我在參加《北京·中國城市化戰略國際研討會》論及城市的規模時,曾有這樣一番表述:“在市場經濟的總取向之下,城市發展的實質是它的競爭力,是它資源配置的總體效率和效益。政府意愿往往可能‘有心栽花花不發’,而市場推動則有可能‘無心插柳柳成蔭’”?!霸诔鞘泄δ苡行л椛浞秶鷥?,只要資源配置有效益,有競爭力,小城鎮不嫌其?。煌?,在獨立的城市功能范圍內,只要資源配置有效益,有競爭力,大城市不嫌其大。”
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說起來也就是一個常識性的問題。只要是真正確立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基本立場,那如何順勢而為地“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其實是毋庸置疑、不言自明的事情,又何至于冒出來那種反市場的特大城市規劃呢?
2016年12月22日成稿
上海規劃2040:全球城市需要什么樣的人口政策?
近日,《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下稱《上海規劃2040》)向全社會公示,最令人注意的是,《上海規劃2040》顯示上海將在2020年將人口規??刂圃?500萬以下,在2040年控制在2500萬左右。
且不談《上海規劃2040》離多元包容、全球城市相隔十萬八千里,上海市民的覺悟也未必有這么高,最本質的原因還是《上海規劃2040》根本沒有洞察到市民的需求。上海居民的日常生活的重點、焦慮所在,同樣也是孩子教育、住房、就業機會、身體健康,但《上海規劃2040》回應的很少,并且可以預見,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重點也不會是增加供給,而是排斥外來人口以減少需求。
試圖用量化的標準去考核、選擇城市的居民,是一種過于自負的想象。如果上海希望打造一座真正的“全球城市”,則需要以更加開放的胸懷來面對和接納城市的居民。人類選擇群居、選擇城市生活,本身就是一種用腳投票的行為,因為大家相信人們因聚集而帶來的規模效應。作為曾經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口號舉辦世博會的上海,應該更深知城市規模能給人帶來的幸福。
很明顯,《上海規劃2040》是一份不合格的答卷。我們希望,上海關于“2500萬人”的人口控制目標設置,是基于對“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政策的回應,而非真的以此為限度提供公共服務。不然,一場可以預見的、關于公共服務稀缺的災難,或許會在不遠的將來等待著我們。
(來源:和訊網,作者:聶日明、徐馭堯,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