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超
(浙江省交通干部學校,杭州 310023)
淺析“豬周期”帶來的經濟影響
韓超
(浙江省交通干部學校,杭州 310023)
在市場供需的影響下,豬肉價格波動,形成“豬周期”,大部分散養殖戶受“豬周期”的嚴重影響,陷入“追漲殺跌”的“怪圈”,文章旨在分析“豬周期”形成的主要因素,對緩解“豬周期”生豬價格波動提出了幾點建議。
豬周期;價格;上漲;規模化
進入2016年,我國蔬菜和豬肉價格持續上漲。根據農業部公布的數據,到今年3月的第三周,全國豬肉零售價格已經達到每公斤28.6元。近期全國豬肉價格同比上漲了43.5%。其中,遼寧、吉林、河北、山西、安徽等地的同比漲幅已經超過50%。且經權威機構調查發現,與去年同期相比,在安徽,豬肉無論是零售價還是批發價,漲幅都在五成左右;在吉林長春,3月份豬瘦肉的平均零售價在每斤14.8元,創6年同期價格新高。
在擺脫“史上最長虧損豬周期”后,為什么在傳統的淡季,豬肉價格不降反升?相關專家指出,這是“豬周期”規律再次發作。“豬周期”是一種經濟現象,指“價高傷民,價賤傷農”的周期性豬肉價格變化怪圈。“豬周期”的循環軌跡一般是:肉價上漲——母豬存欄量大增——生豬供應增加——肉價下跌——大量淘汰母豬——生豬供應減少——肉價上漲。豬肉價格上漲刺激農民積極性造成供給增加,供給增加造成肉價下跌,肉價下跌打擊了農民積極性造成供給短缺,供給短缺又使得肉價上漲,周而復始,這就形成了所謂的“豬周期”。
中國生豬業已經出現多次周期性波動,這個周期一般在2~3年左右。如2003年、2004年,豬價高,導致生豬生產發展很快,結果到了2005年、2006年,豬價又大跌,養豬戶不得不大量減少母豬,結果又導致2007年、2008年豬價大漲,隨后,又開始一輪豬價下跌,進而踏入了豬價的上升通道。這種周期性大幅波動,使豬農叫苦不迭,“賺一年、賠一年”,“價高傷民、價賤傷農”。相關專家分析,這種周期性波動不斷,當中有多個深層次問題亟待解決。
(1)生豬生產產量不穩定。生豬生產沒有與工業化、城市化同步。從生豬的生產周期來看,近期生豬價格居于高位,帶有恢復性和補償性,是過去三年生豬價格偏低引發產能適應性調整的結果。前兩三年,生豬價格不斷走低,生豬養殖行業持續低迷,導致一些養殖戶退出了市場,再加之春節前,肥豬出欄過多,節后豬欄大豬普遍緊缺。
(2)新環保法和“水十條”實施。2015年隨著《新環保法》的實施,養豬行業環保監管愈加嚴格。浙江、福建等10省份相繼出臺“禁養”、“限養”政策。農業部數據顯示,去年全國約有500萬養殖戶退出市場。同時,隨著《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出臺,大量養殖戶的違法違規行為被曝光和查處,更多的養殖戶難逃關停、整改的下場。
(3)標準化規模飼養程度低。在豬肉價格歷次波動中,散養戶缺乏準確的市場信息和預測能力,只能隨生豬價格的漲跌,或盲目擴張生產,或恐慌性退出生產。
(4)部分養殖戶飼養方式違背了生豬現代飼養技術。目前一些養殖戶追求“返璞歸真”風,即飼養“原始豬”,而這種飼養方式違背了生豬現代飼養技術,往往造成生豬的質和量都沒有達到預期的效益。
(1)推廣標準化規模養殖,保障生豬產量穩定。通過各種扶持、鼓勵措施,如考慮設立生豬生產專項擔保基金、采取貼息、風險補償,解決規模養殖戶融資擔保;積極開展肥豬抵押貸款;優先安排規模養殖場建設用地;推廣適當的生豬養殖商業模式,為加快養殖戶規模化程度,提高散戶應對風險的能力,可以鼓勵散戶以“公司+農戶”等形式.
(2)推廣生豬綠色養殖技術,提倡清潔養殖、健康養殖。發展規模養殖,改善養殖環境,從各個環節入手,提升養殖環境。對養殖場的環境選擇,既要充分考慮到養殖環境對周圍環境的影響程度,最大限度地遠離、減少較易被影響的環境周圍,同時也要考慮到養殖環境不被外界不良的環境所影響;養殖場所的設施設備選擇,要求能有效處理養殖場所動物等所產生的有害氣體、粉塵、噪聲和病原微生物等,提高廢棄物的可回收利用程度,建立生態養殖場。
(3)探索合理的生豬現代養殖技術。豬肉在百姓菜籃子中的地位不可小覷了,現代人的消費模式和消費觀念有了較大的改變,安全、營養、健康一直是百姓選擇食物不變的宗旨,在追求“返璞歸真”,飼養“原始豬”初衷的基礎上,尋找合適的方式和方法,既要從源頭,把控飼料的配比,因豬調控營養,又要重視開發優質豬肉品種的優良特性。
在中國,無論宏觀經濟運行還是股市監管、樓市調控,都是以防范化解“暴漲暴跌”為要。“穩”字,因此成為中國經濟最需長期秉持的基本追求,力求在“穩”中求進、向好、克難、避險。失去了“穩”這個前提,“求進、向好、克難、避險”均無從談起。
10.3969/j.issn.1673-0194.2016.11.083
F323.7
A
1673-0194(2016)11-0142-02
2016-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