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柯(洛陽師范學院 商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0)
?
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問題及對策
陳良柯
(洛陽師范學院商學院,河南洛陽471000)
[摘要]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對于提升農民綜合素質,實現農村現代化,調節農業市場供需平衡,促進農業良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農村網民數量逐漸增加,網購市場發展迅速,電子商務平臺得到了大力建設,農村電子商務的市場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但農村基礎設施與物流體系不健全,供需不對等,電商人才匱乏也阻礙了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我國應加強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機制,合理規劃物流配送網點,并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加快縮小城鄉差距,逐步實現農村的國際化。
[關鍵詞]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問題及對策
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下,應積極促進互聯網與各行業的結合,提高各個行業的創新能力,是構建新型社會主義新優勢和新動能的重要舉措。可見,政府充分肯定了,互聯網在提升產業效能方面的作用,而農業又是我國三大產業中的重中之重。農業與互聯網的結合,也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是一項有利于民生的舉措。國務院頒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支持發展農產品直銷配送、連鎖經營、電子商務交易。農村電子商務是農業與互聯網結合的產物,是創新型農業以及高效農業的體現,也將會成為解決三農問題,消除城鄉差異,實現新型城鎮化的重要一步。
1.農村在實現信息現代化的同時,電子商務調節農業市場的供需平衡,促進農業良性發展。在農業市場,需求具有一定的規律性,順應節氣氣候的變化,同時也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蒜你狠”和“姜你軍”這些典型語錄都是農民在無力應對市場需求的變化時,無奈的感嘆。市場經濟下,個體農民與大市場之間存在著供需差異,致使市場需求得不到滿足,農民收入得不到提高。電子商務的發展,能夠促進信息的傳遞與互動,農民在干中學,掌握的技術知識越多,獲取知識的水平就越高,這個群體逐漸成長,群體互相學習的規模效益也會更加促進信息的流動。農民掌握了最新的市場需求,才可以根據需求制定生產的計劃,滿足市場的需求,實現供需平衡,促進農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2.電子商務能夠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促進農村社會的進步,實現農業的國際化。經濟的全球化影響著國民經濟的各個行業,包括農業。農民面臨的不僅來自于國內同行間的競爭,還有國外同行的競爭。電子商務使機遇與挑戰并存,在這種情況下,農民會自愿地學習相關的電腦操作技巧,電子商務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在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的同時,促進農村社會的進步,縮小城鄉差距,逐步實現農村的國際化。
1.有利因素
(1)農村網民對于互聯網的應用逐年提高。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的調查,截至2015年,我國農村網民數量達到1.86億,較2014年底增加800萬人。2014 年12月我國網民中農村網民占比27.5%,2015年6月這一比重上升至27.9%。同時,2015年6月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達到30.1%,較2013、2014年末分別上升了2%、1.3%。農村互聯網的普及,不僅僅體現在使用網絡的人數增加,同時還體現在使用網上銀行,網上支付,網上購物的人數增加。從圖一可以看出,從2009到2012年,農村使用網上銀行,網上購物以及網上支付的人數持續增加,其中2012年的網上購物與網銀的使用率比2009年增加了10%。可見,農民網民人數逐年提高,對于支付方式以及購物方式也存在影響,電子商務正在滲透農民的日常生活。
(2)網購市場發展迅速。從阿里集團的調研報告中可以看出,我國農村網購的占有率仍然比較低,農民反映對于網購存有不信任以及不安全的感覺。但是,農村網購的發展比較迅速,目前村民年網購消費金額在500-2000元間,醞釀著更大的成長空間。
購市場總量2014年約為1800億元,預期2016年將達4600億元。這與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有一定的關系,國家推動了“家電下鄉”等行動計劃,讓更多的老百姓用得上電腦。同時,農民現在的收入也逐年提高,網上的商品品種繁多,線上商品的價格又比線下商品價格低廉,促使了農村網購市場的潛在增長。
(3)電子商務平臺得到了大力建設。在互聯網+的號召下,與農業相關的電子商務平臺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截止到2014年底,涉農的電子商務平臺達到了3萬家,專業的農業電子商務平臺占據了其中10%。這其中分為兩大類,一大類是綜合的電子商務平臺,例如淘寶天貓等,都開辟了專門的農業板塊,全國乃至海外的農副產品均可在網上購買,加快了農產品的流通,資源的分配。第二大類就是專業的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例如,中國特色農產網,農產品信息網,新思農網,華夏農業網,中國農產品交易網等。這均能體現出涉農的電子商務平臺得到了大力建設。
2.不利因素
(1)基礎設施與物流體系不健全。農村一般經濟發展較為落后,交通不便,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發展滯后,所需要的生產工具或是基礎設施就也相對滯后。在一些偏遠地區,一個村子可能滯后一個電話或是一臺電視,能用上電就已經實屬不易。農村的基礎設施在數量與質量上都和城市是有差距的。同時,經濟發展緩慢的地區,一般吸收投資的水平也較低,地方政府如果沒有對于基礎設施的投入,又吸引不到投資,只會變成惡性循環。交通不便,也會導致與外界之間的流通受阻,最明顯的就是農作物運不出去,而快遞又進不來,物流鏈不完整,物流體系不健全。
(2)農村電商人才匱乏,欠缺有效的培養機制。農村的工作環境與待遇不能吸引青年畢業生,每年電子商務專業畢業的高校學生數以萬計,而真正能留住這些畢業生的地方都是待遇好,升值空間大,適合個人發展的地方。國家或是地方政府并沒有提供在農村地區就業的政策傾斜或是鼓勵。其次,現在的農村人口不斷涌向城市,本來人才儲備不足的農村,就喪失了更多的青壯年人力資源,留下的大多是小孩兒或是老人,這不利于就地培養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外來引進與就地培養均面臨較大的困難,致使農村的電子商務人才供給不足,嚴重匱乏。這同時也反映出了,電子商務方面人才的培養機制是空白的,需要國家、地方、企業和高校等各方面的努力。
(3)農村電商平臺與農民需求不統一。國家在實施“金農工程”以后,農村電子商務網站的發展迅猛。在1997年,僅僅有少于200家的惠農網站成立。2001年,這個數字就變成了2200家。在2005年,這個數字就翻了一番,變為了4372家農業電商平臺。在2009年,中國就成了超過8000家的農業電商平臺,農業網站成幾何式的增長反映了電子商務日新月異的變化。真實的數據顯示,約70%的農民仍舊習慣于靠自己積累的與商販之間的關系出售農作物。這顯示了農民對于電子商務的接受程度是非常緩慢的,硬件與軟件的缺失使農民不適應新的銷售方式與物流鏈。同時,電商平臺自身也有不足,并沒有完全契合農民的需求,所以并未普及。
1.加強我國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
我國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通信、交通和環衛等幾個方面。農村除了依賴于國家和地方上的財政撥款與支持之外,應大力地擴寬經濟來源。農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籌集資金:第一,鼓勵鄉鎮企業為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添磚加瓦第二,通過電子商務的項目,可以向農村信用社申請貸出一定的款項,項目運作的收益可以用來償還貸款第三,通過招商引資的項目,可以利用農村自身的一些農業特色或是人力資源特色,將優勢的資源引進來,支援經濟開發的同時,帶動當地基礎設施的建設。
2.建立健全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機制
電子商務平臺的交易、物流體系的建立與完善以及各項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都需要相關人才的參與。建立一個長期穩定培養電子商務人才的體制刻不容緩。這個培養機制簡單來說可以分為兩個方向:一方面可以“走出去”;另一方面可以“引進來”。“走出去”意味著善于發現電子商務方面的可塑人才,根據當地電子商務發展的程度以及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定向培養。例如,有些人擅長于電子線路,他們可以送出去學習如何布設網絡線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結合當地的需求以及農民自身的優勢和特長,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3.建立有組織的物流配送網點,服務于電子商務平臺
在電子商務發展的同時,物流配送體系一定要配合好,要建立有組織有秩序的物流配送網點。農村首先應當修好路,道路通暢,車輛的進出就有了保障,商品流通也就加快了。其次,許多在外務工的人員,做的都是體力活,也沒有社會保障,農村物流需要許多配送人員,應當給予不低于出外務工的工資,就肯定有青壯年愿意在農村從事運輸或是配送服務。同時,要建立縣-鄉-村一體化的物流配送網點,每一級根據電子商務發展的程度,設置相應人數的配送人員,保證商品可以到達每家每戶。
政府方面應該制定相應的人才引進政策,在相應的網絡與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上,應給予資金上的支持。企業應該響應政府的號召,尤其是電子商務相關的公司,應該在資金與人才方面給予政府和地方支持。高校每年都有許多電子商務的畢業生,可以在招聘會時與地方政府合作,號召農村學生支援家鄉建設。政府、企業與高校之間應該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共同為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張振華.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面臨的困境與創新路徑[J].國際商務論壇,2015(13)
[2]鄭英隆.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與村民信息消費成長效應[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1)
[3]李志剛.扶植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條件及促進對策分析[J].中國科技論,2007(1)
[責任編輯:劉玉梅]
[收稿日期]2016-03-21
[文章編號]1009-6043(2016)02-0031-02
[中圖分類號]F470
[文獻標識碼]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