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珊珊
(中國人民大學,北京 100872)
?
論我國構建個人破產制度的障礙
宋珊珊
(中國人民大學,北京 100872)
我國破產法將企業法人以外的經濟主體排除在破產制度之外,適用的主體范圍很窄。結合當前實際情況,我國至今仍然未能推出個人破產制度的主要障礙是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與傳統文化的沖突和道德風險。因此,順應時代需要,必須破除二元經濟體制障礙、建立個人信用管理監督系統和規避道德風險以建構我國個人破產制度,使其盡早發揮應有的作用。
個人破產;破產制度;破產免責
根據我國《破產法》第2條“企業法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并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依照本法規定清理債務”的規定得知,該法的適用范圍僅限于企業法人,企業法人以外的經濟主體在不幸遭遇破產之時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得到救濟和重生則沒有統一規定。個人破產制度的缺位,使得許多相關問題無法得到解決,我國的破產法也因此被稱為半部《破產法》。
(一)城鄉二元經濟結構
盡管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我國目前乃至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將是一個農村人口占大多數的國家,并且是一個城鄉經濟生活分割,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權利與義務十分不同的國家。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要賦予自然人破產能力,必須要全面考慮其在農村實行時的特殊困難。目前,我國農村土地歸集體所有,農民依法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實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對農民而言,土地除了經濟發展職能這一基礎性價值以外,還發揮著社會保障的功能。土地作為農民的主要生產資料,是農民的主要生活來源,如果在其破產時把土地承包經營權納入破產財產的范圍,無疑是剝奪其生存權與保障權,也將失去其重新再起的基礎。[1]但若是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列為“自有財產”,不能用于破產債務清償,那么對于農民來說,實質上破產財產是非常有限的,個人破產制度的功能在以農民作為債務人的破產案件中,幾乎發揮不出應有的作用。
(二)與傳統文化的沖突
我國固有法文化中,對于債權債務關系,甚少有寬容、拯救或重生的因素出現。破產法在美國的崛起離不開美國信貸消費經濟的發展。在一個由美元統治的社會里,為了刺激經濟的發展,會有一個非常寬恕的個人破產制度來保持高消費。這樣的法文化由來已久,寬恕的法文化朝著向救濟債務人的方向發展,并經歷了一個從傾向于對債務人的救濟到平衡債權人與債務人利益的過程。[2]反觀我國,要讓我國公民從嚴厲的“欠債還錢”、“父債子償”的法文化轉而接受“欠債不還”的經濟思維,對于債權人甚至是債務人都是無法釋懷的。尤其是在個人破產問題上,不同于法人破產所面臨的情況,往往夾雜著太多人文的、情感的因素。
(三)道德風險
虛假破產、惡意逃避債務等行為幾乎是與破產法的誕生與發展相伴相生的。美國破產法律史上廢止的多部破產法都與破產程序被濫用進而經濟秩序被破壞的現象有關。許多學者雖然贊同個人破產制度的種種好處,但總是基于預防和監督破產制度被濫用的配套制度尚不完善,個人財產申報系統和征信系統的普及程度太低等原因,認為現階段我國將個人破產提上日程為時尚早,唯恐過早的放開這個口子反而會讓根本不需要“救濟”的債務人有機可乘,擾亂市場秩序,適得其反。
(一)破除二元經濟體制障礙
首先,必須清楚目前我國農民的收入結構早已不僅僅局限于“一畝三分地”的收成。農民人均收入包括四個層面:(1)工資性收入;(2)農民家庭經營純收入;(3)財產性收入;(4)轉移性財產收入。[3]由此可見,即使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社會保障的一部分不能納入破產財產的范圍,破產的農民也未必“無產可破”。在實踐中,能夠參與破產程序的農民債務人必然是參與到市場經濟當中去的主體,而不僅僅是一個農民的身份。
其次,盡管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基本的生產資料對農民來說的確舉足輕重,但這不能成為其必須作為自有財產的充分理由。[4]按照《物權法》的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是用益物權的一種,屬于可以轉讓牟利的財產性權利。那么既然在正常的經濟活動中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被轉讓卻無人質疑它的社會保障功能的喪失,那么在破產程序中,它就沒有理由又因為重新肩負起社會保障功能而不能成為破產財產。土地承包經營權對于農民而言固然重要,但并不是農民的惟一收入來源。農民雖然在社會保障方面與城鎮居民相比是弱勢群體,但在市場經濟競爭中、在債權債務關系中,與其他公民一樣都是平等主體,將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免責財產對無房無地又失業的破產城鎮居民恐怕有失公允。
第三,要兼顧農民債務人的客觀生存需求。對的確以土地承包經營作為主要生活來源、其他方面收入較少的農民債務人,可以不通過將土地承包經營權變現的方式對債權予以償債。與法人破產不同,自然人破產不會導致自然人人格的消亡,而且還會有繼續創造財富的機會與能力。若是靈活運用破產還債的考察期制度,就能夠在不觸及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的情況下也可以解決農民破產還債的問題。例如,參照《德國破產法》第314條的規定,法院可裁定對債務人的全部或部分財產不予變現,轉而由債務人在一定期限內向債權人支付與不予變現財產相對應的價款。[4]
(二)建立個人信用管理監督系統
有些學者主張,必須先建立健全個人信用管理監督系統,才具備個人破產制度的基礎條件。筆者認為,個人破產與個人信用未必有必然的因果關系、先后順序。一方面,健全的個人征信系統能支持司法部門查證債務人的財產總量,明確區分債務人個人財產和他人財產,合理界定破產財產與自由財產,防止破產人隱匿、轉移和不正當處置財產。另一方面,個人宣告破產必須承擔的一大后果就是個人信用的嚴重下降,破產作為個人信用的重大污點,各國均將其記入征信系統。籍由個人信用報告的廣泛應用,個人破產信息被應用于消費、租賃、借貸、投資、求職、商業交往等領域,破產人的權利和資格受到限制,再想申請信用卡或者貸款將是難上加難的一件事。[5]
事實上,經過近幾年的信用卡、銀行貸款以及各種分期付款的“洗禮”,我國公民也已經充分認識到信用對于個人經濟生活的重要性,企業也認識到消費者信用對于其經營決策的重要性,一個理性經濟人應該能夠充分認識到走向破產這一步帶來的絕不僅僅是破產免責這一“看上去很美”的救濟,還有在破產后失權和復權的漫漫長路。因此,破產制度與信用制度實質上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我國可在加大力度健全征信系統的同時開啟建構個人破產制度,做到雙管齊下。
(三)規避道德風險
首先,個人破產并不必然導致破產免責。以何種原因破產、申請破產的主體是誰、在多大范圍內免責,都將需要通過嚴格審查。例如,在德國法上,自然人破產若要適用免責制度就需要當事人提出個人破產免責的申請。并且,作為申請個人破產免責的附加條件,債務人必須同時提交如下表示: 將其在未來6年內因雇傭關系而生的薪酬或類似債權,扣除必要生活費后讓與信托管理人,以償還債務。
其次,未來的個人破產制度中應當包含獎懲分明的事后追責制度。《德國破產法》對于破產債務人還規定了6年的考查期,才能徹底免除剩余的債務。也就是說,債權人有6年的時間來發現債務人申請破產前是否有隱匿、轉移財產的行為,相當于債務人有6年的“緩期執行”的考驗,在這期間不僅要“誠實做人”,還有可能因為之前的不誠實行為受到懲罰。我國若想在實施個人破產制度的初期堅持從嚴原則,可以借鑒德國的做法,具體的考驗方法則可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以及不同的破產原因做出調整。
總之,我國建立個人破產制度既是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與國際立法接軌的需要。
[注釋]
①湯韜. 我國現階段自然人的破產能力探析[J]. 財經政法資訊,2013(6): 35-38.
②何驤. 文化語境下的我國個人破產制度建構之路——以美國相關立法為研究視角[J]. 貴州社會科學, 2013(1): 162-165.
③朱濤. “個人破產”為時尚早——從農村經濟現狀論之[J]. 前沿,2009(8): 87-89.
④王雪丹. 關于二元經濟體制對個人破產制度影響的思考——兼與朱濤博士商榷[J]. 前沿,2010(12): 50-52.
⑤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課題組.征信系統建設與個人破產制度研究[J].武漢金融,2012(4): 50-52.
[1]李曙光.新破產法的制定與中國信用文化和信用制度[J].法學家,2005(2): 12-17.
[2]齊明.論我國構建自然人破產制度的必要性[J].當代法學,2007(4): 94-98.
[3]韓長印,何睿.合伙企業破產三題——以美國法為主要比較素材的分析[J].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4):63-69.
[4]陳明珠.臺灣地區《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之評析——兼展望中國大陸之個人破產制度[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8(6): 111-118.[5]何家文. 中國香港個人破產制度對中國內地的借鑒[D].暨南大學,2009.
[6]朱濤.“個人破產”為時尚早——從農村經濟現狀論之[J].前沿,2009(8): 87-89.
[7]孫宏友.論英國破產法制度發展及其對我國個人破產立法的啟示[J].河北法學,2010,28(3):163-168.
[8]陳秋云.論個人破產制度的中國選擇[J].理論月刊,2010(3):107-109.
[9]王雪丹.關于二元經濟體制對個人破產制度影響的思考——兼與朱濤博士商榷[J].前沿,2010(12): 50-52.
[10]許德風.論個人破產免責制度[J].中外法學,2011(4):742-757.
[11]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課題組.征信系統建設與個人破產制度研究[J].武漢金融,2012(4): 50-52.
(責任編輯:郭麗春)
宋珊珊(1992-),女,天津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在讀碩士生,研究方向:經濟法。
D922.291.92
A
2095-3283(2016)10-01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