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本海
多極化背景下中印地緣政治關系的微妙性及其對策
◎胡本海
中印關系是當前亞洲最為復雜的雙邊關系之一,既有因共同利益而相互合作,也有因地緣因素而出現不協調的現象,這些關系使得中印戰略關系顯示出某些微妙性特征。多極化和全球化背景下,中印關系在曲折中發展,舊有矛盾和新的問題交織在一起,但最近幾年兩國政治關系的改善正在改變這一不利局面,雖然前進的道路上還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但總體趨勢必將越來越好。
中國和印度山水相連,文化交融,均為世界文明古國,有著幾千年友好交往的輝煌歷史。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的的深入發展,中印兩國成為舉世矚目的重要力量,在推動世界多極化進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對維護地區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產生深遠影響。本文從地緣政治的角度探討中印關系,是基于世界多極化以及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這一背景,有利于我們結合國際背景客觀分析兩國戰略關系。必須要強調的是:中印關系已經既要避免陷入過于悲觀的“永久沖突論”,也要避免過于樂觀、一蹴而就的“中印連體”理想之中,中印關系的總趨勢是向好的,但是道路也是需要兩國共同協商、逐步探索而走出來新的和諧合作關系。
中印兩國的同質性使得兩國關系本應和諧共處共同發展,既順應歷史潮流,又符合兩國民心。1962年中印的局部沖突成為兩國千年友誼的轉折點,敏感的邊界問題是束縛了兩國關系健康發展的重要背景。在多極化背景下,中印雙邊關系雖然取得重大突破,但其中依然存在諸多不穩定和不確定性因素,這需要我們對兩國地緣政治關系的微妙性有清醒的認識,又不為這種特點所制約。
邊界問題困擾兩國關系,但趨勢逐步向好。中印邊界全長2000余公里,當屬世界上最長、最崎嶇的邊界,兩國從未對任何一段進行過實際劃線,只有傳統習慣線。有爭議的邊界主要分為西、中、東三段。在最具爭議的東段,中國藏南地區位于藏印邊界傳統習慣線和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之間,面積約9萬平方公里。1948年剛成立的印度開始派兵進入門隅地區,1951年占領門隅中心城市達旺,至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之前,印軍陸續以蠶食方式控制了藏南地區大部分領土。1962年邊界戰爭中國軍隊取得快速勝利并收復失地,鑒于多方面原因,中國軍隊主動撤回“麥線”以內,1964年印軍重新占領該地區,于1987年將該地區(藏南)取名為 “阿魯納恰爾邦”。印方這一無理舉動嚴重傷害了兩國關系的和解進程,雖然次年即1988年印度總理拉·甘地對中國的正式訪問在兩國關系的恢復與發展上具有里程碑意義,但此舉不得不讓人懷疑印度在處理中印邊界問題上的一種策略,即在恢復中印關系的同時使中國默認印度對藏南地區的實際占領。2009年印度向亞洲開發銀行提交約29億美元的貸款計劃,其中包括向中印兩國爭議的所謂“阿魯納恰爾邦”地區提供6000萬美元貸款,用于洪水治理和衛生項目。中國對亞行擬訂向該邦的貸款項目計劃表示反對,引起印度的不滿,印方此舉用意之一可解讀為對中國的再次試探,以鞏固印方對藏南地區實際占領的事實。但中方的反應不但沒有讓印方的如意算盤得逞,而且使印度更為不爽,其主要表現就是中國對“阿魯納恰爾邦”來中國的居民發放的是“另紙簽證”,也就是表明了中國并不認同“阿邦”并非屬于印度。對此,印方除了表示“不滿”之外,威脅要改變對西藏政策。兩國對邊界問題的嚴重分歧使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受到威脅,2013年 “帳篷對峙”事件是雙方邊界糾紛進一步升級的表現。
特別要強調的是:我們探討中印邊界問題,并非有意強化兩國關系的敵對性,而是要認清解決邊界問題對發展兩國關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恰恰相反,在新時期中印兩國關系正在逐步向一個穩定的方向發展。
中國的經濟戰略引發印度擔憂,但情況正在逐步改善。中國的經濟戰略是建立在和平、平等的基礎上的,是符合各國人民根本利益的共同發展經濟戰略。從地緣意義上講,南亞是中國和平崛起的西部依托,是“一帶一路”的重要平臺,也是“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和“中巴經濟走廊”的覆蓋區,發展與南亞國家友好關系,維持該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成為中國周邊外交的重要領域,以經濟聯系為紐帶加強與南亞國家關系則是中國南亞外交的最主要方式。近年來,隨著美國戰略中心的轉移,將南亞與中亞“整合為一個地區”成為美國“至關緊要的目標”。印度作為南亞區域最重要的國家,長期以來,印度以南亞為自己的“后院”,并“努力排除一切在印度看來屬于外部勢力的干擾,認為南亞地區以外的勢力進入該地區是不利的因素”。在此背景下,目前大國在南亞的博弈主要中美印,如何處理好這組三邊關系對中國的南亞戰略來說至關重要。對美國而言,對中國的關系既有合作又有制衡的雙面性,然中國與印度的關系更多體現的是因缺乏互信而體現出不穩定的特征,雖然中印在南亞的博弈并非導致零和的輸贏結局,但至少對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順利實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比如中國參與緬甸、孟加拉、斯里蘭卡、巴基斯等國的港口建設,被美國五角大樓解讀為中國在印度洋實施包圍印度的“珍珠鏈”戰略,引起印度對中國戰略意圖的憂慮與擔心,認為中國與上述國家建立“港口或軍事基地”,直接威脅到印度在孟加拉灣、阿拉伯海以及印度洋核心區的世界貿易和能源運輸。有印度輿論認為,中國在印度的周邊國家已經有很強的控制力,中國在南亞的影響力超過印度,侵犯了印度的傳統“勢力范圍”。對于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在南亞的推行并在相關國家開展的項目合作,中國雖然強調其經濟合作性質,但也并非得到印度的理解與支持,或許可以說印度尚未完全擺脫傳統地緣政治爭奪的思維,對此戰略謹慎或懷疑的態度,“絕大多數觀察家都認為中國的“一帶一路”不僅是基于經濟原因,也是基于戰略、安全和美國的因素而產生的”。之一印度是否應該加中國入“一帶一路”戰略,印方觀點分歧很大,從經濟方面看,印度完全有理由加入,但從安全角度看,印度的戰略家們就猶豫了,顯然,這與中印之間的安全互信是息息相關的,也與印度的地區霸權野心是分不開的。
可喜的是,莫迪政府主政以來,加強了與南亞國家外交活動,與巴基斯坦關系的緩和,與斯里蘭卡關系的重啟等等顯示較活躍的外交態勢,其用意之一除了通過示好來確保自己在南亞次大陸的獨大地位之外,就是要平衡中國來自中國的 “影響力”,防止中國在印度的后院建立依附于中國的經濟體系。與此同時,中國“一帶一路”在秉承共商、共享、共建原則的基礎上,與相關國家積極發展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各施所長,各盡所能,把各方優勢和潛力充分發揮出來,實現互利共贏,該戰略得到相關國家的大力支持。至于印度,其經濟實力占據南亞區域80%以上,在南亞的影響力是區域內其它國家無法匹敵的,如果印度能消除疑慮,參與“一帶一路”合作框架,必將增強“一帶一路”合作基礎,實現互利雙贏,畢竟中印兩國是“亞洲世紀”實現的核心力量,從現實情況看,唯有化解印度在戰略上的憂慮,才能更好實現兩國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深化。
中印在東亞、東南亞的接觸與關系緩和。1991年拉奧政府正式提出面向東亞、東南亞的“東進政策”,其戰略內容從經濟領域逐漸擴展大政治、安全領域。在中印溝通不夠的背景下,印度的東進政策難免與中國的實際戰略產生不協調的地方,例如在資源、貿易及投資領域存在競爭。另外,印度通過加強與日本、澳大利亞、韓國、越南等國家的戰略關系以弱化中國在該區域影響力的意圖,通過與這些國家建立緊密的軍事聯系和防務合作定然給中國的地緣政治環境帶來不小的壓力,使得中國與日本、越南等國在解決領土糾紛和南海問題上更加復雜。比如2011年印度與越南兩國政府在越南聲稱擁有主權的南海海域開展油氣田共同開發協議,在公報中聲稱兩國就保障南海自由航行達成協議等等。但是,隨著中國在東亞、東南亞、南亞的交流中做出了較好的表率作用,中國和平崛起、共同發展的戰略發展導向正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的認可,中印在東亞、東南亞的接觸與關系緩和。
中印在印度洋方面的互信要進一步加強。印度洋是世界級的海上交通要塞相對密集的海區,它西連曼德海峽東口,北銜霍爾木茲海峽,東接馬六甲海峽西北出口,南面有莫桑比克海峽、南非好望角,都是國際大宗能源、礦產資源及糧食運輸必經要道。因此,印度洋天然地成為世界海權和制海權的中心。中國85%的石油運輸需要從波斯灣經霍爾木茲海峽進入印度洋,然后經過馬六甲,如果因突發事件導致馬六甲海峽被強制關閉,中國的石油運輸將面臨災難性困境而被迫改道,故有“誰控制了馬六甲海峽,誰就扼制住了中國的能源通道”之說。對印度而言,印度洋的重要性簡直就是“生死攸關”,忽視印度洋就是忘記亡國歷史,歷史表明,英國世界海洋霸主地位的確立與印度的亡國都是從印度洋開始的。因此,印度第一任駐華大使潘尼迦直言:“誰控制印度洋,誰就掌握了印度”。印度獨立后,其國防政策重點轉向印度洋,潘尼迦告誡尼赫魯:“今后,如果印度再搞純粹大陸觀點的國防政策,那是瞎了眼。以往倒也確是并不需要什么別的政策,因為當時印度洋可算是一個禁區,或者不如說是一個英國的內湖。只要有大英艦隊在,印度的安全就有了保障。而今天的情形可不一樣了。印度已經自由了,如果印度在印度洋上的權利不能由印度自己來維護,這個自由可說一文不值。”他進而認為:“印度如果自己沒有一個深謀遠慮、行之有效的海洋政策,它在世界上的地位總不免是寄人籬下而軟弱無力;誰控制了印度洋,印度的自由就只能聽命于誰。因此,印度的前途如何,是同它會逐漸發展成為強大到何等程度的海權國,有密切聯系的。”
鑒于此,印度把自己與印度洋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了,對于任何意圖染指印度洋的外來勢力必然引起印度的警覺和擔憂。對于中國和印度在印度洋的存在,美國學者羅伯特D·卡普蘭認為,中印兩國的大國抱負和能源需求促使其將注意力從陸地轉向大海,“印度在陸地和海洋向東西擴展影響力之時,中國也在關注其通過該區域的利益保護,正將其觸須伸向南延伸,中印雙方難免產生碰撞”。無論印度是否全信美國人的觀點,但加緊對印度洋的防務則是事實:與印度洋周邊國家如塞舌爾、毛里求斯、馬爾代夫的多邊軍演,與緬甸、斯里蘭卡的雙邊軍演,在塞舌爾投資五百萬美元建設安全相關設施,在馬爾代夫環礁安裝雷達監控等等。鑒于能源和經濟安全,中國提出了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絲綢之路”,密切與印度洋沿岸國家之間的聯系。此舉并未得到印度的響應,有學者認為,中國與印度洋沿岸國家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國家建立的港口已大大刺激了印度,印度擔心中國此舉會限制其在自家后院的影響力,為了減輕來自中國的“威脅”,印度已擴大其從最西邊的莫桑比克海峽到最東邊的南中國海的海軍存在。
從外在看,中印兩國都在印度洋顯示影響力,但實際上對兩國來說,由于印度洋對兩國發展的戰略重要性,加強對印度洋海上運輸安全的保護必然成為兩國的重點關注。在缺乏政治互信的情況下,任何一方在印度洋的舉動都可能會引起對方的疑慮與警覺。
當前是中印兩國發展的關鍵期,海洋利益對兩國能源安全、經濟發展都至關重要,構建和諧、和平的印度洋符合中、印兩國的國家利益,中、印兩國需要通過加強雙邊對話機制和共同的區域合作,采取積極、理性的手段努力尋找共同利益交匯點與合作途徑,避免戰略競爭上升為不必要的地緣沖突。
中印兩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大大改變了亞洲的地緣格局,也深深影響著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的轉變,對地區和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新形勢下兩國關系的發展并不順暢,一路磕磕絆絆。新世紀以來,世界多極化方向發展日趨明朗,兩國關系取得全面快速發展,縱觀中印兩國關系的發展歷程,對中印兩國的關系有如下基本判斷:
中印地緣政治關系日趨向好。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印關系得到了持續快速發展,雙邊戰略伙伴關系的內涵得到提升。在最為敏感的邊界問題上,在《關于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保持和平與安寧的協定》、《關于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軍事領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協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印度共和國政府關于解決中印邊界問題政治指導原則的協定》等協定的框架下,兩國本著和平友好方式協商解決邊界問題,保持了兩國邊境地區長期的和平與穩定,為兩國邊界問題的最終解決奠定了基礎。
對中印地緣政治關系面臨的形勢要理性判斷。目前中印兩國的地緣政治關系的微妙性表明,兩國之間存在的諸多問題尚未得到妥善解決,如邊界問題、兩國在東南亞、南亞、東亞等區區域的戰略規劃問題、滯留在印度上萬名的賴喇嘛分離勢力等等,這些問題的處理稍有不慎都會激起兩國的波瀾,特別是邊界問題涉及到兩國的民族情感和主權問題,而大部分有爭議的領土被印度實際控制,為邊界問題的最終解決增加了困難,由此對中印地緣政治關系面臨的形勢要理性判斷,在確保平等的基礎上要盡可能的降低沖突、減少摩擦。
中印地緣環境和國家發展需求為兩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條件。進入新世紀以來,兩國經貿發展迅速,據中國海關統計,中印雙邊貿易額從2000年的29億美元上升到2015年的716.2億美元,15年間增長了23倍,大大超過同期中國世界貿易額的增長速度。中國已成為印度的第一大貿易伙伴。進入21世紀以來,中印貿易額增長趨勢強勁,成為兩國關系中的一大亮點。在投資領域,最近幾年發展較快,從2006~2011年,印度連續6年位居中國海外承包工程首位,截至2014年底,中國對印度工程承包合同額累計達640億美元,營業額累計達413億美元,中國對印累計投資11.84億美元,印對中國投資5.64億美元。2014年9月習近平主席訪問印度期間,兩國領導人就提高雙邊經貿合作水平、平衡兩國經貿關系制定了路線圖,計劃5年內雙邊貿易額增至1000億美元、中國對印投資增至200億美元的宏偉目標。2015年印度總理莫迪訪華期間進一步深化了兩國在經貿、文化、軍隊、邊境、執法、基礎設施、園區、金融、航天等領域達成廣泛共識,并簽署了相關合作文件,中印經貿合作進入了新的時代。
多極化及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經濟政治重心正從歐美轉向亞太,意味著世界權利分配的轉移,作為亞洲最大的兩個發展中大國,兩國合作不僅加速“亞洲世紀”的早日到來,也可推動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建立,這樣不僅有利于中印兩國、有利于亞洲、也有利于廣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和平穩定與發展。當今時代主題是和平與發展,而不是冷戰時期美蘇兩大帝國相互確保摧毀的時代,放棄冷戰思維,相互依存、共同合作才是中印兩國發展的正確方向。
從戰略高度規劃中印兩國關系發展,保持高層互訪會晤機制,加強民間交流,增進互信。多極化及全球化要求中印合作共同發展,互信程度不夠容易導致誤解,易于以冷戰思維及地緣政治沖突論看待對方,這也是中印雙方地緣政治關系微妙性原因之一。把握合作和發展主旋律, 增信釋疑,真正做到尊重和照顧彼此關切,中印關系才能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以經促政,加強和深化兩國在經貿領域的務實合作。中國制造業,高鐵技術,印度軟件產業、生物制藥、金融等領域等都是彼此合作的重要領域。只有坦誠相待,增進互信,促進兩國在多領域的務實合作,才更有利于兩國國內經濟社會的發展,也有利于提升兩國在國際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邊界問題上,必須堅持在《政治指導原則》框架下共同管控好爭議,維護好邊界地區的和平與安寧。在兩國政治關系互信得到實質性提高,經貿聯系得以充分發展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通過理性協商,找到雙方均能接受的接受的解決方案。在當前背景下,中印要實現國家振興民族富強,唯有相互協作,才能在國際舞臺上更好地維護兩國利益,也才能更有效抵制有關國家對亞洲的企圖,避免亞洲重蹈中東亂局覆轍。
(作者單位:六盤水師范學院政治教育與法學系)
本文為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項目“多極化背景下中印戰略關系研究”(項目批準號:2015GH14)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