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能吃就是福”的傳統觀念在不少人心中已經根深蒂固。然而,肥胖的弊端也開始漸漸顯露,我們不得不加以重視。
肥胖會讓人的智商下降
法國科學家研究發現,肥胖除了會增加患高血壓等疾病的風險外,還會降低智商。
據英國《星期日電訊報》報道,法國科學家對2200多名32~62歲的成年人進行了為期5年的智力測驗。結果發現,在詞匯測試中,體重指數在20及以下的人能回憶起56%的詞匯,而那些體重指數在30及以上的肥胖者只能回憶起44%的詞匯。
科學家還發現,研究期間體重增加的人的認知能力降低速度較快。他們在為期5年的研究結束時所做的測驗結果顯示,體重增加的人只能回憶起37.5%的詞匯,但體重一直保持正常的人的記憶力則沒有變化。
肥胖會讓大腦衰老加速10年
發表在學術雜志《衰老神經生物學》的一項研究顯示,肥胖的人大腦會提前10年衰老。
這項研究由劍橋大學的科學家發起,科學家找了527名年齡在20~87歲的人,根據BMI分組。經過大腦掃描,發現中年的肥胖者,大腦白質萎縮加速10年。也就是說40歲的肥胖人群,大腦的白質水平和50歲的瘦子是一樣的。不過好消息是,IQ測試表明,他們的智力水平沒受到影響。
另外,這個影響只針對中年以上的人。年輕的胖子的大腦和同齡的瘦子沒多大區別。

肥胖的人易患眼科疾病
縱觀全世界有關眼科疾病的20個調查研究,已經有足夠的科學依據支持這個觀點:肥胖癥與四種主要常見的眼睛疾病密切相關,而且這四種疾病很可能導致雙目失明。
除此以外,研究人員還發現:眼科疾病在肥胖癥患者中惡化得更快。研究人員說,其實肥胖癥跟眼科疾病之間的關系是很明顯的。
但是,白內障跟肥胖癥的關系仍是一個謎,因為白內障是由人眼晶體受感染而引起的,不是由眼睛血管受損引起的。但有醫生推測,可能是因為肥胖癥患者更容易得痛風,進而誘發了白內障。
“肥胖”會惡化心衰
據美國研究人員報道,對于患有晚期心衰的肥胖患者而言,減輕體重并不能改善預后。事實上,他們發現這類患者體重減輕過多可能會對身體造成潛在損害。
參與該項研究的格雷格·C·富納瑞博士告訴路透社醫學新聞記者:“我們正在進行研究以便獲得支持心衰患者體重減輕計劃研究的基本信息。”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中心的富納瑞博士及其同事在《美國心臟病學會雜志》上發表了他們對1203名晚期心衰患者的研究分析結果。
幾乎有1/3的患者屬于超重或肥胖。在體重不足、體重正常、超重或肥胖患者中,死亡的類型不存在顯著差異。
多變量分析結果顯示,肥胖與2年后的存活益處顯著相關,但與隨訪5年后的存活益處無關。將體重不足的患者從分析中去除后這種關系仍然顯著。
富納瑞博士說,最可能的解釋就是神經內分泌活性在心衰的病理生理學和病情進展方面起著關鍵作用。事實上,使用藥物阻斷神經內分泌系統可起到提高存活率的效果。他說,“在其他人群(如高血壓患者)中已經觀察到肥胖個體的神經內分泌系統活性較低。”
顯然,這一發現表明超重或肥胖仍然不會得到認可。該結果僅適合于已確診的心衰患者。
富納瑞博士說:“該研究提示:這些患者大可不必擔心他們的體重會在死于心衰的危險性方面發揮主要作用,可能還有其他一些更為重要的因素。”
肥胖或會導致不孕不育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研究人員搜集了近1300名芬蘭男女的數據(從1980年開始跟蹤搜集),研究啟動之時,被調查者的年齡在3~18歲之間,研究人員主要搜集了被調查者青春期的體重指數(BMI)。
發表在《流行病學》期刊上的研究稱,與青春期體重指數正常的人相比,在青春期體重過輕的成年人中,有10%~16%生育能力較差;在肥胖者中,有32%~38%生育子女的數量少于正常人。
研究人員稱,BMI指數對人體的發育有深遠的影響。對女性而言,BMI指數過低會擾亂月經周期,而肥胖則會引發生育問題,如可能導致多囊卵巢綜合征等。
女性肥胖時間越長患癌風險越高
來自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總局及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對大約7.4萬名美國女性進行的一項大型縱向調查的研究表明,女性在一生中肥胖或過重的時間越長,其患癌癥的風險就越高,這項研究強調了個體在任何年齡階段抑制肥胖或體重過度增加的重要性。
相關研究發表于《公共科學圖書館·醫學》雜志上,文章中研究者在參與者一生中的不同時間點利用體重指數(BMI)數據來評估個體機體過重和肥胖的持續時間。研究者發現,長時間處于過重狀態或和個體患多種癌癥的風險增加直接相關。
癌癥流行病學研究者美琳娜· 阿諾德說道,“我們同時還發現,對于更年期后(絕經后)的女性而言,隨著機體過重持續的時間越長,其患某些癌癥的風險增加就越為明顯。比如女性肥胖每持續十年時間,絕經后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就增加7%,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則增加23%。”
這項研究中大約2/3的女性都在其一生某個時間會變得過重或肥胖,文章中研究者將這些女性的健康狀況同非肥胖或過重的女性相比較,同時研究人員還考慮了和肥胖相關的其它因素,比如體力活動、飲食、吸煙、激素使用以及糖尿病史等。

研究者利用了來自婦女健康臨床研究計劃中收集的數據,這項臨床研究計劃招募了年齡在50~79歲之間的絕經后女性進行研究,同時還一直追蹤這些女性的健康狀況。
這項研究指出,女性絕經后,和體重過重持續時間相關的乳腺癌和子宮內膜癌發病風險往往在那些從絕經后不使用激素的女性機體中表現較為明顯。長時間處于過重狀態同時還會增加個體患高血壓、胰島素耐受性、慢性炎癥、DNA損傷及激素代謝改變的嚴重程度和風險,而這些關鍵機制的改變往往也會增加個體患癌的風險。
研究者阿諾德提醒道,本文研究中總的結論并不能直接轉化為個體水平。這也就意味著,并不是每個女性(其一生中某個時間段處于肥胖之中)在一生的某個時間點都會患上癌癥,癌癥發病的原因總是多因素的,而且遺傳因素和多種環境因素也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其之間精確的相互作用目前研究者并不清楚。
肥胖會增加14類癌癥風險
醫學雜志《柳葉刀》公布了“肥胖增加患癌風險”系統評價,結果發現:男性體重指數(BMI)的增加與男性食管腺癌、甲狀腺癌、結腸癌和腎癌等發病危險顯著相關。女性體重指數的增加與女性子宮內膜癌、膽囊癌、食管腺癌和腎癌等發病危險顯著相關。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一個工作組稱,他們又確認了8類癌癥與超重或肥胖相關,使總數達到14類。不過控制體重有助減少罹患這些癌癥的風險。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是世界衛生組織下屬機構。在發表于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的報告中,該機構研究人員對過去1000多項關于體重超標與癌癥風險關系的研究進行了分析評估。結果顯示,超重或肥胖也會增高胃癌、肝癌、膽囊癌、胰腺癌、卵巢癌、腦膜瘤、甲狀腺癌和多發性骨髓癌的風險。
“由超重或肥胖導致的癌癥負擔比我們曾經認為的要廣泛得多。”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相關工作組主席、美國華盛頓大學癌癥預防專家格雷厄姆·科爾迪茨在一份聲明中說。
與超重或肥胖相關的癌癥風險對男性和女性來說是類似的,這種風險在北美、歐洲、亞洲和中東等不同地區都存在。至于為什么超重或肥胖會增高癌癥風險,研究人員認為有多種原因,如脂肪太多會導致過多產生雌激素、睪酮和胰島素,造成更多炎癥,進而導致癌癥。
科爾迪茨說,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會大幅降低癌癥風險,包括健康的飲食、維持合適的體重、積極鍛煉以及不吸煙等。因此,防癌應該把重點放在人們可以采取控制措施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