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雪濤
平臺化公司是這幾年戰略和組織創新的熱門話題,特別是互聯網企業莫不以平臺化號令江湖,連初創企業也都對平臺化躍躍欲試。但很多實現了平臺化的公司發現,平臺化倒是平臺化了,卻出現了一系列新問題:
整個企業缺乏獨特的核心能力,面目模糊,大而不強,特別是應對外部專業競爭乏力;
組織變成一盤散沙,不僅缺乏彼此協同,而且內部惡性競爭不斷,平起平坐的業務單元哪個在利益面前都不肯讓步;
總部專業能力快速下降,說的話越來越沒人聽了;
管理費用似乎是降低了,但如果把“下沉”的管理費用加起來總數并不少;
內部資源沒有很好地整合共享,低效且浪費嚴重,總部沒有決心和積極性投入企業“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
外部資源或專業力量聚合不足,合作深度不夠,總體呈現自給自足的內向狀態。
這些問題越來越成為平臺化企業發展的核心障礙,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生態型”企業應運而生。“生態型”企業的組織形態是金字塔組織和平臺化組織基礎上的重要升級,目的是要從根本上解決上述核心能力打造、內部協同、內外部資源整合、組織功能的動態調適、適應市場變化、降低整體運營風險等問題。
讓我們重新回顧一下幾種典型架構的來龍去脈。“金字塔”組織是職能式、事業部式等組織形態的統稱,層級分工清晰、簡潔明了,依賴總部統一指揮、指令明確,計劃預算驅動、執行力強,缺點是市場適應能力弱,而且在處理高度復雜和規模巨量業務的時候,管理費用將呈指數增長態勢。因此,在業務規模快速膨脹、客戶群體同質化的大背景下,不少企業為了適應業務發展的擴容需要,從提高業務承載能力的角度出發,從傳統的“金字塔”組織,變陣為“平臺化”組織。重點在通過“自組織”、“自管理”的方式完成了管理重心的下移,將管理費用和核算單元進行了精確匹配,使得處理大規模的業務、多點并發客戶和靈活應對市場變化成為可能。
隨著平臺化企業完成跑馬圈地式的市場覆蓋,業務性質日趨復雜、業務類別逐漸繁多,專業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對外合作越來越需要“無邊界”,內部管理僅靠“自組織”已難奏效,這時候平臺要么化整為零做多個小平臺,要么就得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走向獨具自身特色的“生態型”企業。
“生態型”企業是針對業務和管理復雜性問題建構起來的,內在邏輯脫胎于自然界生態系統的,以促進業務多樣化和協同及無邊界外部資源聚合為特征、匹配相應管理機制的企業。在自然界的生態系統里,豐富的物種在各自的生存空間里繁衍生息,彼此提供養分,相互滋養,共存共榮,保持著完美的平衡。為了達成這種狀態,“生態型”企業的重要特點之一是包容性。
內部業務單元分布在多維的產業鏈上,越豐富多元,越覆蓋了發展演變更多的可能。同時,業務無法再“躲進小樓成一統”,只能和外部力量的無邊界合作,才能對外輸出整體解決方案。多元的背后是復雜性、差異化,需要協調梳理,吞吐循環。重要特點之二是協同性。各業務間彼此依存,開放交互,發揮出“1+1>2”的效果。這需要完成協同規則的頂層設計,以市場化為前提,做好增量,實現共贏共享。重要特點之三是正饋循環。即要導引整個生態型企業進入上升通道,需要更高屋建瓴的戰略愿景、更動態的業務吞吐、更多資源的鏈接和合作,真正提高效率,創造價值,才能使得企業走向繁榮昌盛,而不是日漸坍縮。
綜上所述,生態型企業的打造絕不僅僅是設計組織架構,描畫一個圖景,更是磨礪一個有效的發展戰略。目前已有少數企業戰略與組織變革先行者在探索和發展“生態型”企業。
生態型企業的打造可分為業務生態化、管理生態化、外部資源生態化三個層面。業務生態化方面,樂視的探索可謂可圈可點。管理生態化方面,以互聯網企業為代表的小米、阿里巴巴等較為獨到。外部資源生態化在和君咨詢提出的“產X結合”里體現得最為充分。
1、業務生態化
業務生態化的本質是打破產業邊界、重構用戶價值。即以迭代適應外部環境為前提,重新定義產品功能,衍生新的商品形態,主動優選、梳理業務及完成吞吐,并通過產融互動鎖定及放大業務價值。
如樂視就形成了“平臺+內容+終端+應用”的完整生態系統。這個生態系統實際是視頻產業鏈、硬件產業鏈、技術支撐鏈的綜合嫁接,最終指向終端用戶。正是換了一種產業鏈視角看業務,在業務之間形成了相互勾連、互動加強的關系,樂視從根本上重構了業務間的內在邏輯,從而在資本市場獲得了高估值,進一步推動了業務發展。
要實現業務生態化,企業需要重新審視產業形勢,構建更具生態特征的發展戰略,確定全新的戰略定位,調整業務組合,優化商業模式,接入產融互動思想,設定更加進取的發展目標,真正引領企業再出發、高起點、大發展。
2、管理生態化
生態型企業在管理上最大的不同是要形成一種獨特的機制,使得企業更好地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通過市場化競爭激發活力,保證以自組織和差異化管理為重要特征的適度失控。因此,生態型企業的管理者和傳統企業的管理者相比,在思維方式上體現出明顯的差異,即更鮮明的市場化思維、迭代思維和混序思維。
以資源配置上的市場化選擇為例。傳統企業試圖用周密的計劃最大程度地避免資源浪費,結果在客觀上扼殺了創新。生態型企業則采用更為靈活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容忍一定程度的資源浪費。如視源電子采用的對基層自發孵化新業務的選擇性投資機制、芬尼克茲的裂變式創業等等。另外華為也有獨特的“紅軍、藍軍”安排,鼓勵不同路線的小組齊頭并進,甚至相互競爭,直到其中一個勝出。
要實現管理生態化,企業需要在公司治理、組織架構(組織小型化、扁平化層級下的權責體系等)等多個議題上完成頂層設計。如果沒有經過系統思考,企業難免在管理思路和舉措上彼此掣肘,徒耗資源。
3、外部資源生態化
外部資源生態化的關鍵在于“無邊界”,打破企業間的利益邊界、資源邊界、產品邊界,與全社會的合作伙伴共生共贏共享。其實業界早有“不求為我所有,但求為我所用”的看法,但在實踐的時候,總是被各種整合和跨界所誘惑,超乎自身能力范圍進行了不適當的延伸。
外部資源生態化的內在邏輯是產業鏈協同邏輯、緊密層邏輯和資源聚合邏輯。產業鏈協同邏輯是指和把握獨特產業資源的企業合作,發揮產業鏈優勢。緊密層邏輯是指根據緊密程度的不同,從戰略角度進行了分層,進而形成合作政策上的差異化并靈活調整。資源聚合邏輯則是生態開放,全方位識別、吸引合作資源實現共生、共享、共贏。
要實現外部資源生態化,企業需要結合業務實際需要,“總體規劃、分步實施”,重點突出,把握好節奏和火候,高效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