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y+Shirkyshi
技術轉化是從實驗室的創新到一個實際的產品,這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系統。
世界上最成功的技術轉化的例子就是晶體管的發明。晶體管的理念主要跟半導體有關,用電可以改變它的電子性能。這項發明可以說是改變了整個世界,現在人們生活中的產品里面都有它。這么一項技術從最初的創新到全球化的產品推廣只用了50年。
我們回顧一下它的過程。首先,你要創造出第一個晶體管需要在實驗室完成很多工作,包括在半導體方面進行研究,這就是AT&T公司貝爾實驗室所做的基礎工作。同時還需要分享,如果其他的人不太理解你在做什么,你就沒辦法做這樣的一個技術轉讓。只有當這樣的理念很好地被分享,和其他人需要的領域來進行結合,才使得研究變成真正意義上的產品或者服務。
普通人不會單獨買晶體管,他們只會夠買晶體管的收音機、電腦和手機。當晶體管在行業領域能夠被廣泛應用,有相關的服務和產品時,這項技術商業化才真正實現。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國家,它可以在全球范圍內制造特別高端、特別復雜的產品。制造業基礎良好,對于技術商業化是一大優勢,但是要將創新真正轉化為產品還有更長的路要走。在這一過程中有四個因素需要特別注意:
社群,創意的傳播交流
我們曾經研究過美國電子企業的公司結構圖,研究表明:最有可能有一個很棒的主意的員工是那些他們積極和其他部門的人溝通的員工。比如說工程師和設計師們溝通,他們和營銷部的員工,甚至可能和物流部門的員工去溝通,來討論他們的產品怎樣包裝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商業化的前提就是有很多不同部門之間人的對話,這樣才會讓研究有實用性。
明晰,清晰自己的創意
在這方面最著名的一個例子就是編程人員使用的源代碼。這個源代碼的清晰性就在于能夠讓電腦清晰地知道做什么,也讓程序員知道做什么。過去30年,編程語言已經成為一種世界通用的語言,使用源代碼的人都可以清晰地了解彼此的理念。
在每個行業領域你都需要找到一套能夠幫助大家溝通的話語體系。做菜的時候,菜譜就承擔了這樣的角色,用非常清晰的邏輯告訴你每一步應該怎么做。在紡織行業也是如此,他們看到的設計圖能夠清楚地告訴他們該怎么做。所謂商業化的過程最重要的就是讓別人了解你到底想做什么,講得越清楚就越容易增加你的創意和技術的商業價值。
成本,創意實現的根本
在今天這個平臺化的時代,許多新的生產方式成為可能,尤其是眾包和知識共享。數學被認為是人類知識領域最容易有某一個天才產生一個天才主意的領域,然而在polymath這個數學booked,許多數學家一起在這里討論同一個問題,他們把討論成果集結成冊,也發表論文。很多人通力合作,就會減少工作中所需要的成本或者是使工作變得更簡單。
文化,傳播出去才有價值
文化必須要去傳播,不能是靜止的。在商業化的過程中,文化的傳播必不可少。
文化傳播的主體是人,團隊中總會有人的貢獻較大,也會有貢獻相對較小的人,任何的團隊都是這樣。有一個幾個人的核心團隊,他們是這個團隊中工作最有成效最重要的。部分的人處于比較邊緣的位置,看起來他們的貢獻很少,其實不然。對于一個技術項目來說,這些處于邊緣的人我們稱為信息傳播者,他們通常會把技術理念傳播給外界。
它想傳達的不是核心技術人員的貢獻更多,而是不同角色的人他們在技術傳播發揮的作用不一樣。當你在進行技術工作的時候,你很容易就覺得對研究貢獻最多的人是你唯一需要的人。但是經過很長時間以后你會發現,其他人也非常重要。因為理念產生固然重要,但是把它傳播給外界才使得科技成果商業化的最核心一步。
科技成果轉化它是一個很長期的過程,也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而只有不斷地傳播、討論和實踐才能從上千個好的想法中刪選整合出來可以成功商業化的創意。彌補科學理念到商業市場的鴻溝,社群、明晰、成本和文化四個方面都要發力,在融入越來越多的人、產業、觀念的碰撞和討論,才能夠真正實現你的思想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