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新勇
養成教育是指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通過各種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質,最終養成自覺遵守社會道德和行為規范等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一種教育。在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養成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內容,是形成良好校風、學風的關鍵。
在基礎教育的小學階段,德育教育應以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為主。過去在各種評價機制的指引下,學校的教育太過重視學生的分數,而忽視了對學生德育行為的指導,使得學生驕生慣養,自私,不講道理成為普遍現象。我們的學生從排排坐,吃果果的幼兒園起,老師就會教導他們別人的東西我不要,自己的東西保護好,東西放整齊,吃飯前要先洗手,吃飯時不做漏嘴巴,做錯事要勇于承認錯誤才是好孩子等等,這些都屬于養成教育。
如何做好學生的養成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是學校日常工作中的重要課題。這里,簡單的談一下我個人的幾點體會:
一、要充分發揮家庭與社會的養成教育
現在的小學生辨別能力較差,模仿能力極強,家庭里和一些社會上的臟話、不文明的行為,不良的嗜好,上網、玩電子戲機、賭博等等,會給學生帶來很多不良的影響,還容易養成丟三落四的“小馬虎”的不良行為習慣。學生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養成,單靠學校的力量是不夠的,還需要家庭和社會諸方面的配合,才能奏效。學校可以定期召開家長會和家訪,一方面使家長了解學校德育教育的目標和對學生行為習慣等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通過家庭了解學生在學校以外的一些行為習慣以便及時與家長溝通,從而積極發揮家庭教育的優勢,通過家庭和學校相互配合和溝通,促成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同時還要與社會各個部門建立聯系,及時反映學生在社會上的各種表現。根據具體情況認真分析,做到學校、家庭、社會齊抓共管,從而使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得到穩固。
二、學校要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
我們的做法是:①進行禮儀道德的啟蒙養成教育,每學期舉行禮儀道德知識競賽等活動。②校園里懸掛或制作科學家、革命領袖、英雄模范人物塑像,通過榜樣感召學生,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③建立各種評比專欄,展示(如:文明星、希望星等)和學生的各種德育活動照片和內容,重視身邊優秀人物榜樣的教育。④進行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的教育,使學生道德品質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感染和熏陶,從而使學生達到對自身行為進行自我抑制和約束。
三、加強全校教師的示范帶頭作用
在學校里,教師每天都在向學生傳授知識,教師的形象在學生的心目是神圣的,他們認為教師講的、做的都是對的。因此,教師不但要用真理去激勵學生,而且要用自身人格去影響學生,讓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中,不斷地受到熏陶和教育,全體教師要以身作則,凡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要首先做到。這無聲的語言,是最有說服力的,他將對學生的道德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感染作用。例如有一次,一位男教師在操場上抽煙,便順手丟了煙頭,被值日干部看見了,便上前告訴老師要把煙頭撿起來。那位男老師有些羞愧難當,趕快把地上的煙頭撿起來,如果當時這位男老師不撿起煙頭,而是把這位值日生大罵一頓的話,在這位學生的眼里,老師的形象要大打折扣。
四、 加大班主任工作的力度,依校規制定班規,規范養成教育
學校的基本教學單位是班級,學生很多良好的日常行為都是通過班主任的教學和班級集體的影響而形成。因此,學校必須抓好班主任這一環節,培養建立一支過硬的班主任隊伍。同時充分發揮班集體的教育功能。一個班級班風的好壞,集體意識的強弱,道德水準的高低,對集體中每一個成員的道德品質的形成影響極大。班集體如果形成一種高尚的道德風貌,較高的思想境界,刻苦鉆研的學習精神,積極向上的競爭氛圍,學生在這個集體中就會受到強烈的感染,無形的鞭策和制約,必然會培養出團結互助、關心他人、嚴肅認真、奮發向上、品格高尚的學生。所以,班主任要把培養良好的班風作為班級工作的重點,認真實施。多數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提醒、引導下,逐漸地由“他律”發展成“自律”。如:由于本校的活動場地較小,所以很多同學下課后喜歡在教室和走廊上玩鬧、游戲,以至經常使得教室塵土飛揚,這樣不但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也不夠安全。因此,結合本班特點制定班規。即:不準在教室里,走廊上蹦跳、追趕,不準趴在走廊欄桿上往下看,每天要按要求佩戴紅領巾,并建立好個人日常行為評比專欄,樹榜樣,抓點型,進行強化訓練。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作為道德素養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時期沒有成為習慣,那么,所造成的損失是永遠彌補的。”“三歲兒童定終身”的說法不是沒有一點道理的。規范制度約束人們必須去做,教育卻在于引導人們自覺地去做。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是讓學生在認識的實踐和循環中由被動變為主動,最終內化為自己的素質,同時抓好學生心理素質的健康教育。愿我們不斷地努力探索,做好本職工作,把孩子們培養成對國家、社會,有用的、健康的人。